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娛樂

 > 颛橋電影院的地址

颛橋電影院的地址

娛樂 更新时间:2025-05-23 13:40:09

  北橋以北,是颛橋。

  北橋與颛橋相鄰,且都枕着滬闵路。

  北橋是有故事的北橋,

  颛橋也是有故事的颛橋。

  在“發現闵行之美”系列叢書誦讀活動的第二季,我們邀請了北外田園高中的青年才俊來誦讀《鶴鳴颛溪》。今天,你将聽到關于颛橋電影院的往事。一起跟着聲音,回味電影院、電影放映員的“風光”過往……

  點擊收聽朗讀

  颛橋老街上有條颛建路。

  颛建路是條很老的路,如今車流密集,兩旁各類小商鋪鱗次栉比。因南大街北大街橫亘其中,使周邊環境更顯得喧鬧而淩亂。

  這條很老的路上有個很老的電影院——颛橋電影院。門口栽有兩棵巨大的香樟樹,其樹冠已遠遠超出影院的建築高度。

  老電影院已經關門歇業多年了。2014年3月,颛橋鎮在颛興路都市路路口新建了文化中心,内設功能更全、設施更好的影劇場。于是,也就可以這麼說,如今的颛橋電影院就是一座人去樓空的老建築。每天,它注視着颛建路上的車來人往,有一種無奈和落寞。

  颛橋電影院的地址(小辰光最歡喜白相的地方闵行情)(1)

  颛橋電影院

  “比我歲數還要大的電影院”

  用住在颛橋南街的阿杜的話講,“颛橋電影院比我的歲數還要大。”他告訴記者,小辰光他和小夥伴們最喜歡白相的地方,一個是位于北街的茶館,那裡有說書的,講《三國》、講《水浒》,聽着好聽,另一個就是電影院。

  的确,論成立時間,颛橋電影院在闵行地區也算是比較早的——1976年,說起來頗有種歲月的滄桑感。當然,那時的颛橋應該稱上海縣颛橋公社,年紀輕一點的人,尤其是不了解本地區原是“撤二建一”,在1992年成立了新闵行區的話,就會雲裡霧裡的。

  颛橋電影院,内設1300餘個座位,在當時規模也算是頗大的。影院共安排了14位工作人員,其中不乏有經驗豐富的電影工作者,他們齊心協力,把影院打理得井井有條。

  1978年改革開放初期,國産片源比較單一,公開放映的翻來覆去都是些老片子,甚至連《地道戰》都會不時拿出來放放,但觀衆還是樂此不疲。相比之下,他們更喜歡看香港武打片,鼎盛時期一天放映場次竟達七八場,有時還會通宵放映。

  在莘莊工業區某外資企業做駕駛員的李進說,他當時還在颛橋中學讀初中,為了買《少林寺》的票子,叫了班上的幾個同學逃了課。課餘時還學李連傑打醉拳,劈磚頭,男同學都覺得自己是武俠人物。“那時候能看場電影真‘軋勁’啊。”李進還告訴記者,他談女朋友,第一次約會也在颛橋電影院,看完電影,又去街上的一家馄饨店吃了碗馄饨。問他看了什麼電影,他搔搔頭皮,憨憨一笑,說不記得了。

  其實,那個時候除了這樣的正式公映片,還有一種影片叫“内部片”,也就是現在我們口中的“槍版”電影,以前能夠坐在電影院裡看“内部片”,這絕對是一件讓人興奮的事,更被旁人所羨慕。“内部片”是一種還沒經過審核的非公開片源,沒有正式名稱。在上海,它由市電影發行公司發到各區縣電影發行公司,而後再交給各電影院放映。1980年出品的香港武俠片《白發魔女傳》就屬于“内部片”。據颛橋電影院負責人趙永明回憶,當時闵行地區其他電影院還沒有放映這部電影,觀影者無比興奮地從周邊鄉鎮湧到颛橋電影院先睹為快。電影兩個小時一場,晚上輪流放映,直到淩晨兩三點觀衆席上還有人。

  颛橋電影院的地址(小辰光最歡喜白相的地方闵行情)(2)

  颛橋鎮已在文體中心新建了劇場,曾經風光的颛橋電影院等待重生

  上世紀80年代,每年大概有200部國産片投入市場,一毛五分一張票,利潤很低。影院因為是自負盈虧,所以單靠國産片肯定養不活,于是每月便不斷引進新片源,進口片如《茜茜公主》《多瑙河之波》……這些片子的上座率遠比國産片要好。那時影院月收入最高可達七八千元,算是相當不錯的業績了,淡季則一般在4000元以下,但隻有保持在2000元以上影院才能保證不虧本。

  電影放映員是“風光”的職業

  那時電影院和食品站一樣,特别吃香。因為農村沒什麼文化娛樂活動,能到電影院看場電影就會很滿足。據颛橋鎮文化中心的劇場管理負責人方其昌回憶,他在颛橋電影院做美工時,晚上七八點就會有不少人跑到他家來讓他幫忙,訂位置好的或緊缺的電影票。“就是走在街上,路過賣肉的店鋪,隻要我上前打聲招呼,叫肉老闆幫我留點肉,老闆總會切塊最好的給我。”方其昌笑着說。

