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青海有什麼特色小吃?

青海有什麼特色小吃?

知識 更新时间:2024-09-14 13:22:56

  1、青海有十大特色小吃,包括:釀皮、焜鍋馍馍、發菜蒸蛋、酥油糌粑、拉條、尕面片、甜醅、安多面片、大塊煮羊肉、夾沙牛肉。

  2、釀皮

  釀皮是青海地方風味較濃的傳統小吃。在西甯和農業區各城鎮出售釀皮的攤販到處可見。

  釀皮是在麥面中摻和一定數量的蓬灰和敷料,用溫水調成硬面團,再幾經揉搓,等面團精細光滑後,再放入涼水中連續搓洗,洗出澱粉,面團成為蜂窩狀物時,放進蒸籠蒸熟,這叫“面筋”,再将沉澱了澱粉糊舀在蒸盤中蒸熟,這便叫“蒸釀皮”。蒸熟了釀皮,從盤中剝離,切成長條,配上面筋,澆上醋、辣油、芥茉、韭菜、蒜泥等佐料,吃起來辛辣、涼爽、口感柔韌細膩,回味悠長。

  釀皮除有“蒸釀皮外”,還有“餾釀皮”。餾的釀皮,金色發亮,薄細柔脆;而蒸的釀皮,色褐沉着,渾厚肥大,兩者色形各異,而味道基本一緻。釀皮雖是小吃,但可作主食充饑解餓,也可當菜肴,充當下酒冷盤。冷熱均宜,四季可食。

  3、焜鍋馍馍

  初來青海的人,異口同聲稱贊“青海人的饅頭花樣多”。青海人不叫饅頭,而稱馍馍。“馍馍”又隻是一個總稱。青海農業區和半農業區各族人民常吃的馍馍千姿百态,品種繁多,如花卷、油包、油餅、曲連、油香、爐馍馍、饅頭(祭祖用的大馍馍)、焜鍋馍馍等等。它們是逢年過節,串親訪友經常攜帶的傳統禮品,也是每飯難離的主食。其中最受人歡迎也最普遍的,是焜鍋馍馍。

  焜鍋馍馍是在金屬的焜鍋模具中烤制而成,故群衆習稱“焜鍋”。焜鍋是在普通發面裡卷進菜油,抹上紅曲、姜黃、香豆粉等民間食用色素,再層層疊疊地卷成紅、黃、綠各色交織的面團(藏、回族同胞在和面時,有時摻進雞蛋和牛奶),揉成和焜鍋形狀大小相同的圓柱狀,放入焜鍋内,埋在用麥草為燃料的竈膛或炕洞内的火灰裡。焜鍋壁較厚,傳熱緩慢,麥草燃料火力均勻,熱度适中,半個小時後即可出鍋。烙出的焜鍋馍馍,外脆内軟,綻開如花,色彩鮮麗,異香撲鼻。它的特點是省時,省事,制作單間,松脆好吃,攜帶方便,經久耐貯。

  4、發菜蒸蛋

  青海高原盛産發菜。發菜細如絲,柔如棉。此菜是西甯的特色名菜。

  制作方法如下:先将雞蛋清和雞蛋黃分離,攪均蛋清,加入鹽、姜、花椒粉等佐料,作為襯底;後在蛋清上面放發菜,上籠蒸片刻,待蛋白和發菜初凝成形,再倒入攪均的蛋黃蒸至熟透為止;取出,切成方塊或菱形,反過來碼入盤中,澆上内含木耳、黃花、筍片、香菜末、團粉少許的雞湯或肉湯,滴幾滴香油即可上桌。

  5、酥油糌粑

  酥油糌粑是藏族牧民傳統主食之一。“糌粑”是炒面的藏語譯音,它是藏族人民天天必吃的主食,在藏族同胞家作客,主人一定會給你雙手端來噴香的奶茶和青稞炒面,金黃的酥油和奶黃的“曲拉”(幹酪素)、糖疊疊層層擺滿桌。酥油是從牛奶中提煉出來的奶油,糌粑是将青稞炒熟後,用手磨磨成的粉。吃酥油糌粑時先倒奶茶小半碗,再放入酥油、炒面、曲拉、糖,在碗中用手指拌勻,并捏成小團食用,它具有酥油的芬芳,曲拉的酸脆,糖的甜潤。營養豐富,發熱量大,充饑禦寒。

  6、拉條

  “拉條”也叫“拉面”、“扯面”。

  拉條在青海是各族人民待客面食中的一種。接待親朋好友吃一頓拉條,配上較為豐盛的調味菜肴,表示對客人的十分的尊重。

  青海的回、漢人民在制作拉條時,和面、揉面過程具有獨特的技巧。一般漢族人民在做拉條和好面分條時,在面條上抹菜油,以防粘連;而回族人民制作的拉面,可以不用一滴菜油。他們在調粉時放些鹽或堿水,把面粉團拌來揉去,直到軟硬适中,彈性很大,可塑性極強時,然後手輕力勻,反複拉扯四五次,不斷一根,成為寬細、圓扁不同的勻稱面條。而且每次拉出的一把,入鍋撈出,恰好一碗。圓柱形的叫“雞腸子”,扁狀的稱“韭菜葉”,入口柔軟光滑,韌而不斷。一般家常吃時,調以炸醬,并拌調油潑辣椒、蒜泥、醋等,吃起來非常可口。

