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農民身份轉化為其他性質的身份,比如轉為市民,納入城市體系規劃,并不是一件很有智慧的事。甚至我看到這個事情它充滿了短視,充滿了急功近利,其結局會導緻國之根本不穩,頭重腳輕,失去平衡。
目前我們是怎麼做的?怎麼想的?要老胡說啊,難說,不讓你說。可我還是想說,每次都冒着審核不通過的風險,跟大家叨叨兩句。讓我說,起步就起錯了。
在私有化,資本化,市場化,自由化,這四個現代化愈演愈烈的當下,談,農業現代化,是可以實現的;談,鄉村振興有點懸;談,提高農民收入,是虛情假意。農業現代化,靠資本與科技這對搭檔就可以實現。談鄉村振興,無非是人與物的振興的。這個物可以興,可人能不能興,是個大問号,因此要實現這個目标是懸。那最後要說提高農民收入,則就是一句安慰話罷了。
為什麼這麼不相信農民會富?因為窮富永遠都是對比以後的結果,又因為農業在這個四個現代化下,就不可能超越客觀的經濟規律,又因為農民、農民,他就是緊緊圍繞農業打轉的人。一個本身就是經濟鍊底端的從業者,怎麼可能有趕上其他經濟鍊中的财富水平呢。也就是說,永遠都是水漲船又高,無法趕上。
就在我往期内容中也經常提到這個觀點,在資本市場化私有化下,占據多數的農業人口,是不可能在财富上縮小與既得利益者的距離的,還隻會越拉越大。因為農業人口越努力,農業産出越多,農業産出越多,資本化程度就越高,資本化程度越高,資本獲利越多,勞動者的獲利就越少。這都不能叫死循環了,叫負循環才對。
意思就是說,不動彈,充其量隻是保持差距,越動彈這個貧富差距就越大。
任何一個經濟學家,對當今三農問題,都是抓耳撓腮不知所措的。醫頭醫腳的,醫不到病根上,不管用,瞎折騰,勞民傷财。為什麼會這樣?就我說的,起步錯了。越走越歪。
有個朋友來信說,他怎麼就聽不懂我這個道理呢。在私有化下,農業鍊上的農民,就真的富不了嗎?那人家西歐國家,美日的農民,怎麼就富裕呢?沒錯,這個是事實,但是國情不同也是事實。你看哪個國家的農業占比很大,農民人數占比很多的國家,農民富裕了嗎?連一個都沒有。不符合經濟規律的結果。那這個經濟規律到底是什麼規律?就是自從有人發明了貨币,把物物交換改成物品-貨币-物品,這樣的模式以後,這個經濟規律就産生了。
一切勞動成果,先折算成相應的貨币量,然後再根據這個貨币量标準,進行物品與物品之間的交換。我的礦泉水生産出來一瓶成本8毛錢,經過三四道的經銷商,市場賣到2塊錢。誰想要這個水,就必須掏兩塊錢。可是糧食生産出來一斤成本也是8毛錢,不經過中間商,農民出手價隻是一塊錢。也就是說,農民就是第一道經銷商,利潤微薄,一斤糧食賣出去,再去買一瓶水,買不了。需要賣幾斤糧食呢?這裡有人會犯糊塗,說賣兩斤。兩斤兩塊錢,不就可以買一瓶水嗎?錯了,是10斤。一斤利潤2毛錢,10斤兩塊錢利潤,你是用利潤去買一瓶水的,才是畫等号的。其他的部分是成本,是需要重新投入到下一輪糧食生産的。
那問題來了,是誰規定了糧食價格隻能賣1塊錢,而不是10塊錢呢?那些經濟學家的專業解釋是對的,糧食,自然水,空氣,陽光這些,都是最最基本的存活資料。能不要錢就不要錢,能少則少。因為一切社會物價的多少,都是由這個基礎價格決定的。
基礎物價格高,其他物價都高,基礎物價低,其他物價都低。你冒然提高這個基礎價,隻會導緻其他物價飛速上漲。它是一個圈,繞一大圈回來結局就是所有物價都高,但沒有實質意義,反倒是成了經濟泡沫,阻礙了社會健康發展。而同時呢,社會貨币總量還得提上來,與之對應的真實财富,黃金儲備,又得提高才行。否則,虛泡的經濟總量越大,危機就越多。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人說,國家怎麼可能沒錢,國家可以印錢啊。
