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們介紹了,神奇的奧卡姆剃刀“如無必要,勿增實體”,這個思想背後其實包含了“唯名論”思想。奧卡姆是歐洲中世紀唯名論哲學家,什麼是唯名論?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唯名論和唯實論,或者說實在論是歐洲中世紀兩大哲學流派。唯名論和唯實論,這裡的“唯名或者唯實”其實是對“共相”的一種觀點,也可以說是:共相唯名論,和共相唯實論。它們争論的焦點是:共相究竟是一種名稱,還是一種實在。
唯名論者認為,共相僅僅是一種名詞,一個聲音,它并不是獨立存在的,也不具有實在性,而且在邏輯上和時間上都在可感事物之後。而相反,唯實論者認為,共相是獨立和實在的,并且在邏輯上和時間上,是先于個别的可感事物而存在的。唯名論和唯實論的焦點是“共相”,什麼是共相呢?
共相可以簡單理解為理念、思想或者概念等等抽象的東西。在中世紀哲學,共相主要是指個别事物的共同特征,而且主要指“種和屬”這類共相。比如,我們把所有不同種類的馬,統稱為“馬”,馬就是一個共相;我們把不同種族的人都統稱為“人”,人就是一個共相。馬和人都是“種”,而所有馬和人都屬于動物,而動物就是“屬”,簡單來說,種和屬都是事物的種類,屬的範圍要大于種。但不管怎麼樣,種和屬都屬于共相。
這裡說明一下,為什麼關于“共相”的問題如此重要呢?這裡涉及一個核心問題是,關于上帝實在性的問題。中世紀的歐洲,宗教是統治權威,而中世紀哲學的兩個階段:教父哲學和經院哲學,其實他們都是在試圖調和“信仰和理性”之間的矛盾,或者說用哲學的方式為宗教的信仰找到理論依據,而這個時期,哲學往往是處于為宗教服務的地位,所以,有句話說:中世紀理性成了信仰的婢女。
在宗教中,比如上帝和靈魂就是一個典型的共相,所以,共相的實在性問題,其實是宗教關注的核心問題之一,上帝和靈魂是否真實存在,它是存在于事物之中,還是存在于事物之外,這些問題都是宗教關注的核心問題,而用哲學思維來證明宗教的結論,這是中世紀哲學一個重要目的,包括教父哲學和經院哲學。
好了,我們還是回到唯名論和唯實論關于共相的實在性之争,而和“共相”對立的是“殊相”。通常來說,共相表示普遍和一般事物,而殊相表示具體的個别事物,關于共相和殊相的“實在性”之争,其實是從古希臘的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就開始了。
柏拉圖提出了著名的“理念論”,理念就是事物的共相,柏拉圖把共相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人、馬、動物、這樣的“種屬的共相”;第二類是真、善、美這樣的“性質的共相”;第三類是大小多少這樣的“關系的共相”。柏拉圖的理念論,區分了現象世界和理念世界,而且它們是獨立存在的,理念世界高于現象世界,理念世界是真實、永恒和完美的。
在柏拉圖看來,事物的共相是獨立于個别事物存在于理念世界的,而且是先于個别事物而存在的。柏拉圖說,現實世界中的任何一匹馬都會死,而唯有理念的馬是不會死的,是永恒的。而且柏拉圖認為,可感的現實世界的事物,隻是永恒而完美的理念的複制品或者說“影子”,而且還是不完美的複制品。
但柏拉圖的學生亞裡士多德則明确反對老師的觀點,正如亞裡士多德那句名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亞裡士多德提出著名的“實體論”,他認為共相就是一類個别事物共有的性質,或者說相似性,我們通過抽象把這些相似性集合起來形成了“共相”,亞裡士多德認為“共相”其實就是事物的“形式”。共相存在于個别事物中,并不能獨立于任何實體而存在,就像“馬”這個共相存在于任何一匹具體的馬中,并不存在一個獨立于任何一匹具體的馬的“理念的馬”。
亞裡士多德的實體包括形式和質料,形式就是共相,而質料就是可感的材料,它們都是構成事物缺一不可的,在現實世界它們兩者都不可能單獨存在,不存在沒有質料的實體,也不存在沒有形式的實體。而且在亞裡士多德的“實體論”中,具體的個别事物是是第一實體,而種和屬的共相隻是第二實體。
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關于“共相”和“理念”的分歧,在後來,演變為中世紀哲學中,唯名論和唯實論之争,以及後來西方近代哲學中,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之争,這是西方認識論哲學中,最為核心和根本的問題。但這個過程并不是一撮而就的。
在亞裡士多德之後,古希臘文明逐漸衰落,古希臘被古羅馬帝國統治,這一時期湧顯了幾個著名的哲學流派,包括崇尚快樂至上的伊壁鸠魯學派,崇尚禁欲主義的斯多葛學派和崇尚低欲望生活的犬儒學派。但是這些哲學流派所關注的主要問題是人的生存和生活狀态,關于共相和殊相問題,并沒有成為這一時期哲學關注的焦點。直到公元三世紀,古羅馬唯心主義哲學家波菲利,他是一位新柏拉圖主義者,他提出了三個關于“共相”的問題,這三個問題成為了後來中世紀經院哲學讨論的焦點。
這三個著名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共相是實體,還是思想中的觀念;
第二個問題:如果共相是實體,它們是有形還是無形;
第三個問題:如果共相是無形的,它們是與可感事物相分離,還是在可感事物之中。
而對這三個問題不同的回答,就形成了中世紀兩個重要的哲學流派:唯名論和唯實論。
波菲利雖然提出了這三個問題,但是他并沒有給出答案,而200多年後,另外一位古羅馬哲學家波愛修,他翻譯和注解了波菲利的著作《導論》,并對這三個問題進行了回答,由此才開啟了唯名論和唯實論之争。那波愛修是如何回答的呢?我們下一期内容接着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