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情感

 > 單戀和暗戀都沒用相愛才有用

單戀和暗戀都沒用相愛才有用

情感 更新时间:2025-02-06 05:52:35

  單戀和暗戀都沒用相愛才有用(喜歡你卻要遠離你)(1)

  作者 | 趙雅靜

  編輯 | 陳令孤

  我喜歡你,但你不可以喜歡我。生活中真有這樣的人嗎?

  答案是确定的。在豆瓣上有一個小組,名為Lithromantic,是「性單戀」的英文表述。擁有這種情感的人,被稱為性單戀者,簡稱lither。

  廣泛的定義是:對某人産生愛戀,卻不希望獲得情感回應的人。他們的戀愛情結可能會因對方的回應而消失,一旦對方靠近,就感到渾身不适,「我就喜歡你不喜歡我的樣子」。

  小組成立于2016年,那也是這個概念首次在國内出現的年份,人們驚詫地意識到,當大多數人在承受「愛而不得」的痛苦的時候,有些人卻在「得而不愛」的絕望中,無法翻身。

  就像小組的logo,一面三色旗幟,上面畫着一顆灰色的心,看起來堅硬,冷漠。

  單戀和暗戀都沒用相愛才有用(喜歡你卻要遠離你)(2)

  目前社會上還沒有針對性單戀的系統研究,這個被邊緣化的群體,在孤獨、懷疑與痛苦中掙紮多年,終于在豆瓣找到組織。這才明白,原來自己并不是世上唯一那個「有病的人」,不是「受虐狂」,不是矯情、犯賤,也不是渣男渣女。

  在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中,小女孩躺在橘色的床單上,四肢松散,沉入到初戀的夢幻裡。她對Leon表達自己的愛情:「我想我已經愛上你了,我以前總感覺胃裡打結,現在消失了。」

  而在Lithromantic小組中,有個帖子将這種情感形容為「惡心」,下面有人發出詢問:看上去是一個外來人,試圖去理解性單戀者的感受——是胃不舒服嗎?

  單戀和暗戀都沒用相愛才有用(喜歡你卻要遠離你)(3)

  源自《這個殺手不太冷》

  瞬間襲來的厭惡感 「惡心」是性單戀者的自白中最常出現的詞語。

  組員@淺淺 特意标出了它的意義,「不是形容詞,而是生理反應」。下面的數條回複細化了這種感受:嘔吐感,心慌,全身心地感到厭惡。有人寫下自己的經驗:不要試圖克服,因為無效,而理由是「再努力換來的也隻是更加想吐」。

  在發現自己是性單戀之前,豆友@bjyx 被表白過三次。前兩次分别發生在小學和初中,她是被表白的一方,自己本身沒多喜歡,頂多算是有好感。剛開始,她尚能發現對方的優點,會形容他「笑起來眼睛很亮」「是籃球打得極好的善良男孩」。

  但窗戶紙一旦捅破,惡心和恐懼随之而來。她後來再也不敢看那雙極亮的眼睛,善良男孩也被刻畫為「心懷鬼胎的混蛋」。

  更要命的是,在事情發生後,她曾與其中一個男孩坐了兩年的同桌。兩年時間裡煎熬受盡,對她而言,這成為了一種酷刑,叫做「想侵犯我空間的仇人寸步不離」。

  單戀和暗戀都沒用相愛才有用(喜歡你卻要遠離你)(4)

  源自《倫敦生活》

  在小組讨論中,有人認為性單戀者不能被強求。如果在最初的情感體驗裡,越是強迫自己和厭惡的人在一起,越容易讓這種「疾病」進一步加深。但也有人提出,要「找到那個造成你患上lith那個人,嘗試和ta在一起,說不定有用」。

  沒有科學的支撐,所有的觀點都止于讨論。兩種解決方法是對是錯或許因人而異,但對于@bjyx 來講,那兩年的同桌時光并沒有讓她的症狀得到緩解。

  後來她真正喜歡上了一個人,可面對對方表白,熟悉的「惡心」再次重現。她這才意識到,也許是自己的心理出了問題。

  顯然,産生厭惡感的瞬間,就是性單戀者的「至暗時刻」。

  故事的開頭,通常都是一場再正常不過的暗戀。暗戀是性單戀者最擅長的事,他們會偷偷關注自己的心上人,被對方的一舉一動牽制,并渴望産生聯結這份微妙的情感在波濤洶湧中不斷上漲,最終被推上頂峰,然後極速回落。

  而那件在頂峰發生,并造成回落的事件,就是「被表白」。

  豆友@不良 在《一個lithromantic的自白》中講述,第一次被表白,話說出口的那一刻,她立刻開始讨厭對方,而此前他們是相交甚好的玩伴。再後來,她暗戀一個男生長達五六年,少女的心思逃不過對方的眼睛。等到男生終于表露心意,她卻落荒而逃。

