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發明的“冷坩埚”法至今仍是主要的合成方法。首先以銅管繞成杯狀,銅管内注入冷卻水。在杯内加入少量锆金屬片,中間加入氧化锆及安定劑粉末,并加以壓緊。整個設備以無線電頻感應線圈包圍。當感應線圈通電時,锆金屬因感應産生電流,被加熱至高溫镕化,并傳熱至内部的氧化锆将其镕化。冷卻水使杯中接近表面1-2mm的氧化锆維持固态。經過數小時加熱後,逐漸減少熱力,無瑕的柱狀晶體開始形成。之後在1,400°C用長時間退火,消除晶體中的應力。經退火後的晶體通常為5cm長,2、5cm寬,便可以被切割成寶石。如果在原料内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可以獲得不同顔色的晶體。部分生産商亦有以不同方法改良産品,最常見的是在立方氧化锆表面以蒸氣凝結加上一層類金剛石碳。得出的産品比普通氧化锆更硬,看起來亦更為似鑽石。另一種方法是在表面上以真空噴上一層金屬氧化物,使之覆上暈彩。這種加工是可以被磨損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