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寵物

 > 山西周代墓地出土5件形似貓爪金飾

山西周代墓地出土5件形似貓爪金飾

寵物 更新时间:2025-08-17 18:43:32

  榆次市貓兒嶺墓地發現的兩枚戰國銅印考釋

  《文物春秋》 2005年05期

  王 俊

  【關鍵詞】山西榆次貓兒嶺戰國銅印考釋

  【摘 要】1998年榆次東外環貓兒嶺戰國墓M139中出土了兩枚銅印,發掘簡報對其作了初步考釋。由于貓兒嶺墓的的族屬、國别曆來分歧較多,對出土的銅印研究無疑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寶貴材料。本文力圖通過對印文的考釋在這一方面做出客觀的探索。

  山西省考古學會第四屆年會論文集中發表了《榆次市東外環戰國墓發掘簡報》,其中對1998年榆次市東外環貓兒嶺墓地M139中出土的兩枚銅印作了報道(圖一)。據簡報考釋結果為∶M139∶2,長守□□;M139∶3,□玺。我仔細拜讀了全文之後,認為其釋讀仍有可商榷之處,現簡錄如下,以求教于方家。

  山西周代墓地出土5件形似貓爪金飾(榆次市貓兒嶺墓地發現的兩枚戰國銅印考釋)(1)

  M139∶3銅印 朱文,2字,長1.1厘米,寬1.1厘米,高1.2厘米,方形,鼻紐。出土于墓主人的腰部。從印的形制看和以往發現著錄的戰國印相比基本一緻,應是戰國印章無疑。我在仔細觀察了印模之後,認為第一字應摹寫為“B”,因此,兩字應釋為“私爾(玺)”比較合适。這與以往發現著錄的戰國“私爾(玺)”除了兩字在排列順序上有所不同外,其它如出一轍(圖二)。

  玺,《說文·土部》∶“聖,王者之印也,以主土,從土,灞聲。籀文從玉。”段玉裁注雲∶“籀文從玉,則知從土者古文也。”甲王國維十分贊賞段注,認為許慎的觀點“以主土,從土”頗不以為然。他認為“古者上下所用印,通謂之玺。玺非守土者專有,蓋玺印之用,不能離封泥。故其字從玉,統而從玉之玺與從金之歙,以其體言;從土之裡,則以其用言。”伊他對“爾”釋“彌、厘、玺”,是一言中的。

  M139∶2銅印 朱文,3字,長1.2厘米,寬1.2厘米,高1.4厘米,方形,鼻紐,與M139∶3銅印同出于墓主人腰部,也是一枚戰國時代的實用印。該印從左至右,簡報釋第1、2字為“長守”,至确。唯獨第3字由于印文殘損剝脫不易釋讀,故簡報作者認為是4 個字,但未釋出。我通過仔細觀察殘存印痕,參照《戰國古文字字典》*,認為第3字臨摩為“Ω”,釋為“立”比較适宜。這樣,該印文或釋為“長守立”,或釋為“立守長”。下面再逐字加以考證。

  長,甲骨文作兵(三期,林二、二六、七),象人長發之形,引伸為凡長之稱…。戰國文字承襲兩周金文。晉器,長,姓氏。晉吉語玺“長官”,見《管子·禁藏》∶“吏不敢以長官威嚴危其命。”趙方足布有“長子”地名”。《左傳·襄公十八年》“晉人執衛行人石買于長子。”懷長子,在今山西省長子縣西郊。

  守,商代金文作風(守觚),從又,會守護居之意。西周金文作隻(守冊父乙爵)、(守宮自),又下加飾筆,并非寸字。戰國文字承襲商周文字,或從(肘)聲。《說文》∶“守,守官也。從宀,從寸。從宀,寺府之事也;從寸,法度也。”叫《侯馬盟書》∶“守,守護;不守二宮。”叫均釋此義。

