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無為闆鴨
又稱無為熏鴨,是無為縣傳統清真名食,已有100多年曆史。以巢湖麻鴨為原料,→般選用當年4斤以上的肥鴨,配以J卻挂、八角、花椒、丁香、小茴香等約30種中藥和調料,先熏後鹵,色澤金黃油亮,皮脂厚潤,肉質鮮嫩,醇香味美,回味隽永,聞名全國。
2、南陵圩豬
圩豬産于安徽省宣城地區,中心産區在青弋江兩岸宣城縣的文昌和南陵縣的弋江、溪灘、太豐、東河、仙坊、九蓮、東塘等地。産區有圩畈和丘陵,年平均氣溫16.1℃,年降水量1608毫米,無霜期230天。圩區河渠縱橫,溝塘密布,水草茂盛,魚、蝦、螺、蚌甚多,農業生産水平較高,素有“江南魚米鄉”之稱。清弋江兩岸,盛産水稻,曆史上習慣水早旱兼作,以一季中稻為主,兼種大麥、小麥、玉米、甘薯、大豆、泥豆等旱雜糧,為養豬提供了豐富的飼料資源。丘陵區多為黃砂土及紅砂土,圩區多屬沙質土壤,缺少有機質,除靠冬閑地種植綠肥外,主要靠養豬積肥,故曆來就有養豬習慣。
3、南陵紫雲英弋江籽
紫雲英學名Astragalus sinicus L,英文名Chinese milk vetch,别名翹搖、紅花草、草子等,古時稱柱夫、搖車、翹搖車,早在《詩經 爾雅 釋草》中便有記載。其莖作菜謂之“小巢菜”、“元修菜”,種子古稱“漂搖豆”。種植紫雲英的曆史非常悠久,南北朝時期,賈思勰的《齊民要術》裡就有介紹;北宋蘇轼曾雲∶菜之美者,蜀鄉之巢,故人巢元修嗜之,因謂之元修菜;南宋陸遊詩序中也提到紫雲英在吳地稻田廣泛種植(蜀蔬有兩巢:大巢即豌豆之不實者。小巢生稻田中,吳地亦多);明朝李時珍也認可紫雲英的藥用價值,将其收錄入《本草綱目》菜部第二十七卷,列為菜之二。
4、南陵大米
南陵縣素有“蕪湖米市,南陵糧倉”的美稱,被譽為“江南魚米之鄉”“江南糧倉”。是中國四大米市之一“蕪湖米市”的主要産糧區。南陵縣民風樸實,農民勤勞,雙季稻面積占稻田面積的70%以上。自1985年始,該縣先後被确認為“國家優質米基地縣”、“國家商品糧基地縣”,并榮膺“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縣”稱号。據考證,南陵大米的種植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9-8世紀的西周晚期,賈島、梅堯臣等唐宋詩人均為其留下過名篇佳作。
5、陶辛青蝦
陶辛青蝦養殖面積已超3000畝,受益農戶260戶,年産值700萬元,是全市最大的無公害青蝦養殖基地,成為地方的一個重要品牌。早在北宋時期,陶辛就有增殖、捕蝦、吃蝦的曆史。據可知的曆史記載,早在東吳赤烏二年(239年),孫權就從江北招來十萬流民在蕪湖一帶圍湖造田。到了北宋末年,尤其是徽宗時,随着外族不斷進犯和侵擾,中原百姓-紛紛遷移到長江以南的地區謀求生存。後來人口日漸增多,耕地明顯不足,圍湖造田自然成為解決生計的主要手段。正因為曆史的圍湖造田,鎮内水清物阜,盛産魚、蝦、蟹、鼈等優質水産品。至今陶辛鎮一帶農民還保留着用“蝦缯”捕蝦的傳統方式,民間也有“無魚不成席,無蝦不成宴”佳話流傳。
6、繁昌長棗
繁昌長棗為落葉植物,果實呈長柱形,中腰通常有不對稱的缢痕,兩端多顯歪斜。分布于中國安徽省。繁昌長棗主産安徽省繁昌,數量占當地棗樹的95%,有300多年栽培曆史。果實長柱形,中腰常有不對稱的缢痕,兩端顯歪斜,平均單果重14.3克。果皮薄,白熟期果肉綠白色,可食率98.3%,每100公斤鮮棗可制蜜棗78公斤,品質極上。
7、丫山丹皮
丫山素有“牡丹之鄉”之稱,所謂的丹皮就是牡丹的根皮。丫山境内海拔都在50米到450米之間,土地肥沃,土壤砂質,氣候寒潤,且有機質含量高,土粒疏松,是種植牡丹的理想地帶。牡丹素稱我國花中之王,自古以來謂之“國色天香”,素有“國花之稱”,唐朝詩人劉禹錫詩曰:“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可見牡丹具有着賞心悅目的觀賞價值。每年的清明前後,漫山遍野的牡丹競相怒放,争奇鬥豔,引得蜂飛蝶繞,遊人如織。
8、灣沚山芋
蕪湖市種植山芋曆史悠久,蕪湖縣灣沚鎮是山芋的主栽區和豐産區之一,由于其獨特的地理條件和栽培方式,“灣沚山芋”形成了獨特品質,其含水量少,肉質粉面,甘香可口,粗纖維少,富含大量的膳食纖維和礦物質,深受南京、天津、上海等地消費者的喜愛,素有“色如璧,甜如蜜、香如桂、食如粟”的評價。
9、無為螃蟹
無為區域螃蟹生産曆史悠久,螃蟹文化源遠流長,宋代,無為籍詩人王之道受家鄉螃蟹文化熏陶,有大量詩作描述無為螃蟹,如:“西風搖落黃花秋,江城有蟹供拍浮”;宋崇甯三年,大書法家米芾任無為知軍時,曾有“三拜煮蟹”之典故;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一直有“中國螃蟹看安徽、安徽螃蟹看無為”之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