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裡 | 作者
張敬、青橙 | 編輯
pexels、網絡 | 圖源
父母催起婚來,能有多可怕?
“不結婚,房子沒你的份!”
“你不結婚就是不孝!”
“是個男的/女的就行!”
本以為這已經是“極限施壓”了。
誰知,竟有人為了催孩子結婚,不惜以死相逼。
前段時間,這麼一則“陰間新聞”上了熱搜:
母親覺得相親男孩家庭條件好,于是以死逼迫女兒跟其結婚。
婚後一年未有夫妻生活,也不許他們離。
對此,網友們紛紛吐槽:
既然當媽的喜歡這男的,可以自己離婚後再嫁啊!逼女兒算什麼!
其實,這背後的邏輯是:
你不按我的想法來,我就給自己制造傷害,而劊子手是你。
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稱為“情感勒索”。
既然“你敢不聽我的話,我就傷害自己”。
那孩子,就隻好在内疚,恐懼和委屈中,乖乖滿足父母的心願。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至親之間的情感勒索。
當“愧疚引導”成為一種武器以下場景,想必你不會陌生:
“如果你真的愛我,為什麼就不讓步呢”
“我為這個家奮鬥了一輩子,你怎麼可以這樣對我”
“你不結婚,丢的是我的臉!”
一方采用恐懼、義務、内疚的方式控制關系中的另一方,确保被勒索方不敢反對,這,就是情感勒索的“精髓”。
為什麼如此“好用”?
因為,如果拒絕,被勒索的一方,自己就會感到深深内疚。
“愧疚”,就是情感勒索的緻命武器。
前段時間,一個新聞引起熱議:
媽媽因為孩子沒有考上理想的大學,鬧着要跳樓。
孩子吓壞了,不停地勸媽媽從天台上下來,實在沒招了,隻好跪地哭求。
而媽媽,一邊崩潰大鬧,一邊喊:
孩子就是我的天!
視頻下面,網友們洩憤似的紛紛留言:
兒子考不上,那你自己去考啊
隻要我沒有道德,就不會被綁架
年輕人不妨用魔法打敗魔法
顯然,很多人都看出:
母親是在有意無意地激發孩子的愧疚,以換取兒子的忏悔、服從、聽話……
這,就是是典型的“愧疚引導”。
根據我的經驗,愧疚引導往往包含4個部分:
1. 強調犧牲:
“我一把屎一把尿,辛辛苦苦把你拉扯大!唉,養孩子有什麼用啊!”
“我都是為了這個家,你為這個家做了些什麼?”
2. 提出要求:
“你如果不XXX,對得起我嗎?”
3. 提出要求不被滿足的結果
1)自我傷害:“我活着還有什麼意思!不如一頭碰死算了!”
2)非自我傷害:“村裡人一定會戳你脊梁骨,把你戳到爛!”
4. 把傷害歸因于他人:
“如果不是你……我也不會……”
隻是看下來,是不是就覺得窒息了?
憋屈,痛苦,内疚,自責,絕望,罪惡感,被抛棄的不安全感等等負面情緒,心口上,像插了一枚浸滿了毒液的獠牙。
面對情感勒索,年輕人開始擺爛
那麼,長期經曆情感勒索的人,到底會怎樣呢?
可能導緻2種結果。
第一種是形成讨好型人格,對勒索者無條件順從。
心理學家塞利格曼做過一個著名的電擊狗實驗。
他把狗關在籠子裡,隻要蜂音器一響,就給狗電擊。
而狗無論怎麼掙紮都逃不出籠子,逃不過電擊。
蜂音和電擊不斷重複。
接着,實驗人員把門打開,再給狗電擊,此時便出現了奇怪的現象:
狗已經不再逃跑,而是直接倒在地上開始呻吟。
這種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擺脫傷害,最後絕望順從的狀态,被塞利格曼稱之為習得性無助。
當被勒索方發現,無論自己怎麼努力,也沒法從情感勒索的電擊中掙脫時,那麼就幹脆擺爛,形成順從的慣性,至少還能少受一些掙紮的苦楚。
我的一個朋友小麗,就是這樣一個“讨好者”。
在旁人看來,她的家境不錯,父母全心全意地疼愛她。
但這個本該無憂無慮的女孩,眼裡卻從來都沒有光。
在國外讀書的她,已經找好了一份高薪又輕松的工作。但因為疫情肆虐,不得不回國。
沒想到,這成了被勒索的開始。
回到國内後,媽媽開始話裡話外都是讓她趕緊結婚。
一周給她介紹3個相親對象不說,不去就是“我花那麼多錢讓你留學,你就學會了跟父母作對?”“我在國外辛辛苦苦伺候你吃伺候你喝,你忍心讓咱家絕後嗎?”
還說:“是個男的就行!”
