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年齡一同蹭蹭蹭往上漲的,除了生活帶來的重重壓力還有體重秤上令人糟心的數字。
還好,在這樣一個健身潮的時代,慢跑、健身房舉鐵、廣場舞、遊泳......可供我們選擇的健身方式可謂多種多樣。你可以興緻昂昂地去健身房狂練一通,也可以參加馬拉松一頓長跑,去獲取運動後大汗淋漓的暢快,然後信誓旦旦告訴自己:又戰勝了一天。
但是現實是,時間緊、任務重,就算有興緻短時間突擊,效果卻一點也沒有,肥肉不見掉,肌肉不見長。而且更恐怖的是,一些錯誤健身認知讓你遲遲不敢邁出鍛煉的步伐。
所以今天就安利一部BBC的紀錄片《健身的真相》,它用科學和實驗數據颠覆了一些我們自認為正确的健身常識,以及探讨了如何花最少的時間、精力和金錢,達到最佳的健身效果。(視頻見文章底部)
▼1. 一天一萬步VS競走十分鐘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戴過運動健康手環,它有一個功能,可以計算一天中你所走的步數(現在的手機也可以,例如微信步數)。
跑步太激烈,一不小心還傷膝蓋,散步則更佛系(老少皆宜),既可以放松身心又能鍛煉身體,正所謂“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所以戴着健身手環,每天走一萬步就是我給自己定下的小目标。
至于“一萬步”這個數字,也不知道是從哪聽來的,總之之前是深入人心、令人迷之相信的。
然而,這個紀錄片一開始就揭露了這個“一萬步”,毫無科學依據,不過是一個日本公司為了推出自我研發的産品,而發明的高級營銷口号。
當然了,要驗證一天走一萬步,到底是不是最佳步行健身法,還得看具體實驗數據。而且為了探讨到底應該走到什麼程度,才能真正給身體帶來改變的問題,這裡還提出了每天三組十分鐘的快走法,與一天一萬步的效果相比較。
節目邀請了六名工廠員工,分成兩組完成實驗。【一天一萬步組】每天利用零散時間完成一萬步的步行。
▼
同時,【快走十分鐘組】每天三次、每次十分鐘,重點把握行走速度。
▼
▼
(兩種行走方式數據對比)
結果公布,【十分鐘快走組】獲勝!
兩組情況對比:
【一天一萬步】占用太多時間,花太多精力,感覺很難。
【快走十分鐘】過程感覺有趣,且時間成本很低,感覺挺簡單的。
其實快走組的活動程度是屬于中等到激烈之間的運動強度(有喘的感覺),而按照科學建議的每天運動量,是一周150分鐘的中強度運動,所以快走組雖然運動時間短,但他們從事了更多有效率的中強度運動,健康效益達到了最大化。
所以回到問題,一天一萬步其實沒多有效,更有效率的步行健身法可能是快走,每天半小時,效果優于一萬步,何樂而不為?
▼2.一星期兩分鐘改變身體
如果,你覺得每天半個小時還是太長了,那麼接下來要介紹的這一種訓練方法絕對符合你的要求。
HIIT(高強度間歇訓練法):可以在短短的時間内,達到長時間運動的效果。
節目邀請了六位異常忙碌的白領參與這項實驗,狂蹬健身腳踏車,每次20秒做兩次,一周做三次,一共2分鐘。
五周後,測試研究結果顯示,全體的體能水平都變好了,有人體能水準提升了 14%;而六人整體的體能數據平均提升了 11%。同時,他們短時間内,罹患心髒病的風險平均降低了 20%。
(受試者的有氧體能對比)
不過,雖然這種HIIT訓練,可以在最短的時間追求最大的健康效益,但卻不是每個人都适合這種高強度間歇性的練法,尤其是,那些好久不運動或者有特殊疾病最好不要貿然嘗試。
常見的HIIT 訓練方法:健身腳踏車、開合跳、深蹲、高擡腿、原地加速跑等。(往期文章可供查看:冬天減脂,就應該來這樣HIIT)
▼3.跑步和走路,誰更傷膝蓋?
衆所周知,跑步可以釋放壓力、消耗熱量以及增強心肺功能,可謂是好處多多。但唯一有一點,“跑步百利唯傷一膝”的說法讓很多人望而卻步。
認為跑步傷膝的原理:在水泥地上快跑,腳底與地面摩擦,震波會很自然的傳到膝蓋,增加膝蓋軟骨的磨損,造成關節炎等等。
具體實驗觀察結果,跑步和走路時膝蓋承受的力道對比:跑步時膝蓋承受的力道幾乎是走路時的兩倍,這樣看跑步帶來的損傷的确更大。
但是先等一下,這事貌似還有反轉!
(跑步和走路,膝蓋承受力度對比)
通過仔細觀察發現,在走路時,腳掌承受力道的時間比跑步長很多,将近兩倍。也就是說,在同一距離中,跑步比走路所承受的力量減少了一半。
這樣說來,走路才是會對膝蓋造成傷害,長期勞損的運動方式!
不止如此,專家在片中還指出,經常跑步反而會對膝蓋有很多好處。理由是跑步的沖力,能使軟骨被重複壓縮、釋放;促進關節内血液循環,讓更多的氧氣和營養流入軟骨内部,促進軟骨自我修複、成長和發育。
而且還有新的研究發現,經常跑步的人比不跑步的人患關節炎的概率更低。跑步對關節來說可能是有益的。
不過跑步雖好,這裡還是建議喜歡跑步的人要注意循序漸進,不要一下子跑得太猛,然後跑前還要簡單熱身,最後注意适量,不要受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