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情感

 > 普希金最後一場比武

普希金最後一場比武

情感 更新时间:2024-11-25 18:22:36

  原創文/董元奔(江蘇宿遷)

  普希金最後一場比武(普希金1837年決鬥悲劇的根源并不是第三者插足婚姻)(1)

  (普希金銅像)

  作為俄羅斯現代文學之父,俄羅斯現代标準文學語言的創始人,亞曆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1799-1837)是我國讀者最為熟悉的俄羅斯作家之一。普希金的代表作《葉甫蓋尼·奧涅金》、《上尉的女兒》、《漁夫和金魚的故事》、《自由頌》、《茨岡》等都是我國讀者喜聞樂見的。但是,相較于這些代表作,人們對普希金之死更是唏噓不已,對這個天才死于情場決鬥深感惋惜。其實,情場決鬥并非普希金之死的真正原因。

  那麼,普希金之死的原因到底是什麼?決鬥隻是表象,普希金之死早在1830年就已經被沙皇俄國政府預設了,1830年,普希金的政治思想及其文學創作方法從浪漫主義向批判現實主義的轉變決定了他的死的必然性。

  為行文方便,本文從普希金時期的俄國社會、普希金人生經曆和普希金代表作出發,以1830年為界,分兩個部分梳理普希金死因的演化過程,即:1830年以前接觸十二月黨人使普希金的思想紮上自由的翅膀;1830年以後審視現實生活使普希金的思想紮進現實的土壤。

  普希金最後一場比武(普希金1837年決鬥悲劇的根源并不是第三者插足婚姻)(2)

  (普希金塑像)

  一、1830年以前:接觸十二月黨人使普希金的思想紮上自由的翅膀

  文藝複興運動引燃了歐洲資産階級革命,但是歐洲資産階級革命從西向東呈現由先到後的的态勢,當西歐(主要是法國)資産階級革命達到高潮即1799年拿破侖發動霧月政變的時候,中歐和南歐(主要是德國和意大利)的資産階級革命才開始醞釀,而東歐(主要是俄國)則處于黑暗的封建農奴制社會後期。

  1796年,俄國沙皇葉卡特琳娜二世駕崩,繼位的是其子保羅一世(1796-1801年在位)。此時西歐的資産階級革命正風起雲湧,為防止西歐的革命火種蔓延到俄國,保羅一世大力壓縮地方政府權力,進一步集中皇權,強化社會思想控制。普希金就出生于拿破侖發動資産階級革命的1799年,此後,其短暫的一生就處于俄國的農奴制後期。

  在拿破侖革命的打擊下,法國封建波旁王朝骨幹逃往歐洲各國尋求複辟援助,同時尚處于資本主義萌芽甚至依舊處于封建社會的歐洲各國極度恐懼拿破侖革命,它們組成反法同盟。拿破侖為了保護法國革命成果,同時也為了輸出革命,主動對反法同盟發起軍事進攻,并取得了輝煌戰果,資本主義思想在歐洲大陸遍地生根。1812年初夏,拿破侖乘勝征讨最落後、最反動的封建帝國沙皇俄國。衆所周知,善于以少勝多和速戰速決的拿破侖由于沒有充分準備軍隊過冬的棉衣,在深入俄國腹地之後,法軍難抵提前到來的俄國冬天的酷寒,在俄軍的反擊下,拿破侖戰敗,被迫逃回法國,出征時的五十萬大軍僅剩不到三萬人。

  拿破侖征俄雖然失敗了,但是法國資産階級革命的種子卻留在了俄國大地。俄國的一部分參加抗擊拿破侖軍隊并繼續追擊、入侵法國的貴族首先接觸到資産階級革命中的民主思想,他們開始思考本國農奴制的腐朽性。1816-1821年這五年間,這批貴族先後秘密成立了救國協會、幸福協會、幸福協會南北分會等革命組織,主張推翻俄國農奴制,建立資産階級民主國家。這些組織都是後來也就是1825年12月被稱為十二月黨人的前期政治組織。也就是在這五年間,青少年時期的普希金接觸到了十二月黨人的思想,并受到熏陶。

  出身貴族的普希金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1811-1817年,普希金在貴族子弟學校皇村中學讀書,期間結識了後來成為十二月黨人的近衛軍軍官恰達耶夫,在其影響下,普希金開始厭惡俄國的封建專制制度,對法國資産階級民主和自由非常向往。1817年,普希金創作的抒情詩《自由頌》就表達了他的這種思想。

