中國人有一項與生俱來的民族天賦——種菜,在雪域高原、在南海島礁、在全球各地,無論什麼地域、什麼氣候、什麼環境,都不能阻擋我們種菜的腳步,我們種菜不僅有廣度,也有深度,比如韭黃這一特殊的蔬菜。
韭黃是一種很受人們喜愛的蔬菜,它柔嫩味美、營養豐富,但其實它并不是自然生長出來,而是由人工種植而成的,它的種植也有着悠久的曆史,遠在北宋時期,時任官員、詩人梅堯臣即賦詩描寫過在沐京遇見賣韭黃的情況:
《聞賣韭黃蓼甲》
百物凍未活,初逢賣菜人。
乃知糞土暖,能發萌芽春。
柔美已先薦,陽和非不均。
芹根守天性,憔悴澗之濱。
可見在北宋之前,我們就已經研究出種韭黃的獨門技法了,韭黃也以其柔美的身姿和軟嫩回甘的口感受到了大家的青睐。
韭黃和我們常吃的另一種蔬菜韭菜隻有一字之差,顔色一黃一綠,看起來應該是親戚,其實它們遠比親戚還要親,因為韭黃正是由韭菜變身而來的,韭菜是為本尊。
那麼韭菜是怎麼變身,韭黃又究竟是如何種植出來的呢?
韭菜變身韭黃的秘訣
在韭菜向韭黃轉變的過程中,有一位大人物起到了關鍵的作用,那就是——陽光。
我們知道,多曬太陽皮膚會變黑,如果成天待在家裡不見陽光,皮膚就會被養得白白嫩嫩的。也不知道當年是哪位大師突發其想,想要試試韭菜不見陽光會變成什麼樣子,于是他将韭菜葉割去,用東西遮蓋起來,使其見不到陽光在黑暗中繼續生長,等到遮蓋物去除時,沒想到奇迹發生了,本來綠綠的韭菜變成了嫩黃色,堅挺的身姿也變得柔軟,微辣的口感被清新回甘所取代,簡單堪稱神一樣的操作。
從科學方面來解釋就是在沒有陽光照射的情況下,韭菜無法進行光合作用,不能産生葉綠素,于是新生長出來的葉子就變成了黃色。奇迹已經見證,接下來是揭秘時間。
韭黃培育全過程
一、韭菜的種植韭菜要變身以後才能成為韭黃,因此首先要準備的道具是韭菜,前期就是進行韭菜種植的正常操作。
1、苗床和大田準備
韭菜的适應能力比較強,通常情況下對土壤的要求不高,但因韭菜和韭黃都要多次收割,為高産優産,也需選擇肥沃、富含有機質的土壤,同時要求土壤的透氣性能優良、保水保肥。
選擇不重茬和蔥蒜茬的土地,先深翻土層,打破土壤的闆結狀态,清理幹淨雜草和石塊,再在陽光下曬地2-3天以消滅害蟲和蟲卵,然後将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和适量的尿素、過磷酸鈣與土壤拌勻後翻入土層中做為底肥,将地面耙勻耙細做畦。
2、種子準備
選種:根據當地的土壤以及氣候特點,選擇耐寒性和抗病能力強、分株多、葉片品質好的韭菜品種。
浸種:将韭菜種子放入35-40度的溫水中浸泡,自然降溫後一直浸泡12-24小時,以使種子充分吸收水分,促進打破種子的休眠狀态,在浸泡的過程中同時将秕子、壞子挑出。
泡種:将浸泡好的種子放入2%-3%的多菌靈溶液中進行拌種15分鐘,以殺滅有害菌,提升種子抵抗病蟲害的能力。
催芽:将處理好的種子放入濕潤的環境中進行催芽,以提升種子的發芽率,可用濕毛巾包裹,每天換水透氣,約2-3天待大部分種子都露白就可以播種了。
3、播種
