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常識語文筆記?南北文學的合流與初唐詩壇 張毅 撰,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文學常識語文筆記?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南北文學的合流與初唐詩壇 張毅 撰
第一節 隋代文學
隋代文學的作者基本上由兩部分人組成:1北齊、北周舊臣,如盧思道、楊素、薛道衡等;2由梁、陳入隋的文人,如江總、許善心、虞世基、王胄、庾自直等。前者是北朝詩風的代表,後者把南朝詩風直接帶入隋朝。
盧思道采用以“思婦─征夫”為内容的南朝歌行體,寫出了反映邊塞軍旅生活的名作《從軍行》。楊素的《出塞》流動着粗犷深沉的悲涼情思,真摯而濃烈,有一種北歌的慷慨嗚咽之音。薛道衡的名作《昔昔鹽》,因其佳句“暗牖懸蛛網,空梁落燕泥”而見稱于世,詩中所寫乃南朝詩常見的閨怨題材,清辭麗句,委婉細膩,情調和趣味偏于齊梁風格。
隋代散文處于骈體已很難發展而散體未能振起的階段。李谔《上隋高帝革文華書》,反對文華藻飾,提倡複古,而收效甚微。隋文平庸,無足稱道。
第二節 初唐詩壇
貞觀詩風 是指初唐的詩歌創作風氣,主要以唐太宗及其群臣為中心展開。一開始多述懷言志或詠史之作,剛健質樸;而後起于對六朝聲律辭采的模仿和拾掇。唐太宗的詩裡常常壯大懷抱與華采并存,楊師道、李百藥等人多奉和應制之作,在聲律辭藻方面日趨精妙,而其風格趣味已日益貴族化和宮廷化。
上官體 指唐貞觀、龍朔年間,以上官儀為代表的宮廷詩風。題材以奉和、應制、詠物為主,内容空泛;重視詩的形式技巧,對景物細緻觀察,自鑄新詞以狀物色,追求绮錯婉媚之美,将五言詩的寫景狀物技巧大大推進了一步。上官儀以高度純熟的技巧,沖淡了齊梁詩風的浮豔雕琢;但詩的題材内容還局限于宮廷文學應制詠物的範圍之内,缺乏慷慨激情和雄傑之氣。
初唐四傑 指唐高宗至武後初年間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四人,其中盧、駱長于歌行,王、楊長于五律。他們有明确的審美追求:反對纖巧绮靡,提倡剛健骨氣。他們努力擺脫齊梁詩風的影響,突破宮體詩的狹小範圍,積極開拓詩歌的思想題材,對詩歌的格律形式也有所探索,詩中出現了壯大的氣勢和慷慨悲涼的感人力量。
初唐四傑在詩歌方面的貢獻:
1 他們具有變更齊梁詩風的自覺意識,有十分明确的審美追求。
2 詩歌的題材與視野大大開拓,由宮廷走向市井,從台閣移至江山塞漠。
3 他們的詩歌有一種昂揚的抱負和氣概,飽含壯大濃烈的情感,使詩歌的格調壯大起來。
4一些作品講究聲律,追求詞采的工麗和韻調的流轉,促進了五言律詩的定型。
文章四友 指初唐詩人杜審言、李峤、蘇味道、崔融。他們基本上是武後時期的宮廷詩人,專力寫律詩,内容貧乏,文辭浮豔,對律詩的形成有一定作用。其中杜審言成就最高。
沈宋 指初唐詩人沈佺期、宋之問,是武後時期有代表性的台閣詩人。他們的詩歌創作多限于應制酬唱和詠物、贈别,點綴升平,标榜風雅,難免有詞藻文飾、内容貧乏之弊。但他們在詩律方面精益求精,回忌聲病,約句準篇,聲律準确,主對工整,推動了律詩的發展,五律至此定型,對唐代律詩做出了突出貢獻。
第三節 陳子昂與唐詩風骨
陳子昂的詩歌創作和理論主張影響了有唐一代。他對風骨的追求及其詩美理想,對于唐詩的變革具有關鍵性的意義。
1詩歌中的昂揚情調:蘊涵着壯偉情懷與豪俠之氣,展現出不甘平庸、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
2 對六朝以來特别是齊梁時期的詩歌進行批評,指出它們的弊病在于“彩麗競繁,興寄都絕”,将漢魏風骨和風雅興寄聯系起來。
3提出了“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的詩美理想,要求将壯大昂揚的情思與聲律、詞采的美結合起來,創造健康而瑰麗的文學。
第四節 張若虛與唐詩興象
這是一首長篇歌行,采用的是樂府舊題,但張若虛賦予了它全新的内容,将畫意、詩情與對宇宙奧秘和人生哲理的體察融為一體,創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徹的詩境。詩人先從春江月夜的甯靜美景入筆,展示出大自然的神奇美妙。作者沉浸于對似水年華的體認之中,引發出對人生的思索,表現出一種更深沉、更寥廓的宇宙意識,從優美而來的憂傷蕩漾着綿邈的韻味,令人回味不盡。
張若虛和劉希夷在詩歌意境創造上取得的進展,如将真切的生命體驗融入美的興象,詩情與畫意相結合,濃烈的情思氛圍,空明純美的詩境,表明唐詩意境的創造已進入爐火純青的階段,為盛唐詩歌的到來作了藝術上的充分準備。
吳中四士 指初唐時期的賀知章、張旭、張若虛和包融。他都是江浙一帶人,這一帶古屬吳郡,也叫吳中,因此人們稱他們為吳中四士。
七言歌行 是七言古詩與骈賦相互滲透和融合而産生的一種詩體,為南朝宋鮑照所創,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南朝樂府和近體詩的一些影響。以五、七言為主而夾雜少量三言的體式,具有一種流動感,骈賦中間的蟬聯句式,往往能使全篇的氣勢為之一振。到初唐時期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和劉希夷《代悲白頭翁》的出現,标志着這種體裁正式形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