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于兒童有兩種極端的心理,都于兒童有害。一是忽視,二是期望太切。忽視責任其像茅草樣自生自滅,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長,反而促其夭折。所以,合理的教導是解除兒童痛苦增進兒童幸福之正确路線。
------《陶行知全集》
童真的眼神
由趙薇與佟大為、董潔主演的電視劇《虎媽貓爸》一度熱播,這部因孩子教育問題、夫妻教育觀念的分歧而引發家庭矛盾、情感沖突的都市家庭輕喜劇,将育兒問題再次拉入大衆視野。孩子到底要誰帶?青菜、大蝦吃哪個?餐桌上教育孩子可取不可取?育兒問題引起的沖突瞬間升級。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那麼這麼多育兒矛盾的背後是什麼呢?是不同的兩代人,基于自己對生活現狀的不滿以及理想生活的期待,對孩子做出的“投影”式期望。
回顧整個劇情,畢勝男這個“虎媽”是女主,直接和奶奶的教育觀沖突,羅素大多數自愛“和稀泥”,所以我簡單地把這種“投影”式期望歸于兩類:
一、奶奶的“公主夢”
真個劇情我們可以看到奶奶的小資且優雅,出口不帶髒字但是傷人無數,奶奶自帶的高貴希望把自己的孫女羅茜茜培養成一個“公主”。給公主請安的鏡頭,巴拉拉變變變的咒語,在閨蜜家做客直言希望孫女成為公主的言語,無處不滲透着對公主生活的向往。
二、畢勝男的“強人夢”
畢勝男在父親畢大千的嚴厲要求下,從小學習出衆,工作以後能力不菲,面對自己的孩子,她迫切的期望孩子見識過人、成績優秀。于是乎。“虎媽”的作風一覽無餘-----先是購買學區房,為女兒上學作保障,後因學區房未滿1年,不得不讓女兒延遲一年上學,為了拉低差距,逼着孩子學習,這種虎媽真是少見,把自己小時候在畢大千那裡的成長曆程相似的上演着。
無論是奶奶的“公主夢”,還是畢勝男的“強人夢” ,我們可以看到,茜茜過的都不好。奶奶的教育下孩子雖然開心,但是更多的是一種忽視,一種對孩子正确成長的疏忽,孩子和同齡人的差距越來越大;畢勝男的強勢下,更多的是期望太切,強行改變,溝通不當,孩子差點抑郁。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反而促其夭折。
孩子的教育問題如此棘手卻又刻不容緩,我們每做的一個決定,每走的一步,都會對孩子帶來影響,那麼我們怎麼辦?
陶行知說:教育要從小做起,幼兒比如幼苗,培養得宜方能發芽滋長,否則幼年受了損傷,即不夭折也難成才。
1.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
有一句名言叫:“蹲下來看孩子”。家長要以孩子的角度去看世界,才能更好的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為孩子提供更适合的教育方式。我們可以在劇中看到,茜茜抑郁以後,畢勝男淚流滿面,經過一番激内心掙紮,去和茜茜和解,當她趴下小帳篷門口的一刻,茜茜撲到懷裡的瞬間,是多麼暖心。
2.根據孩子的興趣去培養
俗話說: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從孩子的興趣出發,幫助孩子激發興趣、發展興趣才能讓孩子的才能盡可能放大。
在我的衆多學生中,印象深刻的是四川一個小男孩,家裡是唢呐世家。也許是孩子的天賦,也許是基因的遺傳,孩子對于唢呐有着無法表達的喜愛,孩子父母便開始培養孩子,五歲初學,七歲演出,十歲出國參賽。而這個同時,孩子媽媽适當降低了對孩子文化課的要求,我清楚的記得孩子媽媽的原話:我不希望孩子的成績能穩居一二,在中上等就可以了,我希望他開開心心做好自己喜愛的事情的同時盡可能提高自己。
這位媽媽無疑是睿智的,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宋慶齡說:孩子們的性格的才能,歸根結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親的影響最深。孩子長大成人以後、社會成了鍛煉他們的環境。學校對年輕人的發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個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的卻是家庭。
可見“虎媽”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在孩子成長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這個時候“虎媽”的分寸拿捏就至關重要。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都是不錯的,正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我們要立足孩子,用心發現孩子的特長,特點,從孩子具體的情況出發,調整适應孩子的教育方法和學習方向,千萬不可以把自己的夢想和期望強行加給孩子,反而事倍功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