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4月12日電(記者水金辰 劉方強)下午三點半,楊思維從市區接上周筠,朝着郊區的“火葬場地”驅車而去。抱着中午剛剛因心髒病離世的吉娃娃“叮當”,周筠心痛不已,這條愛犬她養了9年。
楊思維是合肥市一家寵物殡葬公司的老闆,從事這個行業三年多,上百隻寵物在她和丈夫的手上體面地離開。從最開始一單生意沒有,到如今一個月最多能有20多單,她見證着人們對寵物殡葬态度的轉變。
周筠撫慰着過世的愛犬。新華社記者水金辰攝
“一方面是寵物飼養量近些年持續攀升,寵物主人視其為家人,不忍心讓寵物死後被随意處置;另一方面,人們的環保理念日益提升,也在重視對動物遺體的無害化處理。”楊思維解釋說。
推開告别室的大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張八仙桌前用塑料花編織而成的“思念”二字,桌上擺放着一個香爐、兩盒焚香和幾束鮮花。楊思維将包裹嚴實并帶着玩具布偶的吉娃娃“叮當”從盒中抱出并放在桌上,點上三炷香。周筠撫摸着離世不久的愛犬,哽咽着。
小樹林裡的寵物墓地。新華社記者劉方強攝
這些年,這樣的場景楊思維見了許多次,從常見的寵物貓、寵物狗到松鼠等,品種不一,卻都飽含真情。簡單的告别之後,愛犬被送進了寵物火化爐,半個多小時後,周筠取到了骨灰盒。
“我要把它帶回家,放在我的屋裡,讓它一直陪伴我。”周筠難舍這段長達9年的溫暖陪伴。
4年前,楊思維的寵物貓因貓瘟去世。“貓瘟具有傳染性,如果随意掩埋,不僅會污染環境,很有可能被其他貓狗扒出來,傳染了它們。”她回憶道,那時候,安徽還沒有寵物火化的場所,經過多方輾轉,她在南京找到一家寵物殡葬機構,才将愛貓火化。正是這段經曆促使她從事寵物殡葬行業。
一旁的小樹林裡,一個個用栅欄圍起的區域,是一些寵物最後的歸宿。這裡是一片寵物墓地,安息着約30隻寵物。有的放置一張愛犬的照片,有的在樹上挂一塊木牌,寫上主人對寵物的思念,有的則安放一塊不大的大理石墓碑。
“埋在這裡的都是寵物的骨灰,雖然提供安葬服務,但大部分主人還是會選擇将骨灰帶回。”楊思維說。
據《2018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調查顯示,中國城鎮養狗、養貓人數達到5648萬,全國城鎮貓狗數量達到9149萬隻,有53.9%的人願意在寵物去世後購買寵物殡葬服務。
一些寵物主人為寵物選擇了大理石石碑。新華社記者劉方強攝
楊思維表示,寵物殡葬在國外早有相關法律規定,而目前在國内這一領域尚屬空白。雖然目前在北京、上海等一些一線城市,寵物殡葬已成一定規模,并且形式豐富、流程複雜,但這一行業還沒有完善的培訓和評估體系,在營業執照發放、寵物墓地審批、收費标準等方面,尚無明确規範。
安徽大學法學院理論法與行政法學系主任、副教授張娟表示,寵物殡葬屬于時代發展的新興産物,作為新行業,值得關注。她建議可着重考量域外做法在國内的适合度,“統一火化後是否需要專設土地予以安葬,尤其是在我國目前土地資源如此緊張的情況下,這一空間是否充足等都需要進行嚴密的調研評估和專家論證。”
目前,因為收費不高、客源不豐等原因,楊思維的寵物殡葬事業還處于兼職狀态。但她同時表示,這幾年寵物無害化處理不斷為人們所熟知,并且有上升趨勢,她會堅守這一行,繼續做寵物的“擺渡人”。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