  《自由頌》描述了詩人所看到的俄國制度的現實:“無論我走向哪裡看去/到處都是皮鞭,是鐐铐/是法律緻命的恥辱。”詩人回憶保羅一世1801年被刺的往事,告誡統治者要引以為戒,詩人帶着諷刺的語氣描述保羅一世荒廢至今的舊宮道:“當一顆夜半的星辰/照耀着幽暗的涅瓦河/當一場靜靜的夢/重壓着無憂無慮的頭/沉思的歌手正在凝視/一座被遺棄的皇宮/那暴君荒蕪的紀念碑/正威嚴的沉睡在霧中。”詩人唱出自己的心聲:“我想對世界歌唱自由/我要痛斥王位上的罪行。”最後,年輕的詩人向統治者提出忠告:“請在可靠法律的濃蔭下/首先低下你們的頭顱/人民的自由和安甯/才是王座永遠的守護。”

  《自由頌》雖然語言犀利,但是總的來說,它是普希金對自由和民主的呼喚,詩人希望統治者能夠看清社會不穩定的現實,抓緊實行民主制度改革。當然,詩人指望統治者良心發現的這種願望是不現實的,不過,詩人才十八歲,社會閱曆還淺,尚不可能産生推翻沙皇帝國統治的武裝暴動思想。普希金的資産階級改良思想一直延續到1830年。

  1817年底,普希金被安排到俄國外交部工作,此後三年間,十二月黨人一直在軍隊中秘密發展組織,試圖推動軍隊發動政變。普希金雖然并不贊成推翻沙皇政府,但是他同情十二月黨人,并與他們的骨幹分子保持着詩歌形式的書信來往,這類詩歌中著名的比如聲讨農奴制的《鄉村》、歌唱自由的《緻恰達耶夫》、《童話》等,這些詩歌都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普希金的這些詩歌引起沙皇政府的不滿,于是,1820年,他們把普希金排擠出宮廷,派到南方任職,不料這反而促進了普希金跟十二月黨人的接觸。在南方,普希金經常參加十二月黨人的秘密會議,對自由和民主更加向往,寫下了《緻大海》、《茨岡》等浪漫主義名詩。但是即便如此,普希金依舊不贊成十二月黨人的武裝政變計劃,所以,1825年12月十二月黨人發動暴動的時候,普希金離開南方,回到了家鄉。

  十二月黨人起義失敗後,1826年,沙皇尼古拉一世剛登基就把普希金調回宮廷,試圖就近管教和改造普希金,使普希金的筆能夠為帝國所用。普希金則幻想通過新沙皇實行資産階級改革,他多次懇請尼古拉一世赦免十二月黨人,但是十二月黨人的領袖佩斯捷利、阿波斯托夫、雷列耶夫等還是被處以絞刑,大批十二月黨人被流放西伯利亞,普希金創作了詩歌《緻西伯利亞的囚徒》為十二月黨人鳴冤。

  《緻西伯利亞的囚徒》向正在受苦受難的十二月黨人送去詩人的友誼、熱情的鼓勵和必勝的信念,詩人寫道:“在西伯利亞礦坑的深處,/望你們堅持着高傲的忍耐的榜樣,/你們的悲痛的工作和思想的崇高志向,/決不會就那樣徒然消亡。/災難的忠實的姊妹---希望,正在陰暗的地底潛藏,/她會喚起你們的勇氣和歡樂,/大家期望的時辰不久将會光降;/愛情和友誼會穿過陰暗的牢門/來到你們的身旁,/正像我的自由的歌聲/會傳進你們苦役的洞窟一樣。/沉重的枷鎖會掉下,/黑暗的牢獄會覆亡,/自由會在門口歡欣地迎接你們,/弟兄們會把利劍送到你們手上。”雖然《緻西伯利亞的囚徒》這首詩還存在着改良主義餘溫,不過詩人對俄國農奴制和沙皇政府的批判明顯比過去的作品加強了,他開始認識到十二月黨人發動武裝暴動的必要性,他相信十二月黨人的鮮血和苦難不會徒勞無功,他堅信自由終究會到來。