  那「一瞬間的興趣全無」像一把火,燒掉了積累多年的念念不忘,數年的暗戀就這樣付之一炬。還有比喜歡的人向自己表白更值得開心的事嗎?她怎麼也想不明白,隻能将其歸結為「異性恐懼症」。

  單戀和暗戀都沒用相愛才有用(喜歡你卻要遠離你)(5)

  源自《藍色大門》

  每一個性單戀者,幾乎都有過獨自在黑暗中摸索的經曆。在Lithromantic這個名詞出現之前,他們不知道自己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有人覺得自己是怪物,原因搞不太清楚,那怎麼解決呢,總不能「注孤生」吧?

  @不良 在懷疑自己恐懼異性之後,曾與一個同性姑娘交往甚密。她們雖不同住,卻一起上下學,互相永遠有說不完的話,在一起的日子總是快樂,幾乎沒有争吵與煩惱,彷如一對雙生姐妹,七月與安生的翻版。在旁觀者看來,這雖算不上自救,但也不排除是潛意識的作用。

  悲劇沒有缺席。對方表白的那天,他覺得自己的心髒突然漏了一拍,緊接着開始狂跳。她覺得惡心,卻花了很多筆墨解釋自己并不是一個恐同的人,惡心隻是針對那份「喜歡」。

  性單戀與性取向無關,那是屬于他們的特殊感受,因此才孤獨。

  被愛判處終身監禁 因為「撩完就跑」,大多數性單戀者會被貼上「渣」的标簽。

  盡管傷害都是雙向的,但相比于自認倒黴的另一方,性單戀者往往會承受更大的心理傷害。直接影響是無法抑制的「愧疚」,那是在感到「惡心」之後,接踵而至的感覺。

  @bjyx 因為自己表現出的冷漠而産生了強烈的自責,甚至經常有想要打自己的沖動。她會給所有向她表白過的人貼上「善良」的标簽,而自己則是傷害了這份「善良」的罪人。自我歸罪直接引發了自我厭惡,「相比自己的難受煎熬,最令我讨厭自己的原因,是對那些喜歡我的男生的傷害。」

  為了世界和平,那就把「渣」留給自己人。小組裡專門開了個遊戲帖:「lithromantic的你,我們來互相傷害吧」。遊戲規則是:動心者赢,厭棄者輸。如果雙方都赢了,就拯救了兩個孤獨終老的人;輸了,還可以交流孤獨終老的經驗。看上去一舉兩得,還可以避免傷及無辜。

  單戀和暗戀都沒用相愛才有用(喜歡你卻要遠離你)(6)

  源自豆瓣「lithromantic」小組

  帖子是2017年發出來的,響應者寥寥,自然沒了下文。性單戀者在網絡社群裡也并不積極。在豆瓣搜索關鍵詞,可以看到很多自述性質的日記,但小組中參與讨論的人卻極少。有組員積極地建了微信群,試圖報團取暖,但毫無意外地變為「死群」。

  他們似乎不擅長「互動」,不擅長從他人身上獲得回應。在戀愛關系上,這已經成為性單戀者的共識,愛情更多的是自己的事。@癸水君 喜歡「自編自導自演」,認為這是「和自己談戀愛,并不需要另一個人」。

  很多相關科普都會為性單戀者正名,除了情感關系,他們大體上與常人無異,@不良 形容自己為「特别積極向上的人」。但性單戀的症狀依舊影響到了她的交友,她無法對新朋友敞開心扉,對舊友也在刻意減少聯系,如果不這樣,「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傷害到他們」。

  更有人意識到自己工作學習也受到了影響。@仲山曉 覺得自己一事無成,不是沒有努力過,而是「越接近成功,越容易洩掉勢能」,此前的積累也遭到破壞,最終功虧一篑。這樣的狀況持續了十多年,她才開始懷疑,或許是性單戀在搞鬼。

  除此之外,還有漫無止境的孤獨。這是性單戀者最普遍的底色,也是豆瓣建組的初衷,是每一個lither想要逃避卻最終與之和解的情緒。

  單戀和暗戀都沒用相愛才有用(喜歡你卻要遠離你)(7)

  源自《倫敦生活》

  @渡上有此君 在自己總結的18條特征中,第一條就赫然寫着,「在睜開眼看世界的那一刻,就與人們所謂的世界分離了」。她覺得自己站在了《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的反面——松子是「飛蛾撲火」,以不加選擇地投入愛情來逃避孤獨;而性單戀者則是「冷眼旁觀」,雖同樣對愛抱有執着,卻甯肯「站在風中守着清冷」,也不選擇熱鬧。

  最後她将對「熱鬧」的回避歸結為:不相信這熱鬧是真的,更不相信愛是真的。

  不少人已懶得講述,開始用一句話來概括自己:「一旦幻想變為現實,就是夢想破碎的聲音」「我想往下墜的時候連風都不用托着我」「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朱砂痣會變成蚊子血,白月光也會變成破抹布」......