  當然,在電影院工作,風光的背後,其實也很辛苦。除了加班加點,每月的技術培訓、例會、通報會不斷,做得不好也會被觀衆投訴,好在颛橋電影院幾十年來并沒有發生什麼放映事故。“作為颛橋電影院的一員,我感到很自豪。”當時集放映、電工、美工和業務工作于一身的朱夢章說,“跟現在數字放映不同,以前還是膠片電影時,從電影公司拿過來的片子要從頭到尾先看一遍,若發現有毛刺得趕緊剪掉,不然正式放映時就會影響畫質。”他還說,新片放過200多場後膠片就開始不緊實了,很容易扯斷,因此放映過程中一刻都不敢懈怠,緊盯着銀幕,一旦斷開要迅速用膠水把兩頭粘好再繼續播放,他說這才是一位合格的電影放映員應有的修養。不過膠片也是有壽命的,當放到300場時,基本上就報廢了。

  颛橋電影院的地址(小辰光最歡喜白相的地方闵行情)(3)

  放映員朱夢章感慨昔日影院的輝煌

  當時,因為影片拷貝數量太少,闵行的幾家影院都合用同一套膠片放映,由跑片員騎着摩托車負責取送。跑片,是過去電影院的行話,跑片員通俗地講就是影院之間的“快遞員”。

  每部電影大概10盒膠片,每盤膠片約300米長,能放映10分鐘。若兩個影院同放一部電影,起碼得有一定的間隔時間。比如莘莊電影院定于8點放映,颛橋則推遲到半小時後再放,一個跑片員從莘莊到颛橋最快需要12分鐘,如颛橋提前至8點15分放,那就需要配備更多的跑片員了。有時颛橋下面還有馬橋,莘莊也可能還有上家,最多時竟有五六處同時放,這就要考驗跑片員的素質了。一般10分鐘放完一卷後,就要暫停一兩分鐘才能換好片。有時跑片員沒有及時趕到,影院隻要拉出一塊“稍安勿躁”的木牌安撫人心,這時觀衆們唯一能做的便是努力克制耐心等待。經過這番折騰,一部原本90分鐘的電影往往要放将近2小時,這在現在是無法想象的。

  “這個月過完下個月還沒着落”

  颛橋電影院除了放電影外,還引進了歌舞表演。改革開放後,演出成了一筆很大的收入。90年代開始,随着電視機的普及,看電影的人越來越少,關鍵是影院跟不上觀衆需求了,而且好電影又不多,正因為此,人們更願意在家裡看電視。影院的路越來越難走,經營每況愈下。方其昌對那種“這個月過完下個月還沒着落”的辛酸滋味記憶猶新。

  颛橋電影院在後期也曾有過一段小小的回升。那時正好在建設莘莊工業區,湧來了很多外來務工人員,他們沒有電視機,于是去電影院成他們主要的娛樂休閑選擇。颛橋電影院依靠着這些外來務工人員,勉強風光了一陣,但終究好景不長,不久觀衆變得越來越少,每場往往不到10個,票房收入連交電費都不夠。影院勉強撐到了2010年,直到上海世博會時正式關門。

  如今,人去樓空的颛橋電影院,隻剩兩位24小時輪流值班的職工,記者伫立在影院門口也很難捕捉它往日的風采。而同樣遭此境遇的還有位于颛橋西南的馬橋影劇院,如今早已面目全非。雖然“馬橋影劇院”繁體的招牌依然矗立在影院外,但原先的大紅色現已發黃,接近黑色。二樓的玻璃很多都碎了,過道裡灰塵滿地,散亂着一堆堆的資料。倒是放映室裡的設備還算整齊,靜靜地矗立在黑暗中,似乎向我們訴說着昔日的輝煌。

  這些老電影院曾經帶給當地百姓許多歡樂,如今淪落到這般地步,讓人不得不感懷歲月的無情。難道這就是這些老電影院最後的歸宿嗎?

  日前,區政協辦公室、區教育局、團區委和闵行區融媒體中心聯合推出了“發現闵行之美”系列叢書誦讀活動,将陸續邀請闵行區多所學校的青少年一起來讀好書、善讀書、懂曆史、愛家鄉,合力推動“闵行情”讀書活動落到實處。

  第二季,我們邀請了北外田園高中的青年才俊來誦讀《鶴鳴颛溪》。在《鶴鳴颛溪》裡我們盡可能地收集、整理此地的風物、民俗和曆史故事,同時也記錄下一些曾經或現在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無論是文人雅士,還是車夫走卒,無論是過世的,還是健在的,他們是千千萬萬颛橋人的縮影。

  6月1日起,第二季正式開啟,每個工作日的21:30,我們不聽不睡!

  一起聆聽闵行聲音,發現闵行之美……

  作者:柯夢雲

  朗讀:北外田園 高一(10)班 李晨雨

  編輯:湯婧娴

  文字内容:明鏡文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娛樂资讯推荐

热门娛樂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