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曆史上施行最久的曆法

曆史上施行最久的曆法

科技 更新时间:2024-09-28 08:35:40

曆法,是人類通過天文觀測來制訂的時間計算方法。曆法的精确程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科技實力。長期以來,西方世界的曆法領先于中國。古埃及曾經制定出世界最早的太陽曆,而兩河流域則出現了世界最早的陰曆。後來的羅馬帝國在過去太陽曆的基礎之上制定了儒略曆,成為了現代公曆的基礎。

中國古代的曆法制作也是十分悠久。傳說在堯舜時期,中國人就搞清楚了一年是360天左右。夏朝時期,出現了第一部曆法《夏小正》。此後,中國的曆法不斷發展完善。不過,由于中國古代使用的是陰曆,使得誤差還是非常大。因此,具體在指導農業生産的時候,又不得不補充“二十四節氣”來進行調和。

曆史上施行最久的曆法(大一統時代的科技結晶)1

兩宋時期,中國的曆法得到了快速的進步,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南宋的150多年間,一共頒行了10部曆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統天曆》。該曆法确定回歸年長度為365.2425日,和現代通用的公曆相同;《統天曆》不用上元積年,而是虛設上元,廢除了繁瑣的上元積年計算。

即使如此,兩宋時期的曆法還是有較大誤差的。如金行《大明曆》,是在北宋《紀元曆》基礎上發展而來,歲久時差,日月交食失準。南宋所使用的《成天曆》采用十九年七間的古法,誤差很大。

元朝統一後,忽必烈就決定要制定一部新的曆法。當時,元朝疆域遼闊,諸多文化交流頻繁,給新曆法的制定創造了條件。蒙古西征的時候,開闊了人們的眼界,阿拉伯的天文地理知識逐漸傳入東方。早在成吉思汗時期,耶律楚材跟随西征就發現地理經度不同會造成時間差,如撒馬爾罕出現的月食如果用中原的《重修大明曆》推算就會出現較大的額誤差。在此基礎上,耶律楚材提出了“裡差”概念。後來,他制定了《西征庚午元曆》獻給了成吉思汗。

曆史上施行最久的曆法(大一統時代的科技結晶)2

元朝時期,阿拉伯、西藏的曆法都傳入了中原,也有利于開拓人們的視野。1275年,忽必烈開始下令制定新的曆法,整個工程由太子贊善王恂和江南日官置局負責,參與其中的科學人士有許衡、楊恭懿、郭守敬等。他們參考當時的各種曆法,利用大一統的有利條件,進行了空前規模的曆法制定工作。

1279年,元朝在全國建設了27個觀測站,這些觀測點“東起高麗,西極滇池,南至占城,北盡鐵勒”。根據現代科學家計算,最北的北海觀測站大約在北緯64度的位置,最南的為南海觀測站,位于西沙群島。

曆史上施行最久的曆法(大一統時代的科技結晶)3

元朝主要的觀測站分布

有了全國範圍内的觀測點,還需要有精準的觀測儀器。郭守敬對古代流傳的各種天文觀測儀器進行了改進,除了簡儀、高表、景符外,還有仰儀、玲珑儀、正方案、七寶燈漏和水渾運渾天漏等。郭守敬改造的天文儀器多達12種,位居曆代之首。

曆史上施行最久的曆法(大一統時代的科技結晶)4

元朝科學家還用各種先進的數學、天文、物理知識來進行計算。如在對冬至日躔的測定上,元朝科學家綜合采用後秦姜岌的月食沖法和姚舜輔測定法:先測定太陽和金星的度距,再測定昏旦時金星在恒星間的位置,進而推算出冬至日躔的數據。在這些基礎上,科學家又将月亮和木星作為觀測對象,從而得到更多的數據。最終,元朝科學家測定了134個數據,得到1281年冬至太陽在赤道箕宿為10度,僅僅比理論值誤差了0.2度。

曆史上施行最久的曆法(大一統時代的科技結晶)5

1280年,新的曆法制定完成,忽必烈賜名為《授時曆》,意思為“敬授民時”。《授時曆》的誕生,使得中國的曆法水平到達了世界最高水平。《授時曆》同樣确定一回歸年為365.2425日,和現代世界通用的公曆完全相同;在制定過程中,科學家們創造了“三差内插公式”和“球面三角公式”,具有世界意義的傑出成就。《授時曆》還準确推斷出了1299年的日食。根據現代天文學推算,這次日食發生在西伯利亞極東地區,而當時的人們根本無法用肉眼觀看到。

曆史上施行最久的曆法(大一統時代的科技結晶)6

該曆法出現後,在中國沿用了三百多年,是中國古代使用時間最長的曆法。中國周邊的朝鮮、越南等都曾采用過《授時曆》。《宋元文化大觀》寫道:“它作為我國古代傳統曆法發展的高峰,同時也是終結而載入史冊”。

曆史上施行最久的曆法(大一統時代的科技結晶)7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