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搗糨糊”,也叫做“搗漿糊”,在上海普通人的口語中流行起來也就是20世紀90年代,基本語義就是做人做事瞎糊弄、不正規、不正經、不正派、不實在、愚弄人和事、虛頭巴腦,像搗弄制作的漿糊一樣稠,卻不能像面粉粥、米粉粥那樣能讓人吃喝,隻是用來糊貼紙張在牆上那樣的空樣子貨。
“搗糨糊”一詞在20世紀末就流行全國,現在已經成為漢語言的一個常用詞。它的詞義,并沒有準确的規定,如果是書面使用,要根據上下文領會。在口語中使用“搗糨糊”一詞,除了要根據前後語領會,還跟語言情景有着密切關系。“搗糨糊”一詞的由來,一般都知道來源于上海20世紀90年代的流行語,再由上海而流行全國。至于這個詞在上海如何由來,即使上海人,也很少知道。“搗糨糊”一詞的本來面目,其實是20世紀90年代初上海黑道的一個術語,是“逃江湖”一詞的音轉,并在音轉中發生了涵義的變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