先給苗床澆一次水,要澆足澆透,再将韭菜種子撒播在苗床上,由于韭菜種子較小,不易撒均勻,可與草木灰或細土混合後再撒播,然後覆蓋一層薄土,回潮後再覆蓋一層,噴水使土壤濕潤(不可用水沖澆或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以避免把種子沖跑了)。可根據土壤情況噴施辛硫磷溶液防蟲,再覆蓋上薄膜,以保溫保濕,促進種子發芽出苗。
4、播後田間管理
出苗後,揭去薄膜,澆水,接下來采用“小水勤澆”的方式,間隔3-5天對幼苗澆一次水,在移栽前5天停止澆水。結合澆水,在韭菜幼苗的生長過程中分兩次追施尿素,補充營養。
為了養好根和壯好苗,一般在移栽定植時不進行收割。
韭菜附近多生雜草,應适時進行2-3次中耕除草工作,或噴施除草劑防除。
5、移栽定植
當韭菜幼苗長出4-5片葉,約20公分高時就可以移栽定植了,按照播種時間的不同,定植時間也不一樣:
移栽時可按行距10-15公分開定植溝,在溝内按株距1-2公分單株進行;也可以按穴距10-15公分開定植穴,每15-30株幼苗為一撮進行穴栽。
将韭菜幼苗從苗床上起出,把須根的末端剪短,留2-3公分,葉片也剪去一半左右,以降低葉面的水分蒸發。
先在畦面澆小水,趁水還沒有下滲入土中,及時将幼苗移入定植溝或定植穴中,以辛硫磷或多菌靈溶液灌根防病蟲害,然後覆土踩實,澆定植水,劃鋤保墒,促進活棵。
緩苗成功後,要适量控制澆水以蹲苗,使根系下紮,雨水季節注意排水。
6、澆水追肥
新的根系長出來以後,根據土壤幹濕情況澆第二水,其後澆水以保持土壤見幹見濕為準,如果氣溫低,應減少澆水量和澆水次數。
定植後要适時追肥,至割青前追肥兩次,分别在苗高25公分左右和苗高40公分左右時進行,以充分腐熟的有機肥為主,搭配尿素,進行溝施。
7、培土
韭菜的莖為盤狀莖,會一直萌生出新株和新根,而新萌生出來的根的位置都要高過上一級根,根部就因此變得越來越高,甚至露出地面,形成了獨特的“跳根”現象。當韭菜的根部暴露在地面後,失去了土壤的保護,就會變得幹枯萎縮,導緻韭菜無法正常生長,甚至死去。
因此需要随着韭菜不斷長出新根進行不斷的培土,也就是用土将根部掩蓋起來。培土可以防止韭菜倒伏,更能軟化韭菜的莖杆,便于“割青”。
在韭菜的葉片長到45-50公分時進行第一次培土,培土高度以到達韭菜出葉口下方1公分處為準,将土層壓實。培土前需溝施有機肥。
8、割青
割青,即将韭菜出葉口上方的韭葉割去,以便将新長出的韭葉培育為韭黃。割青時間為第一次培土後10天左右。割青後需進行第二次培土,高度同樣在荷口下方,同時追施一次稀釋的糞水。
割青後,韭菜就可以大叫一聲“地之力!變身!”,向韭黃轉變了。
在韭菜變身中起到關鍵作用的就是遮蓋物,通過它将熱情的陽光遮擋住,使韭菜在黑暗中成長并軟化,“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翅膀,我用它來變身。”
不同地區的遮蓋物不盡相同,可以說是五花八門都有,也由此能感受到勞動人民無窮的創造力,通常使用的有:稻草、雪糕筒、拱棚、壕溝、窖等。
1、稻草
采用稻草遮蓋的方式适用于進行穴栽的韭菜,将幹燥、無病蟲害的稻草并攏,在上方綁紮,下方撐開形成圓錐形,然後罩在韭菜上面,整理好稻草,使其不露縫隙,完全隔絕開陽光。
韭葉就在這小型稻草垛中成長,長出來的就成了韭黃,收獲時取下稻草進行收割即可。