不僅如此,媽媽還發動所有親戚朋友,對她圍追堵截。
小麗無數次想要一走了之,畢竟她有學曆有技術,到哪都餓不死。
但一想到父母年紀越來越大,身體漸漸不行了,又隻有自己這一個獨生女兒。
完全沒有戀愛欲望的她,就隻好忍住委屈和眼淚,任由相親對象牽住自己的手。
等躲回房間時,再吐個昏天黑地。
第二種結果,是不歡而散。
朋友小傑跟我吐槽:
我丈母娘是高高在上的皇太後,誰也不能違拗她。
因為嶽母年紀大,一個人在老家不放心,小傑很孝順地把嶽母接來同住。
誰知,請“神”容易,送神,可就沒那麼簡單了。
和妻子出門過過二人世界,才半個小時,嶽母就催着回家;
買台洗碗機,就要被罵“不會過日子”;
但凡說上兩句,“一哭二鬧三上吊”就準時來襲:“你們這是嫌棄我了?”然後哭着喊着要回老家。但喊了好幾年,一次也沒見她回去。
這樣折騰下來,精疲力盡的小兩口隻好順着她,畢竟,她“這是為你好”,“這是為你們好”,“這是為了這個家好”。
無可奈何的小傑,隻得選擇“擺爛”。
面對嶽母的要求,他要麼拖延,要麼選擇性忽略,要麼幹脆就當沒聽見。
後來,幹脆能加班就不回家,能應酬就不在家裡吃飯。
最終,在妻子的不滿和嶽母的作鬧中,結束了這段“冰與火”的婚姻。
作為情感勒索的受害者,結局要麼是順從讨好,要麼是不歡而散。
聽起來已經很可怕了。
但情感勒索最傷人的地方,遠遠不止于此。
因為,被引導者會帶着痛苦、内疚、自責與不情願,去完成勒索者布置下來的任務。
一面,是他人的需求;
一面,是自身的需要。
二者劇烈沖突,嚴重内耗,一番死你我活之後。
自身的需求,最終讓位于别人的需求。
就像我的朋友小麗,自己“不想戀愛”的意願,與媽媽“馬上結婚”的要求沖突,鬥争,又失敗後。
她的自我,不得不被壓制到極點。
而被絞殺的自我,不會就此消失,而是會變成更激烈的沖突被壓抑在内心,變成不為人知的痛苦,直至消磨掉人所有的動力,乃至一切熱愛,直至變成一具行屍走肉。
這,就是被情感勒索最嚴重的的後果。
因為我愛你,而非我怕你情感勒索,就是這樣一件大殺器。
它宛如一張永不滿足的深淵巨口,吸食掉所有的愛與生命力,留下的隻有空殼。
但諷刺的是,情感勒索之所以能成功,恰恰是因為被勒索者對勒索者的愛。
就像看到媽媽不開心,孩子會下意識地覺得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一樣。
面對至親的憤怒和痛苦,“覺得受不了”而想要“做點什麼”,也是一種本能。
所以,在心理咨詢師、《情感勒索》的作者周慕姿看來:
想要擺脫情感勒索的話,意識到情緒勒索其實是一種互動的模式,是最重要的。
她在TED演講中,提到了兩個場景:
場景1:
全家吃年夜飯,媽媽突然轉身進了房間,躺在床上開始哭。然後全家就圍在媽媽的床邊,你一言我一語地勸,媽媽卻不說話,繼續流眼淚。
場景2:
全家吃年夜飯,媽媽突然轉身進了房間,躺在床上開始哭。家人說:“媽媽大概肚子不餓啦,她不想吃,我們就先吃好了,肚子餓她自己會出來。”
很顯然,在場景2裡,由于斬斷了互動和回應,情感勒索自然也就勒索不下去了。
這時,你可能會說:
這樣會不會太無情了?
這時候我建議你提醒自己:
不必愧疚。
就像對付撒潑打滾哭鬧的孩子一樣,不回應不妥協并不是無情或者不愛,而是引導對方用更合理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訴求。
至親之人,之所以會用貶低、苦情的方式去“勒索”我們,很可能是因為他們自己也是這樣被勒索大的,同時又回避了被勒索的痛苦。
就如周慕姿所說:
一個人如果不能承認自己的痛苦,他就不可能去理解别人的痛苦。“我那麼痛苦都忍過來了,你憑什麼委屈?憑什麼痛苦?”
因為無法理解别人的困難和痛苦,于是他們隻能把一切拒絕都理解為“你不愛我”,于是加大勒索力度,而孩子在恐懼與内疚中,反而離他們越來越遠。
所以,不妨清晰勇敢地表達自己的邊界吧。
我知道,這很難做到。
因為已經習慣了配合别人,習慣了生活在“義務”中。
每一次拒絕伴随而來的,就是内疚,甚至恐懼。
但是我還是要鼓勵你勇敢地表達。
不妨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開始,學會做減法,學會拒絕。
如:一場沒必要的飯局,一份難以完成的工作。
邊界感是一個神奇的東西,當你邊界感很強的時候,缺乏邊界感的人也會給你讓路。
到了至親之間,邊界的确立可能會引起不少的争吵,甚至劍拔弩張的針鋒相對。
但還是希望你努力守住邊界。
如果确立邊界的過程,至親給你帶來了巨大的痛苦,那麼我建議你求助專業的心理咨詢師。
因為此時的問題,至少在心理層面上,已經超出自己的可控範圍。
最後想要告訴大家:
拒絕情感勒索,并不意味着拒絕對方所有的訴求。
而是遵從内心的聲音,活出内在的活力,去做真正想做的事。
畢竟,就像周慕姿所說的:
“我願意妥協,是因為我愛你,而不是因為我怕你”。
世界和我愛着你。
參考文獻:
《情感勒索》周慕姿
- The End -
作者簡介:尤裡,中山大學和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雙學位,持證10年的心理咨詢師,西藏巴松措倉央精品民宿老闆,學術、自在和生活的踐行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