經濟規律的道理,治國者第一時間就懂。錢,可不是随便印的,除非,你能像美國那樣,在全球擁有貨币購買權。多印一些紙片,就可以把需要的物品換回來。不過他這麼做,隻是有利于自身的需要,卻害苦了物品出賣方。
你不要他的錢,是你不對,你要了他的錢,明知這是張紙。再用這張紙去換自己想要的,對不起,沒有。或者,不好意思,你等等,你再等等,你就是等不着。
中國有8億農民,在這樣的經濟鍊中,無法從中得到期望的财富值。怎麼辦?好辦,減少農民數量啊。現在就是這麼做的。減少農民數量,具體辦法就是讓農民進城,做市民。可是,轉移了人口,就轉移了農民問題,那也是轉移了,不是解決了。城市裡,工業化水平還需要提高呢,智能化取代人力正在上演。把農民趕到城市去,就真的是萬事大吉,高枕無憂了嗎?問題會更多。
那個時候我們可能不說農民問題了,整天在說市民問題了。不解決問題,轉移問題,就會越來越麻煩。有沒有一個根本大法,從根上解決我們面對的問題呢?有。這個辦法也是成熟的,現成的。那就是重新起步,把方向調整到真正的社會主義公有制路線上來。作何解釋呢?
社會主義公有制是指經濟形式公有制,分配公有制。在這個體制内,所有人的勞動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所有勞動成果集中,又重新根據需要分配。它體現的是生産資料全民所有,勞動成果全民所有,每位公民有從國家得到勞動成果的權利,而為每個公民分配勞動成果,也是國家義不容辭的責任。
我舉個簡單的例子說明一下這個原理——一個大家庭有五個兒子,大兒子種糧食,二兒子搞工業,三兒子搞科技,四兒子搞教育,五兒子搞軍事。他們各司其職,是因為他們都在發揮自己的優勢能力。所有的勞動成果集中再分配,這樣五個兒子都同時得到了五個領域的果實。是不是平均分配?當然不是。因為五個兒子也有差異性,小兒子飯量小就分的少,大兒子飯量大就分的多。也就是馬克思關于共産主義按需分配的操作原理。
這樣做的前提是,社會生産力可以滿足人口總量的需要。那麼今天,老胡确信,這個條件已經滿足了。
另外更加重要的是,所有農民用不着轉化為市民,不用進城,也不用轉移問題,隻需要将鄉村振興中的人與物,有效銜接起來就能實現。例如,農業現代化實現後,騰挪出來大量的閑置勞動力,可以就地成為農業産品的擴展性從業人員。而恰恰就是這部分人員,是與城市生态裡的職業市民,進行雙向流動,互轉互換的。
最後形成的兩大生态系統,鄉村這個生态系統不但不能縮小,還要刻意保持到一個大的規模。因為,任何時候,中國這個大國,以農業現代化,可以保障産糧,以大體系鄉村生态,可以減震任何一個來自工業領域的,城市生态的風險。
也就是說,8億農民,不僅不是問題,反而成了國家發展過程中,每次決策失誤帶來的防護作用,減震帶,緩沖區,軟着陸地帶和人群。但前提是,我們是一家人。而隻有社會主義公有制,才能保證了這一點。而以私為主的時候,人們不僅會疑惑很多問題,我們憑什麼要做緩沖帶?我們憑什麼為别人承擔減震作用?有蛋糕吃的,怎麼不想到我們?我們農民,總不能總是做,老媽子的角色吧。我們也需要放飛啊,誰來成全我們呢?
總之,私有化下産生的私心雜念,也會無處不在,它會困擾我們每個人,提防着身邊每個人,又同時被身邊每個人提防着。為了利益,不想這樣但是不得不這樣,真的很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