  每一句都精準,自我嘲諷中彌漫着一股絕望。其中最讓人觸動的概括,來自《何以笙箫默》主題曲的一句歌詞:「被愛判處終身孤寂」。

  尋找黑暗的結尾 他們不是沒尋找過原因,面對惡心、愧疚、冷淡與孤獨,自我救贖變得愈加迫切。

  心理學治療普遍認為,導緻性單戀的深層原因來自于原生家庭,尤其是母子關系。幼兒在與母親的互動中,感到母親無法滿足他們的依戀需求,從而通過回避來掩飾和壓抑自己的需求。當他們長大,便将這種回避延伸至其他親密關系中,從「不接受母親的愛」變為「不接受他人的愛」。

  甚至有人得出簡單粗暴的結論:lither對親密關系的排斥程度與父母不在身邊的時間成正比。

  @渡上有此君 完全認同這種說法。在她的18條自述裡,有13條提到了「回避」,6條與父母有關。她自言這種回避是從大人身上學到的,小時候每一次仰望父母,得到的隻有忽視與漠視。于是回避變成了一種無意識的自我保護——因害怕冷漠,首先使自己冷漠。

  她甚至借自己之口告訴那些遇到性單戀者的人:你所遇到的回避有多冷漠與決絕,ta以前就遭遇過多大的忽視與漠視。

  單戀和暗戀都沒用相愛才有用(喜歡你卻要遠離你)(8)

  源自《倫敦生活》

  也有人程度沒這麼深,隻是很少獲得父母的認同和贊賞,從而形成了潛意識的自卑。@癸水君 面對親密關系,會首先想到糟糕的結局,「不想因為對方抛棄我,或者是分手,而讓彼此的關系變質」。此前她覺得自己矯情、犯賤、有「受虐傾向」。

  因缺乏安全感而害怕失去,因害怕失去而不敢接受愛情。

  有的人沒有從父母身上找到答案。@bjyx 的母親雖然有些嚴厲,但是家庭生活幸福美滿,不算是缺愛的典型。她覺得自己或許是暗戀的時間太久了,「習慣一個人沉浸在意淫裡,面對突然插進生活的人感到無所适從」。

  比起在原生家庭中受傷,豆友@V-ing 更像是一個旁觀者,在觀看的時候給自己套上了枷鎖。她小的時候讀牛郎織女,感動于那份忠貞不渝,認為愛情就應該如此一心一意。但在現實中,父母因生活瑣事的争吵,其他夫妻之間出現的嫌隙,讓她覺得「愛情太美好,又好像太殘酷了」。于是她掉入深淵,「不去動情,也永遠不會傷情」,愛情沒有發生,就不存在被破壞的可能。

  他們也掙紮過,反抗過,在與性單戀鬥争的時日裡,希望與絕望交織并存。積極建群的組員@蔚藍 三年前說自己正在攢錢,為心理咨詢做準備。但聯系到她時,她表示「不想再聊這件事」。

  @渡上有此君 認為輕症患者被人拉一把便有獲救的可能。但她因接二連三的失戀和工作的不順,最終難以自拔,站在了深淵的邊緣。每當饑腸辘辘的時候,她都會「望着深淵一遍一遍地問自己,到底要不要投身黑暗」。

  單戀和暗戀都沒用相愛才有用(喜歡你卻要遠離你)(9)

  源自《倫敦生活》

  作為極少數發言的男生,@爛柯人 在排斥過許多女生之後,重新和青梅竹馬建立了聯系。那是他愛的第一個人,和她的分手是他黑暗時期的開頭。而在與初戀慢慢增多的交流中,他覺得這段黑暗時期終于可以迎來結尾。

  性格積極向上的@不良 則開始追星,她明白本質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但追星讓她感到快樂——她可以完全享受這份暗戀,而不用擔心獲得回應。

  愛恨嗔癡,在性單戀者的身上,變換形态地存在着。他們在少年時被迫與自己的厭惡與愧疚共處,度過黑暗的青春期。餘生如何,還不得而知,有人找到了自我,有人妥協。從來不曾消散的,是對愛與被愛的渴望與向往。

  @bjyx 最終還是未能擺脫那份強烈的惡心與恐懼,但她堅稱這是一份上天贈予她的禮物。性單戀帶給她的是安靜而不是寂寞。讀書、做飯、擺弄樂器......她享受着這份自由,将生存變為藝術。

  因為,「一個單身的人更容易活出生活的美感」。

  ​

  今日話題

  你身邊有性單戀者朋友嗎 ?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情感资讯推荐

热门情感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