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三十多歲的時候最容易焦慮,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孔子在《論語》裡說過的這句耳熟能詳的話: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三十而立,很多人理解的是成家立業,有一番事業,而到了三十多歲沒有達到這個預期,所以就會很焦慮。
我以前也是這麼認為的,直到最近看書,發現對孔子的這句話還有這樣一種解釋:
“三十而立”,意即到了三十歲才懂得要立志做一件事情,即我這一生做什麼,就像今天的年輕人确定做什麼專業一樣。
一般人二十歲就确立了,孔子遲了,愛玩,他去當吹鼓手去了,直到三十歲才醒悟要幹正事,三十而立,不是指三十歲就要成家立業或自立于世,而是确立了自己的志向。
“四十而不惑”,意即到了四十歲才不猶豫,才不疑惑,三十歲确立了要幹正事,幹什麼正事呢?今天想幹這,明天想幹那,拿不定主意,搖擺不定,有疑惑。
到了四十歲才堅定要幹“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克己複禮”的大事,這個“不惑”,是指對自己的理想、志向、所認定的事業不疑惑,不三心二意,而不是對任何事物、任何道理不再疑惑。
現實生活中,我們在年輕的時候都認為自己與衆不同,堅信自己年紀輕輕就能功成名就,畢竟有那麼多的勵志故事,我們覺得自己也可以。
但最終,我們都會發現,其實我們大多數人都隻是普通人,那些勵志故事也隻是極小概率事件,而那些追求“一夜成名”和“一夜暴富”的人,最終得到的往往不是絢爛的巅峰,而是沮喪和痛苦,由此可見,先賢的忠告是何等睿智和客觀,直言了自己的無奈和挫敗,其實,這才是人生的真相。
所以,也不用盲目焦慮,以一顆平常心去看待生活,堅持做對的事,不驕不躁,保持自己的節奏,該來的總會來。
每天一點小認知,這是我今天的思考,與你分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