  尼古拉一世對普希金《緻西伯利亞的囚徒》及此後的一系列同情、歌頌十二月黨人的詩歌作品大為震怒和失望,于是,1830年秋天,普希金到他父親的領地波爾金諾隐居了三個月。

  普希金最後一場比武(普希金1837年決鬥悲劇的根源并不是第三者插足婚姻)(3)

  (聖彼得堡的普希金紀念場所)

  二、1830年以後:審視現實生活使普希金的思想紮進現實的土壤

  1812年拿破侖兵敗俄國後,由于他的資本主義理念對法國人有巨大的感召力,第二年他即恢複了實力,随後組織軍隊向歐洲各國特别是俄國發動報複性進攻,俄國沙皇亞曆山大一世組織反法聯軍在此後的三年間數次跟法軍作戰,終于在滑鐵盧打敗拿破侖,拿破侖的資本主義帝國被絞殺,拿破侖也于1821年死于被流放的荒島。歐洲各國與拿破侖的長期戰争促進了資産階級革命思想在各國的傳播,包括最封建的俄國在内的歐洲國家都難以掐滅這種思想,歐洲各國的主流文學不約而同的在1830年前後開始批判封建社會的腐朽、殘暴和無恥,批判現實主義巨著頻繁問世,比如:法國巴爾紮克的《朱安黨人》(1829)、斯丹達爾的《紅與黑》(1830),美國希爾德烈斯的《白奴》(1830),德國歌德的《浮士德》(1831)等。

  普希金則是這一文學現象的俄國代表。1830年秋天隐居波爾金諾的三個月是普希金一生創作的豐收時期。除了現實主義著作《别爾金小說集》、《吝啬的騎士》等四部詩體小說、大約30首抒情詩之外,他完成了早些時候就開始創作的長篇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塑造了俄國文學史上的第一個“多餘人”形象,批判了造就“多餘人”的封建農奴制。《葉普蓋尼·奧涅金》是普希金仔細研究俄國現實社會的産物,普希金通過這部詩體小說揭示了俄國農奴制社會難以改良隻能被推翻的本質。這說明,在法國資産階級革命結果的影響下,通過反思十二月黨人十年間的革命經曆,普希金不再盲目的希望依靠沙皇的“良心”來創造自由、民主的社會,他已經完全從一個浪漫主義詩人轉化為批判現實主義的詩人了。

  十二月黨人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是十二月黨人的思想卻因為普希金等進步作家的歌頌而在俄國社會廣為傳播,而常年參加反法聯軍的俄國軍官和一批貴族又陸續把拿破侖的資産階級民主、自由思想帶回俄國,俄國上層社會開始分化。以沙皇為代表的頑固分子在成功鎮壓了十二月黨人起義之後,認為革命并不可怕,遂繼續堅持對封建皇權的強化;一部分俄國貴族及其子弟開始覺醒,他們在法國資産階級民主自由思想的鏡子裡看到了自己的原形,深深為自己對農奴犯下的罪惡感到羞恥,《葉甫蓋尼·奧涅金》的主人公葉甫蓋尼·奧涅金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人物。

  奧涅金是一個貴族知識分子,他了解并接受法國資産階級民主和自由思想,他看不慣自己和俄國上流社會的腐朽生活,他希望把現實社會改造成自由、民主、博愛的社會。但是,奧涅金又不能脫離自己的貴族生活。脫掉體面的衣服,他實在不好意思穿窮人的衣服;放棄精美的食物,那粗茶淡飯他實在難以下咽。總之,離開這種對他來說早已習慣了的貴族生活,他是活不下去的。奧涅金終日為自己的矛盾心理憂愁、苦悶,後來竟然玩世不恭起來。多年後的俄國文藝批評家赫爾岑認為,奧涅金雖然“永遠不會站在政府方面”,但是他也“永遠不能夠站在人民方面”,因而他是十九世紀前期俄國社會許許多多“多餘人”中的一個。

  普希金通過奧涅金的形象說明,即便俄國統治階級分化成好的和壞的兩部分,農奴制仍然難以廢除,民主自由的社會仍然難以建立起來。奧涅金形象及這部詩體小說委婉的告訴人們,廢除農奴制除了像十二月黨人或者法國拿破侖那樣的武力政變之外,别無良方。正因為如此,俄國偉大的文藝批評家别林斯基在點評《葉甫蓋尼·奧涅金》時說:“《葉甫蓋尼·奧涅金》可以稱為俄羅斯生活的百科全書和最富有人民性的作品。”這是别林斯基對《葉甫蓋尼·奧涅金》批判現實主義特征的最高概括。

