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人性問題》
作者:王澤仁
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心得分享:人性學說曆來是各哲學流派的起點。大體中國哲學有以下幾種人性觀點:人性善、人性惡、人性無善無惡、人性有善有惡、人性有人善有人惡。孟子認為人性是本善的,荀子卻認為人性本惡的,王陽明認為人性是無善無惡的,并留下了心學四句口訣: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不管儒家的哪個學派,也不管他們秉承的人性學說多麼的不同,但他們的最終歸宿點都是一樣的:那就是通過修身和教育完善人格。隻不過孟子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發揚和擴充人自身固有的善性。而荀子認為教育的目的是擯除人固有的“惡”,導引人走向善良。孟子認為:“人皆可為堯舜。”荀子認為:“塗之人皆可為禹。”也就是說通過教育,人人都可成為君子,成為聖賢。荀子的兩位法家學生韓非和李斯繼承了荀子的人性惡學說,但他們認為自己老師的方法太過理想化和不切實際,而選擇了一條捷徑的方法,即:我不管你做不做好事,也不管你是不是個好人;但你絕對不能做壞事,否則就要接受制裁。管理學中的“少數人管理”原則就起源于此。
在職場上,一個公司的管理者信奉哪種的人性學說,直接影響着他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假如他信奉人性善,那麼他傾向于Y管理;假如他堅信人性惡,那麼他堅決推崇X管理;假如他認為人性有善有惡,那麼他的管理理念就是Z模式了。
孟子
下面我們回到孟子的論述,孟子認為“性本善”,他認為:仁、義、禮、智是人本固有的,并舉了個例子:一個小孩快要掉入井中,我們看到了,一定會升起恻隐同情之心,本能的想要去救他,我們救這個小孩純粹是出于一顆善心,而無任何功利的目的,并不是為了結交這個孩子的父母,也不是為了博取鄉黨聲譽,也不是因為讨厭那個小孩子的哭聲才這樣做。我們隻是純粹的按照我們的“良知良能”去這樣做。何為良知良能呢?孟子講:“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當然,恻隐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隻是仁義禮智的發端,并非仁義禮智本身,所以孟子講:“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認為我們需要擴展這“心之四端”,才能真正的成為一個善人。
那麼如何去擴充這四端呢?首先要做到的是真誠,唯有真誠才是修身格物的根本法門。通過真誠的修善,人才能回歸到“赤子之心”。即所謂的返璞歸真,去僞存真。這個和道家就很類似了。道家認為修身完善的最高境界是:複歸于嬰兒。西方偉大的哲學家尼采也認為人的一生大體會經曆四個階段:嬰兒、駱駝、老虎、嬰兒。當然,無論儒家也好,道家也好,西方哲學也好,修身後的赤子和嬰兒階段和人生初始的嬰兒階段有本質的不同,一個是天然物質的産物,一個是精神修為的産物。
孟子
孟子講:“萬物皆備于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一個人做到至誠,是可以化育萬物的,是可以預測未來的,是可以達到“至善”的。儒家講“誠外無物”“至誠盡性”“至誠如神”說明真誠的人可以真正做到“盡心知性”并且“知天”。一個人如果修善通達了,就可以與天地合一了,也就是孟子講的“萬物皆備于我”了。當天人合一、天人合德了,人就可以做到儒家一貫推崇的“正命”思想了。所以孟子講:“夭壽不二,修身以俟之。”并認為人隻要做的了“存其心,養其性”就可以“事天”。這樣就可以做到天、地、人三才的和諧統一了。孟子一直把人定位為宇宙公民,即:天民。真正的至善,一定是可以通達天命的,所以孟子講:“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天命者不立乎岩牆之下,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酷死者,非正命也。”
除了真誠之外,孟子認為修善還有境界的問題,分為六個境界: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人隻有不斷精進,不斷提升自己“善”的層級。才能完全脫離于禽獸之性而變成真正的人。孟子曰:“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前段時間和一位學者聊天,他說,人大體可以分為三大類:獸、人、聖。大多數人在獸的層面,還有很多人是半獸半人,很少一部分人是真正的人,至于修煉成聖就更加鳳毛麟角了。修善的過程就是去除獸的成分而成為“人”的過程。
孟子的人性善學說,不僅限于哲學範疇,他最厲害的是将他的性善學說政治化。用來作為說服各國國君推行仁政和王道的理論武器。《孟子》裡面有一則齊宣王的故事:有一次齊宣王坐在堂上,有人牽牛從堂下經過,齊宣王看到了,問:“牽牛去哪裡?”那人回答道:“要宰了它釁鐘。”王說:“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到它哆嗦的樣子,它沒有罪過卻要進屠場。”那人又答道:“那麼,要廢除祭鐘的儀式嗎?”王說:“怎麼能廢除呢?用隻羊來代替它。”老百姓聽說了都認為齊宣王吝啬小氣,舍不得一頭牛。可是孟子卻說:“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孟子的意思是所有的國君都有推行仁術的先天條件,因為人性是本善的。所以孟子講:“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隻要哪個國君推行仁政和王道,那麼全天下的百姓就會歸附于他,把他當成自己的父母愛戴。孟子最推崇的就是商湯和周文王的仁政和王道了,商湯七十裡而王,文王百裡而有天下,這都是因為他們推行仁政和王道啊。所謂王道政治就是以德服人;心服也。它區别于霸道政治,霸道政治是以力服人;非心服也,力不能也。當他們征伐那些殘暴之君時,當地的老百姓都箪食壺漿以迎王師,并且都渴望先征伐自己的國家,生怕征伐的太晚了,所以有這樣的記載:商湯南面而征,北狄怨;東面而征伐,西夷怨。曰:“奚為我後?”武王之伐殷也,革車三百兩,虎贲三千人,王曰:“無畏,甯爾也,非敵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征之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戰?他們做到了孟子所說的“仁者無敵”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