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開始,還要從一台長安CS75 PLUS開始說起。
前些日子,我們借了台2020款1.5T自動尊貴型的CS75 PLUS,正巧最近在籌備一個關于主動安全試驗的選題,加之配置表顯示該版本的車型搭載了AEB,所以天時地利人和,我們就把這台車拉去撞假人了。
結果,假人被撞飛了。
再試,假人被撞碎了。
這就很尴尬了,明明配備了AEB,碰撞假人也經受住了同場其餘幾台車的考驗,試驗的車速也處在系統工作範圍内,為何唯獨CS75 PLUS會對碰撞假人熟視無睹?
兜兜轉轉一大圈,最終還是在配置表裡找到了答案。
在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的大類之下,CS75 PLUS又進一步将AEB細分出了兩類,即“AEB-C/I自動緊急刹車(車輛識别)”和“AEB-P自動緊急刹車(行人 車輛識别)”。換言之,前者僅能識别出車輛;而想要車輛準确辨識出行人并加以制動,隻有AEB-P才能夠實現。
而我們進行試驗的那台CS75 PLUS裝備的是AEB-C/I,唯獨最頂配版本才搭載了能夠識别行人的AEB-P。
隻是既然都能認車了,讓AEB再多識别個行人有那麼難麼?
目前主流的AEB識别系統大緻能分成以下幾類,基于攝像頭、雷達、攝像頭 雷達或攝像頭 激光雷達。而想要識别車輛、識别行人、更準确地識别車輛、更準确地識别行人,對于硬件軟件的要求都是不盡相同的。
言簡意赅的概括,識别效果更準确,對應的成本也就越高。
但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想要區分AEB-C/I和AEB-P并非易事。某個買車必看的垂直網站的車型配置表上,關于AEB也隻有“●”、“-”和“○”的區别;當然更不用指望銷售顧問準确地告訴你兩套系統的具體差别,畢竟總稱都叫AEB。
值得提防的是,并不排除有銷售會跟你說“我們這台車有主動安全配置”,可實際一看卻是FCW碰撞預警。這項配置的确也能發現你和前車離得太近了,但隻是通過聲音、燈光、甚至是震腚的方式來提醒你,并不會幫你跺下那最後一腳刹車。
而現如今的汽車大多裝備了為數衆多的主被動安全配置和智能配置,所以容易踩雷和混淆的點,遠不止ABE這一項。
你需要哪種ACC
另一個使用率超高、但同樣水深的配置,ACC自适應巡航。
基礎版的ACC,使用者設定好時速和跟車距離,如果前方沒車,車輛按照設定時速行駛;如果前方有車,則自動減速,而後自動與前車保持在設定好的距離,且前車加速時自動加速,但不超過設定的速度,前車減速,車輛也會随之減速。
聽起來很是智能,似乎隻要設定好速度和跟車距離,從此開車就隻需雙手了?還是年輕。
傳統的ACC是存在工作速度區間的,上限無所謂,不違反交通法規的話一般都夠不着;但下限略微偏高,30-40kph的都有,意味着一旦車速過低,ACC将會自動退出。因此這套系統的使用場景相對有限,基本隻有高速和高架上能用,前提還得加個定語:順暢的。
為了覆蓋更多的使用場景,高階版的ACC便應運而生,也就是全速域ACC。從前綴也能輕易理解這套系統的核心升級之處,更寬泛的速域。
上限不是問題,關鍵下限下探到了0kph,甚至支持跟停跟起。也就是前車停,你也停,前車走,你也走。
而在補上了低速域和跟停跟起之後,全速域ACC的使用幾率直接翻了幾番。畢竟對于大多數駕駛者而言,市區路況還是最為主要的用車環境。
所以關于ACC,隻要分清有無“全速域”的前綴即可?依舊年輕。
縱使ACC再方便,依舊有其局限性。有的人就是受不了開着ACC容易被人插隊,有的人覺得ACC加速太快不夠舒适,還有的人在車流量少時願意使用ACC、但高速車多時又對限速功能有需求。
可目前市面上的大多數車型,在搭載ACC的同時,都不會再提供傳統的定速巡航,也不會提供實際上超級好用的限速功能。隻有個别車型,真的是個别,會在ACC的基礎上保留定速巡航和限速功能。
所以關于ACC,全速域的一定比普通的技術更先進;但ACC是否适合你的用車環境和習慣,又或者你對普通定速巡航和限速功能有無剛需,都是在選車時需要考慮和确認的。
雞肋的自動泊車
自動泊車都是雞肋。原因早就有人高度概括了,但凡它能停的位置你都能停,你停不了的位置它也停不了。所以,要它何用?
不過以長遠的眼光來看,自動泊車還是有一定必要性的,因為等到自動駕駛真正普及之後,泊車将成為整個駕駛過程中的最後一環。總不能車把你帶到目的地之後,語音助手跟你說“停車我不會,您自個來吧”。
就目前而言,自動泊車已經發展到了第三代。初代版本車輛隻能自行完成轉向,油門刹車換擋都由駕駛員操作;第二代版本,系統進一步接管了油門刹車,換擋仍需手動;第三代版本,車輛在掃描到車位後可進行全自動泊車,駕駛員隻需激活或确認進去自動泊車模式。
顯而易見,前兩代自動泊車存在的意義幾乎為零。啟動條件苛刻、介入操作率低、還容易讓人手忙腳亂。
比如我們曾經借過一台三線德系品牌試駕車,号稱裝備了自動泊車。費老鼻子勁終于識别出一個車位後,還需要我們手動切換D擋和R擋。
更騷氣的是,整套系統可以自動給油,但制動卻需要人工操作,可偏偏系統又沒提示。于是乎,停車場的欄杆至今還留着一個凹坑。不過有一說一,雖然這款車的自動泊車一言難盡,但車漆是真的硬,鐵欄杆都被撞掉漆了,自身的漆面愣是一點沒花。
所以自動泊車如果配置裡有的話就随它去吧;但如果讓你單獨為之付錢,這得有多想不開啊?
差别巨大的車機互聯
手機和車機的互聯,從形式上講并不是什麼新鮮事物,最早通過藍牙或者數據線放歌,實際都算是互聯的範疇。隻是随着手機和車機的軟硬件不斷更新叠代,互聯的功能性和用戶體驗都有了飛速提升。
但這并不意味着車機互聯就沒有坑了。
目前智能互聯最主流的莫過于蘋果的CarPlay和安卓的CarLife,這倆因為都有第三方大廠的介入優化,所以使用體驗都可以排在第一梯隊。
可有些車型另辟蹊徑,提供了所謂的原廠互聯或是屏幕映射。說起來這也算是車機互聯的一種,但實際體驗可就大相徑庭了。
比方說前不久我們試駕的一台自主品牌車型,屏幕映射僅僅是将手機上的畫面照搬到了中控屏上,且不僅畫面有延遲,分辨率也極速下降。這就不禁讓人産生了疑問,既然體驗如此之糟糕,為何不直接買個手機支架呢?
所以如果你的車機系統支持CarPlay或CarLife互聯,那這項配置就算是過關了;如果隻支持原廠的互聯或者映射,最好在購車前實際操作體驗一番,避免結結實實的一腳跺雷上。
AL頻道小結
以上的例子,其實隻是汽車上諸多配置貓膩裡的冰山一角。所以要想盡量不踩雷,那麼在購車前,全面了解不同版本配置差異的最好方法,是從頭到尾仔細看一遍官方的宣傳彩頁;購車後,想要完全知曉自己的車都有哪些功能,上策便是一頁一頁的讀一遍車輛說明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