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看到這本書名的時候,我覺得很驚奇,寫作就是寫作,怎麼還跟腦科學挂上鈎了?百思不得其解。
帶着強烈的好奇心,我翻開了這本書,居然像挖到了大寶藏一樣,越看越愛不釋手!
本書的作者是楊滢,她是清華大學腦與智能實驗室前顧問,美國卡内基梅隆大學生物醫學工程認知成像科研教授,TED演講嘉賓,微博百萬粉絲腦科學博主。粉絲們評價她的博文“比小說還精彩,讀着酣暢淋漓”。
有人說她從未花過一分錢廣告費,卻吸引了百萬粉絲,這就是文字的魅力!
全書從認知科學的角度,分析了人類喜歡什麼樣的故事,科普了寫作為什麼跟大腦有關的奧秘,以及如何學會用“寫作屠龍刀”快速寫出一個好故事的辦法,讓讀者在你的文字中感受到張力和精彩。
1、我們日常寫作的困局怎麼破?
不知道你是否有過和我一樣的苦惱?
打開文檔,但是一上午都寫不出來一個字,就算真的寫出來了,卻是詞不達意,幹幹巴巴的。
好不容易憋出來一篇3000字,卻被領導批複不合格,打回去重寫,想哭的心都有了。
面對這樣的寫作困局,我們應該如何破解呢?作者在書中為我們講解了一個全新的理念,那就是寫作其實跟大腦有關,當我們知道大腦喜歡什麼樣的文字,就能“撬開讀者的大腦”。
那麼大腦喜歡什麼樣的文字呢?毫無疑問,那就是故事!作者在書中提到了英國的怕丁頓火車站關于小熊的夢幻故事。
沒有來過這個火車站之前,作者在心中百般想象這個火車站的情景,如同動畫片裡可愛的怕丁頓熊一般讓人戀戀不舍。
但是真正來到這個火車站,卻意外發現在現實生活中,這個火車站非常老舊,甚至比北京南站還要小很多。
可就是這樣簡陋的火車站,慕名而來的人們卻願意為這個怕丁頓熊買單,售價40英磅一隻,将近人民币300多塊錢。
也許你會覺得奇怪,怕丁頓熊這麼貴,怎麼還有人買?要是放在國内估計幾十元就能買到了,多不劃算。
這就是故事的強大的魅力,讓我們心甘情願地為喜歡的人物買單,對于讀者來說,他們買的不是怕丁頓熊,而是對于這個故事的美好期待和向往,一個浪漫的情懷。
如果我們在日常的寫作中能夠用上講故事的好竅門,那麼就能大幅度提高我們的成稿速度,還能寫得精彩又耐看。
2、掌握“屠龍寶刀”,讓你快速成稿
對于我們每天碼字的人來說,寫作最難的,不是把一段文字修改成更好的文字,而是怎麼樣從0到1寫出一篇文字來。
作者在書中教給我們一個“屠龍寶刀”的秘訣,那就是利用“皮亞傑建構”法。簡單來說,就是指“把一個複雜的任務拆分成很多小的任務,逐一去解決,最後合成在一起,就完成了一個大的任務”。
打個通俗的比喻,寫作就像孩子的玩具拼圖一樣,先固定好一塊拼圖,然後再把其餘的拼圖都拼在這個拼圖的周圍,最後拼成整個圖案。
同理,快速寫作亦是如此,我們也可以根據“皮亞傑建構”法,分解成以下幾個步驟:
1、名詞與場景白描。
2、形容詞與替換。
3、引經據典與文章立意的水到渠成。
4、動詞與畫龍點晴睛。
5、把所有成果串聯成段落。
舉個例子,如果我們要以“帶你走進北京”這個命題作文,應該如何快速成稿呢?作者在書中給我們提供了詳細的思路。
第1步,把跟北京的“衣食住行”相關的名詞都寫下來。比如長城、圓明園、烤鴨、豆汁、京劇等等。
第2步,給每個名詞都搭配一個合适的形容詞作為修飾語。比如綿延萬裡的長城、脆皮流油的烤鴨、酸爽的豆汁、國粹京劇等等 。
第3步,給文章選一句古詩詞作為立意,能夠恰到好處的進行拔高文章的高度。比如在寫北京的詩裡,最有名的是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這首詩雖然比較悲切,但是作為開頭,可以用為講述古今北京的變化,也是很恰當的。
按照這樣的框架結構和方法,短時間内,寫出80分的文章就能大大減少了壓力。
3、實際應用中我們應該怎麼做?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寫作者可能會面臨各種不同的場景,比如如何指導學生寫出好作文,策劃如何寫出好文案、編劇如何寫出好劇本、電商如何寫出好廣告,面對這些不同的寫作文體,我們具體需要怎麼做呢?
那就是一個原則,盡量不要寫艱深晦澀的文字,說白了,就是大白話,越簡單易懂的文字,越能赢得讀者的喜愛,得到讀者的共鳴。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 · 卡尼曼在書中《思考,快與慢》就指出,大腦裡分别有2個系統,系統1喜歡簡單輕松的文字,這也符合大腦的特點,能不費腦子就不費腦子,畢竟誰都喜歡輕松的氣氛。
而系統2則是很耗費能量的,當我們遇到難題,學習新的技能時,系統2就出馬了,如果我們寫的文字恰恰是非常難理解的,那麼讀者就不愛看我們的文字,直接跳過去了。
這就提醒我們,在日常寫作中,一定要把自己的文字寫得有可讀性,就像滑滑梯一樣,讓讀者從開頭看到結尾。
舉個例子,如果我們想要描述早餐很好吃,如果隻是簡單地說好吃,其實是不能吸引到讀者的,那我們應該怎麼寫呢?
答案就是用上“皮亞傑建構”法,把名詞與場景進行白描,多用動詞營造畫面感。比如以下這段文字:
土豆牛肉湯被炖到悶悶的咕嘟聲,燒肉醬抹在煎肉上的刺啦啦聲,油條在油鍋裡膨脹的滋呖呖聲,炒飯、蝦仁、和蛋花在鍋裡翻騰的沙啦啦聲,甜酒倒在杯子裡的颠兒颠兒趸趸聲,嚼碎蒜香肝醬脆面包的喀刺刺聲.......
關于美食的描寫,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可謂是優秀的範本,它裡面的很段文字我都很喜歡,比如這一段文字,簡直讓人口水都流了出來。
這是一段講解關于糯米稻花魚的做法:稻花魚去内髒,在竈上擺放整齊,用微弱的炭火薰烤一夜,現在需要借助空氣和風的力量,風幹與發酵,将共同制造出特殊的風味,糯米布滿菌絲,黴菌産生的各種酶,使澱粉水解成糖,最終得到爽口的酸甜。
甜米混合鹽和辣椒,一同塞進魚腹中,稻花魚可以直接吃,也适合蒸或油炸,不管用哪種做法,都蓋不住腌魚和糯米造就的迷人酸甜。
是不是看完這個紀錄片的解說詞,你的頭腦當中就能出現一種畫面感,讓你情不自禁的代入其中,這就是文字的精彩竅門之處!
如果我們學會靈活運用,我想,不管是寫歌詞,還是做策劃,亦是寫文案都能收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