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什麼朝代官員開始丁憂

什麼朝代官員開始丁憂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02 14:12:47

丁憂制度為中國封建時代所獨有,是中國封建社會傳統道德禮儀制度。是随着封建制度不斷健全和完善,丁憂制度也日臻完善,我們現在就來看看貫穿整個封建時代的丁憂制度發生了哪些事情 。何謂丁憂,“丁憂”的丁,解釋為“當”,也就是遭遇的意思,所以字面上講,丁憂就是遭遇憂傷。實際上,這個詞不會泛指憂愁傷心,丁憂是指父母去世,官員就要回家奔喪并守孝三年。

什麼朝代官員開始丁憂(封建時代官員丁憂)1

父母去世,自古以來就是個人傷心事,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尤其嚴重。封建時代講究“以孝制天下”。這是儒家思想 核心部分,也很能說明儒家眼裡喪事的地位。在儒家經典裡,喪禮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春秋戰國百家争鳴,儒家的主張不會被普遍遵守,秦始皇朝焚書坑儒,更不會有這些狗屁倒竈的破事,但到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要求官員們都守三年之喪,爸媽去世就應該離職,也就是後世所謂“丁憂”,但實際上,漢代官員的父母去世,官僚正式的喪假大概隻有幾十天。要不要守三年之喪,整個兩漢都沒有形成制度。

什麼朝代官員開始丁憂(封建時代官員丁憂)2

但漢朝官員的選拔有一項要求“舉孝廉”,孝廉是察舉制的主要科目之一。被舉人的資曆和條件就是通曉經書和孝順父母的的儒生。所以就有官員堅持這麼做,這樣就會往往得到美名。漢成帝時候,宰相的弟弟薛修辭去官職守孝。堅持守孝三年。三年後,得做高官,漢哀帝時有個諸侯王,為母親服喪三年,漢哀帝特别表彰他是“宗室儀表”,并加封了一萬戶給他。但這不是普遍現象。也就是說,朝廷不鼓勵,不提倡,不介意。兩漢在制度上沒有要求官員必須守完三年之喪,但最大的問題是,官員守喪三年以後,原來的職務是不保留的,你必須清零從頭開始前,請你無論之前你是宰相還是知縣。至少也是去一個低得多的職務。畢竟國家不能為你空崗三年,既然你要刷道德積分,那就徹底地承擔一切,不然也不能顯得你高尚不是?

什麼朝代官員開始丁憂(封建時代官員丁憂)3

應該說,服喪三年對于資曆與的提高具有巨大感召力,比如三國裡的袁紹,他20歲時出任濮陽縣長,因母親病故服喪三年,接着又想起父親去世時自己年紀還小,三年之喪還欠着,要趕緊補。這六年的服喪時期,給他積累了巨大的聲望,對他日後的發展産生巨大的影響。

兩漢和三國時期,對這忠孝很看重,有事着巨大的感召力,但也有不以為然的,比如孫權當皇帝後,下過一道诏書說:太平盛世理應守三年之喪,但現在不是盛世啊,所以既然當了官,爸媽去世就别回家了,腰裡系根麻繩接着處理公務就好了。但也有堅持要守喪三年的,有人叫孟宗的就如此,孫權要處死他,而陸遜出面為孟宗求情。孫權也隻好同意罪減一級。

什麼朝代官員開始丁憂(封建時代官員丁憂)4

兩晉南北朝,守喪三年基本上就算是确定了,南渡以後 沒有能力統一天下,隻好把以孝治天下鼓吹得格外響亮,皇帝帶頭守三年之喪,官員守喪的風氣也格外興盛。總之,一個行為既然已經被賦予了神聖性,它實際作用就根本不重要了。失去了本身的價值所在。

唐宋以後,朝廷對丁憂的态度,和漢朝形成了鮮明對照。唐宋以後,儒家思想日臻完善,也越來越僵化,丁憂制度就嚴密了,兩宋以後愈發強調“三年之喪”這個蠢規矩。還有一個更龌龊的原因:官場資源僧多粥少,借着丁憂,可以趁機要求一批人給另一批人騰位子。兩宋以後官僚系統不斷膨脹。尤其是有了科舉制度這樣穩定的選官體系之後,也就意味着每隔幾年就會産生一批有資格當官的人,你去守喪,空出來的崗位我可以安排給其他人。

什麼朝代官員開始丁憂(封建時代官員丁憂)5

但有意思的是,三年丁憂對文官要求苛刻,對武将則寬大為懷。到了明代,甚至明确規定,不許武臣丁憂的局面。一方面默認對武将的道德要求低,可以比對文臣低一些;另一方面,就是官員過剩的情況也僅存在于文官隊伍裡,武将前線打仗,突然指揮官要去守喪,想想都不可能。引起的麻煩要大得多。朱元璋之所以明文規定不許武将守制,擔心他們以丁憂守喪為名,逃避戰事。實際上在明代,醫官、外交人員、各地方處理具體行政事務的職事官,這些工作具體,高度依賴專業技能和經驗的崗位,實際上也都不提倡丁憂。

對于滿清兩代的官員,丁憂也是個可以接受的結果。第一就是守喪期間,在職官員的權力你是沒有了,但行政級别還在,待遇也還在。第二就是你丁憂别人也要丁憂,一視同仁。所以,丁憂守制,成了大家都勉強可以接受的一個結果。

什麼朝代官員開始丁憂(封建時代官員丁憂)6

官員丁憂之後,大緻有三種方式。第一種是老老實實守喪三年。這意味着原來積累的一些資源可能會喪失。第二種是“匿喪”,就是隐瞞喪事繼續當官。這麼做的好處是可以規避第一種選擇的損失,壞處則是一旦被揭發,會受到嚴厲的懲處。在明清兩代,隐瞞父母喪事的,一律罷職為民,後改為充軍。第三就是皇帝奪情。

官員最希望的是皇帝出面“奪情“。皇帝不希望該官員離開崗位,會下诏要求他繼續工作,這被稱為“奪服”或者“奪情”“奪情起複”。意思是因為對皇帝的忠,不得不剝奪對父母的孝。說起來是“奪”,其實反而是皇帝送他一份厚禮了。這是皇帝挽留你繼續工作,現在比起匿喪,奪情不但有面子,還赢了裡子。

什麼朝代官員開始丁憂(封建時代官員丁憂)7

所以奪情實際上是一種待遇,唐代名臣如房玄齡、張九齡等人,都是奪情起複的典型代表。但也有不願意奪情的,北宋名相富弼,母親去世後,皇帝五次請他堅守崗位,富弼說,現在太平盛世,守孝三年是必須的。富弼的做法,給後世宋朝士人樹立起一個标杆,有的大臣們想留在崗位上不丁憂的時候,反對派們就會跳出來舉富弼為例,說你憑啥不走?你能力比富弼強?明代最著名的奪情就是萬曆年間的首輔張居正了。這裡面即有張居正的主動,也有皇帝的要求,幾經博弈最後,張居正成功奪情,但因為次此事搞的很被動。待張居正死後,也成為一大罪狀

什麼朝代官員開始丁憂(封建時代官員丁憂)8

總之,封建時代的丁憂三年,是個很矯情的事情,屬于道德綁架。也是儒家思想僵化的一個體現。随着封建體系的崩塌。丁憂也失去了他存在的意義。

我是清水空流,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