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态與結構變異:
(1)細胞du壁缺陷型(L型)變異:臨床上由于抗菌藥物用不當,可使病人體内細菌發生L型變異。某些L型細菌有緻病性,可引起腎盂腎炎、骨髓炎、心内膜炎等疾病。
(2)莢膜變異:例如從病人标本中分離的肺炎球菌有較厚的莢膜,緻病性強,但在無血清的培養基中傳代數次後,可失去莢膜,緻病性亦随之減弱。
2、菌落變異:
細菌的菌落可分為光滑型(smooth,S)和粗糙型(rough,R)兩種。S-R變異常見于腸道杆菌,如沙門菌屬與志賀菌屬的細菌。新從患者中分離的菌株,其菌落呈S型,但經人工培養基多次傳代後,菌落變為R型。
3、毒力變異:
可表現為毒力減弱或增強,如用于預防結核病的卡介苗(BCG)即是将有毒力的牛型結核杆菌置于含甘油、膽汁、馬鈴薯的培養基中,經過230次移種,曆時13年而獲得的一種毒力減弱、抗原性完整的變異種。
4、耐藥性變異:
原來對某種抗菌藥物敏感的細菌可以發生變異而成為耐藥菌株,這種現象稱為耐藥性變異。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對青黴素的耐藥菌株目前已高達95%以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