  立,甲骨文麼,從一,表示土地;從大,表示人立于地上之形【3】。西周金文作x(史默鼎)。春秋金文作麼。 戰國文字承襲商周金文。《說文》“立,住也。從大,立一之上。”呵“立”字應是一形多用,林沄先生認為“在西周金文中,‘麼’讀‘位’還是‘立’,應根據上下文而定;到了戰國時代的中山王髻方壺中出現了在應該讀位的公字上加注胃聲的作法————‘遂定君臣之鹘’;但同銘‘臣主易位’的位,仍作不加胃聲的麼,可見此時應有了一種讀位的專用字,位、立兩字在形制上的分化尚未完成。”并且認為∶“位、立兩個字在形制上徹底分化是在西漢早期以後的事了。”啊“立”在此處為何意,頗令人費解。在傳世三晉官玺中有“留守令”玺,留,為地名守令,為職官名。這裡“立”,力入切,來母“令”,力政切,來母。同聲通假,并且都有大人位臨之意。為此将“長守立”釋為“長守令”才文暢意順。

  然而,該印應讀作“長守立”,還是“立守長”呢?從目前發現的晉系印章來看,如長弟備、長啟邦、長之澤、長相如、長成、長平等*,不論2字印還是3字印,均是從左至右釋讀。另據漢建平三年漆樽蓋與建平四年金銅扣夾纻漆盤上銘可知,“守”、“長”為蜀郡西工的都造之官,有“守令”、“守丞”并稱,“長”隻有單稱,并無守長合稱,并且此類官的級别比較低。這枚印章上的“守令”稱謂正是漢代“守令”、“守丞”官稱的早期材料”。所以,筆者認為此枚印章釋讀為“長守立”可以成立。

  “長守立”的具體含義是什麼長,如前文所釋為地名比較合适,位于山西省長治市長子縣西郊。守,晉謂各邑、縣大夫為守。《左傳》∶“晉侯問原守于寺人勃。”P1戰國時已有此稱,如《戰國策·趙策》“請以三萬戶之都封大守,千戶封縣令。”P三晉玺中,守,為地方長官*。“漢初已有大守之稱,至景帝二年更為大守、都尉,不過七國既平,大啟郡縣,其守土之官,或稱郡守,或稱大守,乃整齊畫一耳。”P“這裡的“大守”與蜀工“守令”職位相差頗大。“立”,釋為“令”,還是比較接近原義的。

  “長守立”銅印出土于墓主人腰部,同出的還有一枚“私爾(玺)”印。由于此前還沒有發現過同樣的印章,所以該印頗為珍貴。下面将其國别、時代再做進一步的分析。

  長,為商代子姓方國。長子,在春秋時為晉邑。戰國時先為韓邑,後為趙邑,隸屬于上黨郡。《漢書·地理志》上黨郡∶長子,周史辛甲所封。”顔師古注∶“長,讀曰長短之長,今俗為長幼之長,非也。”另外,長子還有尚子的異名Ø。秦國在統一中國的戰争中,先殲滅了韓軍,切斷了上黨郡與鄭韓都城(今河南新鄭)之間的聯系,韓國在無可奈何之下将上黨郡給予了趙國,其中應包括長子階。公元前262年,秦、趙經過多次較量,秦于公元前259年占領了上黨郡。秦、趙之間的戰争使這枚印章在國别的判定上出現了疑問。我們将以往發現的晉系、秦系、燕系印章做一些比較,以确認其國别 見表)。

  山西周代墓地出土5件形似貓爪金飾(榆次市貓兒嶺墓地發現的兩枚戰國銅印考釋)(2)

