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帶你遊玩鎮江金山公園

帶你遊玩鎮江金山公園

知識 更新时间:2025-02-08 03:24:28

  江天禅寺 在金山寺門口,擡頭仰望“江天禅寺”匾額,為清代康熙皇帝随太後來金山祈禱時親筆題寫的。江天寺即金山寺,自古就是一座中外聞名的禅宗古刹,始建于東晉年代,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初名澤心寺,南朝、唐朝初稱為金山寺。寺宇規模宏大,全盛時有和尚三千多人,僧侶數以萬計。清代金山寺與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為中國四大名廟。

  夕照閣 夕照閣存有清代乾隆帝南巡駐跸金山留下的七塊禦碑,保存完善。這些石碑引來許多文人識士、專家、曆史研究者、書法家的拜談贊吧。石碑記載的内容大多是乾隆帝六次下江南到金山,對金山風景的評價和如何繼承清室傳統,統治大清帝國的決心。乾隆不僅留下了許多有迹可尋的“禦制”,還留下了一些頗為有趣的傳聞。按理乾隆的父親是雍正,而這裡卻廣為流傳着雍正皇帝“偷龍換鳳”得乾隆,乾隆六次來金山寺尋找自己的生身父新的傳說。

  椤伽台 “楞伽”是印度語,意為“不可住”,或說是大海中遠不可達,高不可攀的一座大山。楞伽台在金山的東南,傍山駁石而建造。相傳蘇東坡晚年受老朋友佛印和尚相托在此寫《楞伽佛經》,故又稱書經樓。登台頂長廊遠眺,碧空萬裡,磅礴江流,盡收眼底,江天一色,氣勢十分壯觀。由山下登楞伽台,需經三重樓閣,每進一層,疑無上處,洞門一開,豁然有級可登,迂回曲折,上下錯落,往往令遊客迷其所在。最高一層有清王文台撰寫的一副對聯:

  古法海洞 法海洞又名裴公洞,在慈壽塔西下側的懸崖上,相傳是金山寺開山祖師法海和尚來到金山時住的地方。現洞中塑有法海塑像一尊,洞口橫額“古法海洞。”在神話故事《白蛇傳》中,法海是一個阻撓破壞青年男女美滿婚姻的惡僧,可曆史上他卻是位有德行的高僧。法海姓裴,人稱裴陀頭,河東聞喜人。他父親裴休是唐朝宣宗皇帝的宰相,感到“伴君如伴虎”,一旦得罪了皇帝是沒有好下場的。他十分信仰佛教,認為富貴榮華不如出家好,因而決心送子出家為僧。裴陀頭出家到江西廬山,取名法海,他在廬山學道參禅,一心修煉。後來到鎮江金山,那時寺宇荒廢,荊棘叢生,還有蟒蛇為害。他就找到山上西北角的這個岩洞,住在洞裡參禅打坐,白蟒就避走了。法海來金山後,最大願望是要修複金山寺,他曾燃指一節,以表決心。一天也僧衆披荊斬棘,到江邊挖土,偶然挖出黃金若幹镒(一镒為二十兩),就報告潤州刺史李奇,李奇又上報宣宗皇帝,宣宗命他把黃金給法海作修複廟宇之用,并賜名為金山和金山寺。

  留雲亭 金山最高處,有一石柱涼亭,名留雲亭,又名江天一覽亭和吞海亭。亭中石碑是三百多年前康熙皇帝陪同母親來到處于大江之中的金山寺遊覽時留下的古迹。康熙登高遠眺,大江東去,水天相銜,誠雄觀也。遂曆奮筆手書“江天一覽”四個大字。亭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重修,同治十年(1871)複建,兩江總督曾國藩将康熙所寫的“江天一覽”四字刻在石碑上,放置亭内。這裡是領略金山風姿,俯瞰鎮江全城美景的最佳觀賞點之一。

  妙高台 妙高台又名曬經台,“妙高”是梵語“須彌”之意譯。劉編《金山志》載:“妙高台在伽藍殿後,宋元佑僧佛印鑿崖為之,高逾十丈,上有閣,一稱曬經台。”幾經興廢,明代僧适中,清代薛書常相繼重建。1948年與金山寺大殿、藏經樓等同毀于火,如今僅存台址。當年妙高台,還是賞月佳處,并且流傳着名士蘇東坡曾在此賞月的轶事。

  七峰亭 七峰亭在山西側金鳌嶺上。古代因有七座小山突起,名七峰嶺。後削山建閣,故以七峰閣而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