使用稻草進行遮蓋的優點在于無需建設附屬設施,易于操作,成本低,保溫保濕性能優異,使韭黃能快速的發育,生長出來。
2、雪糕筒
所謂雪糕筒是指外表看來像雪糕筒的一種圓錐形塑料筒,一般是黑色的,可以完美的遮擋住光線,為韭黃的生長提供一個适宜的環境。
它的使用也非常方便,韭菜理整齊後,将雪糕筒罩上去,然後培土固定,可以避免風吹雨淋使雪糕筒被吹走或讓筒内進水影響韭黃的生長。
使用雪糕筒可以使韭黃生長整齊、不會倒伏,雪糕筒也可以存儲起來多次使用,節省成本。
3、拱棚
如果是開溝種植韭菜的,也可以按行搭一個小拱棚,棚高約50公分,上方鋪蓋稻草或覆蓋上黑色薄膜來遮擋光線。
拱棚的優點在于設施牢固,不懼風吹雨打,并可以預留通風口,利于通風排濕,隻是成本略高。
4、壕溝或窖
采用壕溝或窖的方式主要适用于寒冷季節。在向陽、幹燥的地方按溝寬3-4米挖壕溝,深約1米,長度按照培育數量而定。壕溝的地面應傾斜,以利于排水,然後加蓋棚頂,在上面鋪上一層稻草或稭杆,蓋一層土,再鋪一層稻草或稭杆以保溫。
将割青後的韭菜根取出,挑選健壯的分成堆,捆紮後排入壕溝,填土埋根,澆一次水,使畦面沉實,過兩天後再澆一次水,在水滲入土中後把搗碎的馬糞撒在韭菜根上面,再覆蓋一層稻草,通過馬糞的發酵升溫功能使韭菜根發芽長葉。
利用馬糞來培育韭黃是一種傳統方式,也是勞動人民智慧的體現。最早的記載為元初的王祯在其所著的《農書》第八卷《百谷譜》中的《蔬屬》:“至冬,移根藏于地屋蔭中,培以馬糞,暖而即長,高可尺許,不見風日,其葉黃嫩,謂之韭黃。” 前述梅堯臣寫的詩句 “乃知糞土暖,能發萌芽春”,其中的“糞土”即指馬糞。
通過增減棚上的覆蓋物來控制壕溝内的溫度,使其保持在35-40度之間,待韭菜的新芽長到5、6公分高時,将馬糞去除,使其在溝内自由生長,間隔5-6天澆一次小水,注意控制澆水量,避免葉片腐爛。
如果建窖,窖的大小按照培育數量而定,其餘設施與培育方式與壕溝一緻。
三、韭黃的收割韭黃在黑暗中生長到50公分以上高度時就可以收割了。
将遮蓋物去除,理順韭黃的葉子,用繩子在其拉腰位置捆紮,捆成一把,然後将壟土的一側挖開,使軟化後的假莖露出,把韭黃倒向壟土另一側,使用鋒利的割刀在莖盤上方0.5-1公分處将韭黃割下,根據需要可将小把韭黃捆紮為大捆。
為養根壯棵,延長收獲時間和韭黃壽命,當年的新韭收割不能過度,一般隻收割1-2刀,根據長勢情況,必要時可接着進行一茬青韭的生長,等植株長得壯實以後,再将青韭收割來繼續培育韭黃。
韭黃收割的注意事項
1、韭菜比較嬌嫩,收割時應先在地面鋪一層薄膜或黑色網,以免韭黃粘上了泥土,影響品質。
2、 收割下來的韭黃應用黑色薄膜包裹,以避免韭葉變綠,使韭黃的質量下降。
3、每次韭黃收割後,都要進行一次追肥,以有機肥為主,搭配适量化肥,以補充生長中消耗的營養,促進韭葉再次生長,利于下次收割。
【總結】韭黃的種植是一項細緻的工作,韭菜時期的養根、壯葉,覆蓋階段的遮光防護、收割後的追肥等都要做到位,同時注意控制收割次數,才能培育出既優質又高産的韭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