  通過比較可知,M139出土的“長守立”之印與秦系、燕系印章截然有别,而與晉系在文字與印模大小上都有很大的一緻性,所以筆者認為此枚印章應為戰國晚期趙國印章。

  長守立印在榆次貓兒嶺墓地的發現為研究戰國晚期秦、趙大戰提供了資料。榆次在春秋時稱塗水,為大夫祁氏食邑之一。公元前514年,晉分祁氏之田為七縣,置塗水縣,稱榆次。公元前259年,秦在攻取了趙國上黨郡之後,便長驅直入,于公元前248年直逼晉陽。晉陽曾以堅固聞名于世,董說在《七國考·宮室考》中贊歎“董治晉陽,築兵宮而人不見,緝矢垣而鄰國不備。”P趙國曾以晉陽、長子、邯鄲三城為犄角之勢相互援助。長子的失守,退保晉陽是當務之急,趙氏在當時很懂得這個道理。因此,趙在晉陽城附近設置了一道道軍事防線。公元前247年,“秦定晉陽,取榆次,置太原郡。”貓兒嶺、王湖嶺等制高點是秦人攻下晉陽之後進攻榆次的關鍵所在。1984年貓兒嶺考古隊對貓兒嶺墓地進行了發掘,獲得了一批戰國晚期的材料P并且在榆次王湖嶺也發現過一批古墓葬Pl,它們中有的應是秦、趙大戰的遺迹。“長守立”印章的墓主人應是長子兵敗之後退保榆次的趙國将領。但M139的尺寸為長3.8米,寬1.8米,深2.5 米,葬具為一棺,随葬品僅見銅帶鈎1、銅環1、瑪瑙環1、銅印章2,與墓主人的身份極為不符。這種情況的出現應是趙國在戰争時期犒賞軍功的結果,這也和張颔先生考證‘安國君’印是當時趙國戰時賞功獲得爵位”的觀點不謀而合即。

  永泰二年(766年),正是李寶臣當政時期,免不了脅下為谀,頌詞不實,但從碑文所載某些具體史實看,他主政恒州(今正定)期間對百姓也不無德政。如至德三年(758年)滹水漲,水溢至城,寶臣發動民衆修堤疏導,使居民泰然自若。又如在他牧恒的第四年(760年)夏大旱,莊稼幹枯,寶臣自己減膳食,勤于民政,當時黃河以北普遭饑荒,而恒州年豐。牧恒的第七年(763年)史朝義亂,人民負擔重,五州之侯或曰厚賦人,寶臣沒有采納,而是實行了封征不賦的政策,使五州人們免于苛稅之苦,也受到了人們的支持,使史朝義不能得逞。在藩鎮割據、戰争頻仍、民不聊生的時候,能使恒州百姓得以生息,也是難能可貴的。此外碑文還反映了有關唐代河北地區政治、軍事等方面的一些内容,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正定縣志》稱此碑為“風動碑”,民間又稱“封凍碑”,大多不解其意。1985年在常山影劇院修下水道時,于此碑東南處發現一通清乾隆二十九年《始建風動書院記》碑,始知這裡在清代乃風動書院的舊址,碑名當由此而來。又此碑碩大,正定境内無山石,石料要從遠處運來,人們推想需待冬天路面封凍後方可啟運,故諧音為“封凍”。此乃民間臆傳,不足為信。

  關于此碑的碑址,各種文獻典籍中說法各異∶《河朔訪古記》謂在真定路城中開元寺後繡女局内∶《正定縣志》卷45載今在大公館”《常山貞石志》稱在“今正定府治東行台内”《金石萃編》雲“其實在察院署,今察院廢而為公館”。其實不論是繡女局、風動書院、禦使行台、察院、大公館,還是民國時期的大戲院,均系一地,即今常山影劇院北側,現碑所立之處。

  (作者單位正定縣文物保管所)

  (責任編輯∶許潞梅)

  溫馨說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傳遞全國各縣考古成果,不作為任何商業目的,轉載請注明出處。我們敬重和感謝原創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無法查獲作者所緻,敬請原作者諒解!如有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們将及時糾正删除。圖文編輯校對過程中難免出現錯誤,敬請讀者批評指正,我們将及時糾正修改。謝謝合作!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寵物资讯推荐

热门寵物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