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部電影可以從小看到大,那麼非1965年上映的一代歌舞片經典《音樂之聲》莫屬。
音樂的力量是偉大的。每每觀看電影《音樂之聲》,聽到片中一段段耳熟能詳的經典名曲,再輕輕地閉上眼,仿佛又見到了瑰麗的群山、俏皮的身影和悅耳的歌聲構成的一幅經久不衰的風景畫,仿佛身心都回歸到了藍天白雲、綠草萋萋的阿爾卑斯山脈。
當生活變得枯燥無味、循規蹈矩時,愛與音樂的感染力就是一劑靈丹妙藥。電影《音樂之聲》,就是這樣一個溫馨而美妙的故事。
當天真活潑、熱愛自然、無拘無束的見習修女瑪利亞(朱莉·安德魯斯飾),遭遇喪妻之痛下憂郁、嚴肅、嚴于律己、不苟言笑的退役軍官馮·特拉普上校(克裡斯托弗·普盧默),兩種針鋒相對的性格和氣質,成為本片的劇情關鍵點。
影片開頭的那首《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充分表現了瑪利亞性格開朗、熱情奔放的性格特點,也是本片的主題曲和點題之作。伴随着一片大自然的優美景色,穿梭于山野林間的瑪利亞由感而發,演唱了這首充滿靈性的歌曲。
在一片白雪皚皚的山巒掩映下,峰谷的風聲、悠揚的鳥鳴引出了《音樂之聲》的前奏,觀衆們随着主角瑪利亞穿行于薩爾斯堡的山林之間,路過俊美的山峰、悠長的山路、清澈的湖泊、茂密的樹林,直到草木茂盛、生機盎然的山頂。
此時的瑪利亞,仿佛是穿行于山間的歡樂精靈,将自己與自然融為一體。她用悠揚而富有質感的歌聲,贊頌着大自然的美妙、萬物生靈的蓬勃,抒發着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美妙音樂的熱愛、對未來的無限憧憬。
這首歌曲第二次出現,是瑪利亞與上校的七個孩子,為迎接男爵夫人的到來,而進行的音樂表演。
在完美的童聲合唱映襯下,這首《音樂之聲》變得更加靈動多變、富于生活氣息。瑪利亞和孩子們不僅出色的完成了演出任務,更重要的是,打動了上校那顆封閉已久的心,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和整個家庭,重新認識了瑪利亞。
這首充滿愛意的童聲合唱歌曲,促使上校對孩子們的态度從此前的冰冷機械到和後來的和藹可親,并為其最終愛上瑪利亞做足了鋪墊,是全片的劇情轉折點之一。
曲調歡快、朗朗上口的歌曲《哆來咪》(《Do-Re-Mi》),不僅是瑪利亞教會孩子們的第一首歌,還是瑪利亞與孩子們的關系進一步加深的見證。
熱愛音樂的瑪利亞機智的将七個抽象化的音符與七個生活中常見的物品串聯起來,再配以簡單、明快的旋律,不僅讓孩子們很快學會了這首歌曲,還因其特殊的對應關系(七個音符對應七個孩子),給這首歌曲賦予了表達親情的獨特意義。
在歌曲的影像表現中,瑪利亞與孩子們邊走邊唱,在草地上、馬車裡、大門口、噴泉邊留下動感、歡快的音符,表現出輕松愉悅的生活氣息,以及生活中處處能發現美、見證美的啟示。
在上校的家庭晚會上,瑪利亞帶領孩子們進行了精彩的提線木偶劇演出,風趣俏皮的歌曲《孤獨的牧羊人》(《The Lonely Goatherd》),不僅是配合本場演出的關鍵曲目,還是本片劇情發展的另一個轉折點。
歌曲中,瑪利亞用真聲與假聲的交替演唱出的“嘞哦嘞”,是流行于瑞士、奧地利山區牧羊人的一種特殊的山歌唱法——“約德爾”(Yodel)。這種帶有即興感的歌唱方式,表達了瑪利亞和孩子們發自内心的歡樂、喜悅之情。
木偶劇中,牧羊人與山羊的和諧共處,向觀衆暗示瑪利亞此時與孩子們的關系已經到了其樂融融、水乳交融的程度。這首歌曲不僅樹立起了孩子們熱愛音樂、熱愛生活的信心和勇氣,歌曲尾聲時,瑪利亞與上校深情對視并相視一笑,也成為男女主人公墜入愛河的體現。
《晚安,再見!》(《So Long,Farewell》)在影片中一共出現過兩次。在上校家舉辦的舞會接近尾聲時,準備退席的孩子們,在樓梯口向全體嘉賓演唱了這首歌曲。天真可愛的孩子們,與歡快柔美的曲調,意在體現孩子們與嘉賓依依惜别的溫馨之情。
然而随着鄰國納粹德國的蠢蠢欲動,上校一家人不得不決定遠走他鄉。在離開奧地利的前一晚,這首歌曲再次響起,柔軟細膩的曲調背後,滿是對離開祖國的不舍與眷戀,表達出一家人堅不可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雪絨花,雪絨花,清晨迎接我開房,小兒白,潔而亮,向我快樂地搖晃”,每當響起《雪絨花》(《Edelweiss》)的曲調,就會讓人們不自覺的回想起電影《音樂之聲》中,感人肺腑的愛情與親情。
在片中,這首歌曲第一次出現,是上校拿起久未使用的吉他,即興為孩子們彈唱的。這首奧地利民歌,曲子不長,卻意味深遠,将雪絨花比喻為堅忍不拔品格,契合了上校對高尚情操的内心追求,以及對祖國奧地利深沉的眷戀。
《雪絨花》第二次“綻放”,是片中上校和孩子們被德國人“請到”音樂會現場,為納粹德國的軍官們現場演唱這首歌。此時,上校決意離開被納粹德國占領的祖國奧地利,奔赴自由的廣闊天地。
在緊張的氛圍之下,上校彈着吉他,唱起這首歌曲時,幾乎哽咽得唱不下去,他内心對離開祖國的傷感惆怅和依依不舍溢于言表,見此情景,瑪利亞和孩子們走上舞台,與上校一起深情合唱了這首歌曲。
一首訣别之曲,上校那悠長的氣息、情深意切的表情,配合上舒緩的旋律,表現出淡淡的憂傷與惆怅之感,台下的奧地利觀衆被感動了,跟着歌曲黯然神傷起來。
影片結尾,上校和瑪利亞帶着孩子們成功逃出了奧地利,翻過山巒,走向新天地,主題曲《音樂之聲》再次出現,這預示着“勝利大逃亡”之後,大家再次擁抱純淨清新的大自然,追求自由的向往,終于成為了現實。
電影《音樂之聲》改編自百老彙的同名音樂劇,改編自瑪利亞·馮·特拉普的著作《馮特拉普家歌者的故事》(《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 byMaria von Trapp》),由作曲家理查德·羅傑斯創作的優美音樂,與百老彙制作人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撰寫的動人歌詞,給予了它不朽的藝術生命力。茱莉·安德魯斯黃莺般空靈的嗓音,在《音樂之聲》中留下了高亢亮麗的最強音。
1966年,《音樂之聲》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剪輯、最佳音效、最佳音樂/歌曲等多項殊榮。
《音樂之聲》以電影特有的視覺魅力和戲劇作品的藝術張力,配合情景交融、令人陶醉的歌曲,将“以樂抒情、以情感人”發揮到極緻,充滿陽光與溫馨的浪漫畫面,把自然美景、抽象音符、融洽親情和美滿愛情,升格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