  《葉甫蓋尼·奧涅金》在俄國社會引起巨大反響,沙皇政府對此極為驚恐。尼古拉一世下诏,要求普希金立刻離開波爾金諾回彼得堡。鑒于普希金在俄國的巨大影響力,尼古拉一世雖然沒有逮捕普希金,但是,殺害普希金的念頭已經開始在他的心中萌芽。

  回到彼得堡之後,普希金是鐵了心要跟沙皇作對了,他抨擊農奴制,呼籲推翻農奴制社會的詩歌接二連三發表,其中以1834年的現實主義長詩《青銅騎士》最有代表性。長詩寫的是彼得大帝遷都聖彼得堡的故事,大帝征用大批勞力修築城堡,引發洪水泛濫,使千裡之地民不聊生。在洪水中,老百姓的生活是這樣的:“殘破的草房木片屋檐/小本生意的什物雜件/貧窮人家的所有資财/雷雨摧毀的橋梁的碎片/和從墳墓中沖出的棺材/一切都飄浮在街上/人民眼見上蒼的憤怒等待死亡/唉,一切都完了/衣服和房間哪兒去找/那是悲慘的一年。”長詩表現了俄國曆史上最值得稱道的沙皇彼得一世與人民之間的沖突,揭示了沙皇反人民,反民主的獨裁本質和這一本質給人民帶來的無窮災難。

  《青銅騎士》諷刺彼得大帝的曆史功績,尼古拉一世通令全國禁止傳播這首詩。1836年,普希金發表了以普加喬夫起義為題材的小說《上尉的女兒》。小說以普加喬夫起義借指十二月黨人起義,鼓勵人民群衆起來推翻搖搖欲墜的封建農奴制國家,創造自由、民主、平等的精神家園。

  《葉甫蓋尼·奧涅金》、《青銅騎士》和《上尉的女兒》顯示了普希金對尼古拉一世毫不妥協的政治态度,于是在《上尉的女兒》發表不久,尼古拉一世決定立即除掉普希金。普希金反對沙皇是人人盡知的,直接處死普希金會引起進步勢力的暴動,于是,根據普希金争強好勝的性格,沙皇策劃了一個借刀殺人的陰謀。

  普希金的妻子剛察洛娃年輕貌美,她是1830年(又是1830年)跟普希金建立起戀愛關系的,婚後數年間為普希金生了五個孩子。1836年底,在一次宮廷舞會上,尼古拉一世授意法國籍俄國宮廷憲兵隊長丹特斯挑逗剛察洛娃,引發普希金的不滿。此後,丹特斯不僅多次借機調戲剛察洛娃,而且在彼得堡散布他跟岡察洛娃的所謂“地下戀情”。普希金相信剛察洛娃的清白,為了捍衛自己和妻子的榮譽,1837年1月底2月初,普希金依據當時俄國上層社會盛行的做法,向丹特斯提出決鬥的要求。普希金隻是一介書生,其槍法怎麼可以跟丹特斯相比呢?2月8日決鬥,普希金腹部中彈,兩天後逝世,一顆耀眼的詩星就這樣隕落了。

  普希金最後一場比武(普希金1837年決鬥悲劇的根源并不是第三者插足婚姻)(4)

  (普希金畫像)

  普希金雖然是俄國的偉大詩人,但他更是一名主張推翻沙皇俄國封建農奴制的資産階級革命鬥士。當然,普希金并不是一開始就主張推翻沙俄政府的,他的政治思想有一個演化過程,這種演化是從他學生時代接觸十二月黨人開始的。1830年,普希金由一個資産階級改良主義者轉變為一個徹底的資産階級革命鬥士,普希金的思想和作品也由原來的浪漫主義實現了向批判現實主義的偉大轉變,其作品由此起到了否定封建農奴制,鼓動被壓迫的人民發動武裝起義以推翻封建農奴制的作用,普希金因此成為沙皇政府的眼中釘,他的死也由此而被沙皇所預設。因此,即便普希金不主動找丹特斯決鬥,沙皇也會采取其他手段殺害他的。

  【說明】插圖來自頭條免費圖庫。

  (編輯:董堯、霜婵、豐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情感资讯推荐

热门情感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