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論壇】
值此《漢語拼音方案》頒布60周年,我們需要作一簡要回顧,同時展望漢語拼音在未來的作用,特别是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作用。
《漢語拼音方案》的研制具有深厚的曆史淵源和廣泛的群衆基礎。它的誕生是中國文字改革史上的一個裡程碑。《漢語拼音方案》的三條原則——口語化、音素化、拉丁化,确保了漢語拼音不但能在國内廣泛應用,也便于國際交流與應用。
1958年頒布以後,《漢語拼音方案》在國内迅速推廣和應用。不僅用于給漢字注音,以利于掃盲、語文教學和推廣普通話;同時用于字典、詞典的注音、排序,用于書刊的索引;并作為我國少數民族創制和改革文字的共同基礎。而在中文信息處理領域幾乎同步有效地使用漢語拼音輸入法解決了“字處理”問題。
《漢語拼音方案》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1977年,漢語拼音開始走上國際舞台,逐步由國内标準變為國際标準。進入21世紀,由我國主導修訂的《信息與文獻——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國際标準于2015年12月15日向全世界公布。修訂後的标準更加符合信息時代的需要,更具科學性和實用性,對世界範圍内的中文信息處理與交換、對中華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今後,漢語拼音将進一步發揮作用,特别是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作出貢獻。
“一帶一路”建設需要語言鋪路,同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也需要語言鋪路。開展漢語教學實質上是“開展‘國際理解教育’”,“造就國際社會情感的溝通”。因此,開展好漢語教學,無疑會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
半個多世紀以來,漢語教學始終堅持使用普通話、規範字和漢語拼音,這為漢語教學奠定了良好基礎,極大地推進了漢語教學,獲得了較理想的教學效果。
衆所周知,不管是哪一個層次上的外國漢語學習者,漢語語音學習是漢語學習的基礎,也可以說是外國漢語學習者學習掌握漢語,華僑華裔學生學習華語要跨越的第一道門檻。然而,由于作為記錄漢語的方塊漢字,從本質上說是一種表意的視覺文字,不是聽覺文字,它本身表音性能很低,外國學生沒法從一個個漢字字形上去獲得準确的漢語讀音。這樣,在跨過漢語語音這第一道門檻的教學過程中,漢語拼音成了漢語學習的好幫手。多年在德國進行漢語教學實踐的漢學家柯彼德教授就認為:“對學習和運用漢語的外國人來說,漢語拼音發揮着多方面的功能。”
為使漢語拼音在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中發揮作用,今後的漢語教學,一方面要繼續堅持使用普通話、規範字、漢語拼音,另一方面必須加強漢語教學的基礎研究,其中之一,就是在由漢語拼音教學向漢字教學過渡的過程中如何盡快幫助學生克服對漢語拼音的依賴性。而上述問題的解決,除了要進一步改進漢字教學,設計新的漢字教學方案之外,必須研究如何使漢語拼音既有利于漢語學習者學習漢語口語,又能有利于他們學習漢字和漢語書面語,從而使漢語走向世界。
(作者:陸儉明,系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教授)
原标題:漢語拼音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陸儉明
圖片來自東方IC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