  7、尕面片

  尕面片是青海人面食中最普遍而又很獨特的家常飯。這種面片不是用擀面杖擀出來的,而是用手揪出來的。尕面片,又叫面片子。将揉好的軟面先切成粗條,叫“面基基”。然後用潮毛巾蓋上片刻(此時稱“回面”)。“回”好後,拿入手中,用手指捏扁、揪斷,每個大約手指寬,投入沸水中,煮熟可食。由于面片小,故叫“尕面片”。

  現在從城鎮到農村,尕面片已成了最普及又享有盛名,品種繁多,滋味獨特的面食了。按尕面片的形狀,配料和烹饪方法不同,有做工細緻纖小玲珑的“指甲面片”、“雀兒舌頭”;有和蘑菇混煮的“蘑菇面片”;有不帶湯而用炸醬拌吃?quot;燴面片”。回族人民清真面食中還有和牛羊肉、粉絲、辣椒混炒的“炒面片”。農村裡還有常吃的“菜瓜面片”等。

  8、甜醅

  甜醅,是青海漢、藏、回、土、撒拉等族人民喜歡的一種傳統甜食。甜溢酒香,味美可口,多以玉麥(即莜麥)、青稞之類為原料。原料易得,釀造方便,既可調節飲食,又可以供賓客,頗為群衆喜愛。有句民諺說:“給嘴解饞,甜醅當先”。

  甜醅的來曆,跟青海漢、藏、土、人民釀造酩酒有密聯系,它和酩酒可算是同源異流。隻是酒曲不同罷了。酒醅也是甜的,酒味較濃,唐朝時就拿它待賓客。杜甫、《客至》詩中說“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隻舊醅。”舊醅,便是酒醅。釀造甜醅,原料以玉麥為上乘,因玉麥質細無厚皮。嚼食無渣。青稞次之,但須脫皮。酵母為甜醅曲,用米制成,青海民間叫“藥蛋”或“甜曲”。

  釀造時,首先把玉麥或青稞用水洗淨,放在鍋内注入水,然後加火燒待大滾後,再用文火慢煮,到糧食開口為止。煮好後把糧食撈到面闆上,均勻攤開,一直晾冷。将甜醅曲碾成粉,均勻拌在糧食中(每13斤玉麥加球狀甜醅曲多半個)裝入瓷器或陶器内,放在火炕上,複蓋保溫物(溫度以低于30℃為宜)周圍需保持潔淨,不得有穢氣。約二天----三天,容器面發熱、糧食上生出粉狀略帶綠色白毛即成。西甯群衆中流傳着一首順口溜:“甜醅甜,老人娃娃口水咽,一碗兩碗能開胃,三碗四碗頂頓飯”夏天吃它能清心提神,去除倦意;冬天食用則能壯身暖胃,增加食欲。

  三十年代,西甯南大街有一家甜醅店曾名滿全城,主人家姓韓。他做的甜醅選用上好的白青稞,在簸、篩、舂、酵的過程中特别注意幹淨衛生,故其色白嫩,其味香甜,人争食之,食後滿口留香,創出了“韓甜醅”的名牌。

  9、安多面片

  “安多”是藏語,指青海、甘肅、四川西北部藏族聚居地區。這一地區的藏族,喜歡吃一種做法簡便而又香綿可口的面食,即安多面片。

  制法:

  (1)面粉加溫水揉成團,比擀面條的面揉得軟一點,再用刀将面切成4寸長的厚塊。

  (2)擺整齊,表面塗少許食油,再用幹淨濕布蓋上備用。

  (3)煮面片湯将羊肉切的鹽,再加水,燒開成肉湯。

  (4)将備好的面取一條在案闆上壓成扁長形,然後慢慢地抻,抻得長長的繞在左手腕上,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掐住一端,用右手一小塊一小塊地拉斷投往肉湯鍋裡,不一會兒香熱的面片就起鍋了。愛吃辣的放點辣椒,愛吃酸的加點香醋。

  特點:

  口味随人意,香辣酸綿,暖脾開胃。

  10、大塊煮羊肉

  青海人煮大塊羊肉堪稱一絕。熟嫩,好嚼,油而不膩,作料不多,香味十足。家中逢有喜事和有貴客登門,主人必以大塊肉款待,透示着對客人的敬重。

  大塊羊肉的制作:先将羊肉(帶骨)剁成拳頭般大,丢進涼水鍋,加煤或柴禾,用旺火煮沸。不一會。鍋面上漂起一層血沫,家庭主婦們不停地用鐵勺将之滗去。待大火滾沸半個時辰後,改用文火慢炖。此時,又漂起一層渣滓,再用勺子滗去。1小時後,肉已見熟,香味四溢,主婦舀一勺鹹鹽水添進鍋裡(添多少鹹鹽水,全靠經驗,從不品嘗,也不第二次再添),鹹淡恰好。煮肉時,僅用鹽作調料,而不放其他佐料。

  當飯食吃到一定時候,主人将煮好的大塊羊肉,按質地優劣,依次擺進一個大瓷盤,旁邊放一把小刀,由主人親自端到餐桌。主人手一指,示意客人品嘗。如果人們不好意思動刀割肉,主人親自用刀将大塊羊肉剁成小塊羊肉,将最好的肉遞與年長的客人,此時,客人們都不會客氣了,紛紛動起手來,一塊一塊抓起,吃得有滋有味。

  11、夾沙牛肉

  在2000年杭州舉辦的中國.杭州首屆美食節上,西甯選送了311個具有高原風味品種的菜肴,金牌總數全國第一,想不到吧?

  青海人能把雞蛋黃白分離做成“黃金白銀烏絲糕”(發菜蒸蛋),也能用雞蛋把牛肉先裹後炸,做成不似牛肉通體金黃的夾沙牛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