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船的木棒叫船槳。是一種劃船工具,其上端為圓杆,利于手握,叫握杆,下端為闆狀,名槳闆,用以撥水,利用了物理學上的牛頓第三定律,通過水波的反作用力,使船前進。我國是“舟”的故鄉,也是槳的故鄉。
經專家考證是因為當時人們的劃槳方式與今天相比有很大差别,那時的人們是一手握着握杆,一手把着槳闆來劃船的。不過,那時的槳已經做得很規整,很美觀,而且還帶有漂亮的雕花圖案。相比之下,中東地區、西歐地區和美洲大陸的先民的槳,做工就比較粗糙了。
到了春秋戰國、秦漢兩朝,随着海軍的雛形舟師的發展,以及皇帝們為尋長生不老藥而多次發動的東渡活動,促進了槳的發展。槳逐漸趨于大型化,握杆變長,槳闆縮短變薄,用起來更加方便更加有力,加快了水上航行的速度。
晉朝以後,槳在外型上已經基本定型,隻是體積和表面積仍舊在不斷加大,用槳的規模也逐漸變大,由原來的一舟二槳,發展為一舟(此時的舟體積已經比較龐大了)槳疊層,就是用上下兩排槳。因為手工劃槳已經非常不便,所以當時的船上已經出現了精密的簡介控制槳劃動的機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