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感染性膝關節滑膜炎

感染性膝關節滑膜炎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09 06:16:21

慢性膝關節滑膜炎

感染性膝關節滑膜炎(慢性膝關節滑膜炎)1

提要:慢性膝關節滑膜炎一般由急性創傷性膝關節膝關節滑膜炎失治轉化而成,或由其他的慢性勞損導緻膝關節滑膜的炎症滲出關節積液,臨床上多屬于中醫的痹證範圍,由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一般挾濕者為多。或肥胖之人,濕氣下注于關節而發病。膝關節滑膜炎不僅影響關節功能,而且可以造成關節進行性器質性損傷,嚴重者滑膜發生粘連,使關節功能喪失。

1、什麼是膝關節滑膜炎:

它是指膝關節受到急性創傷或慢性勞損時,引起滑膜損傷或破裂,導緻膝關節腔内積血或積液的一種非感染性炎症反應疾患。可分為急性創傷性滑膜炎和慢性損傷性滑膜炎。急性創傷性滑膜炎,多發生于愛運動的青年人;慢性損傷性滑膜炎多發于中老年人,身體肥胖者或過用膝關節負重的人。

2、膝關節滑膜炎的原因:

1.急性膝關節滑膜炎多因打擊、扭轉、運動過度以及外科手術後1--2小時發生腫脹、疼痛、活動困難、走路跛行,局部皮膚溫度高,皮膚腫脹緊張,關節穿刺出血性液體。本病常是膝關節其他損傷的合并症,須與骨折、脫位、韌帶及半月闆損傷相鑒别。

2.慢性膝關節滑膜炎一般由急性創傷性滑膜炎失治轉化,或由老年其他的慢性勞損導緻滑膜的炎症滲出,産生關節積液造成。多見于中老年人,有勞累或關節疼痛的病史。患者感覺兩腿沉重,關節腫脹、下蹲困難,或上下樓梯疼痛,勞累後及遇寒後加重,休息後及遇暖時減輕。病程日久者,股四頭肌萎縮,關節不穩,活動受限,關節穿刺可抽出淡黃色、清亮的積液。X線片示膝關節骨與關節結構無明顯異常或骨贅形成,可見關節腫脹和活動不利。

3、膝關節滑膜炎臨床表現:

1.如果是急性損傷,膝關節血腫。關節血腫一般是在傷後即時或之後1--2小時内發生,膝及小腿部有廣泛的瘀血斑。觸診時皮膚或腫脹處有緊張感,浮險試驗陽性。常有全身症狀,如瘀血引起的發熱,局部較熱。本病常是其他損傷的合并症。臨床時要仔細檢查,以防漏診。

2.慢性勞損或損傷性膝關節滑膜炎,為急性膝關節滑膜炎處理不當轉為慢性所緻,臨床上多見于老年人,體質多濕者,或伴有膝内翻、膝外翻或其他膝部畸形的患者,或有膝關節骨質增生症者等。患者主訴多為兩腿沉重不适,膝部伸屈困難,但被動運動均無明顯障礙,疼痛不劇烈,局部不紅不熱,膝關節功能檢查一般無明顯的陽性體征。常見的現象是:在膑韌帶兩側膝眼處隆起、飽滿,以手觸診,該處松軟,甚則有囊性感,關節積液如超過10毫升則浮髌試驗呈陽性。

3.當膝關節直接受到暴力打擊,長期負重慢性勞損,間接膝關節扭傷、手術過程中的損傷,劇烈體育活動或超強度訓練,不正确的習慣動作,關節本身退變,膝關節反張,甚至穿鞋不當均可引起創傷滑膜遭受損傷、滑膜充血、腫脹,滑膜細胞活躍産生大量積液,其中含有血漿、白細胞、吞噬細胞等。正常關節滑液為堿性液體,由于損傷後滲出增多,關節内酸性産物堆積,滑液變為酸性,促使纖維素沉澱,如不及時清除積液,則關節滑膜長期炎症刺激反應,促使滑膜逐漸增厚,且有纖維機化,引起粘連,影響關節正常活動。關節穿刺抽出液體多為黃色,清澈,或有血液而呈粉紅色,細菌培養陰性。X線檢查滑膜炎骨質無異常,或者有退行性改變,或者有關節内遊離體,骨關節邊緣有骨刺。

4、膝關節滑膜炎的治療:

首先應避免引起創傷或勞損的運動,減少膝部負重及屈伸活動。鍛煉股四頭肌是重要而有效的治療措施,直腿擡高可促進血液循環,有利于關節積液吸收,輕度膝關節滑膜炎一般不必卧床休息,可短距離行走,若積液量多,應适當休息,擡高患肢,床上做膝關節功能鍛煉。

1、推拿療法:

①推揉點按法:患者仰卧,膝部自上而下,順其筋絡反複推揉1--2分鐘。

②拔伸屈膝法:患者體位同上,肌肉放松,醫生先輕輕地、小幅度地來回屈伸膝關節,最後盡力将膝關節完全屈曲,然後伸直患肢。

③刮筋、分筋法:患者仰卧,于髌骨外上方、内下方運用一拇指屈曲指關節,放于痛點内側;另一手掌按于屈拇之上,用臂力推動拇指向外刮數下。

④關節積液時可用捶、擂、拍法,交替進行。捶為實拳,擊為空拳,下擊髌骨周圍軟組織及大腿伸側,大小腿屈伸各20--30下,擂為實拳,雙拳用臂力下壓與上部位相同處,重複1--2遍。拍不用拳而是用手掌拍打腘窩,用腕力彈拍。

2、藥物療法:

1.急性期滑膜損傷,瘀血積滞,治以散瘀生新消腫為主,三七粉等口服。

2.慢性水濕稽留,肌筋弛弱,治以祛風燥濕、強壯肌筋,内服羌活勝濕湯加減。

羌活勝濕湯:是由羌活、獨活、藁本、防風、甘草、川芎等組成的湯劑,有同名數方,藥味大同小異。具有祛風除濕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療外感風寒,風濕在表,頭痛項強,腰背重痛,全身及關節疼痛,惡寒發熱等症。

3.風寒濕盛:外貼狗皮膏;若寒邪較盛,亦可散寒祛風除濕,方用烏頭湯。

3、附:烏頭湯中藥湯劑:

【來源】:《金匮要略》卷上。

【組成】:麻黃 芍藥 黃耆 甘草各9克(炙) 川烏6克(哎咀,以蜜400毫升,煎取200毫升。

【用法】:上五味,哎咀四味。以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納蜜煎中,更煎之,服140毫升。

【主治】:本方主要用于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小兒風濕性舞蹈病、坐骨神經炎、椎管狹窄、腰腿痛等屬上述證機者。

【臨床加減運用】:

1.本方主要用于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小兒風濕性舞蹈病、坐骨神經炎、椎管狹窄、腰腿痛等加桂枝、豹皮樟等。

2.有報道用本方加減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痛重者加制草烏、幹姜;腫著者加薏苡仁或防己。

3.病久體虛者加黃芪、防風、白術。

4、坐骨神經痛加白術、威靈仙、桂枝、桑寄生等。加雞血藤、地龍、當歸等。

5、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加海桐皮、稀鑒草、老鹳草、透骨草,均取得明顯的效果。

6.用本方治療變應性敗血症亦有療效。有報道用本方

7.烏頭湯加減治療陰縮、眩暈、體質性低血壓、腓腸肌痙攣、偏頭痛、陽虛外感、牙痛、腸梗阻均有一定的療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