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敦煌文學經典

敦煌文學經典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0 15:36:07

  文/張誼和

  敦煌文學經典(當代散文敦煌散記)(1)

  常常翻開《敦煌》,那是無盡的思量;

  每當翻開一次,猶如又回到你的身旁。

  身臨其境的震撼,并非隻有沙漠的荒涼;

  兩千多年前的生态,也許是滿山牛羊。

  是絲綢之路的彙聚,更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無論生活多麼艱辛,都有永恒的力量。

  曆經千年的滄桑,還有那守望的白楊;

  迎接着萬千的過客,築就世界藝術的殿堂。

  走近敦煌可能是緣于“飛天”的壁畫,或是“黃沙萬裡長”歌曲的回響,還有那“春風不度玉門關”“西出陽關無故人”詩歌意境的向往。真正走進大漠中的敦煌,既是懷古,又是訪古,你“窺見”到了敦煌的“一斑”。

  看中央電視台的紀錄片《敦煌》,了解其中的故事,算是“預習”;來到敦煌的當晚看王潮歌的大型情景體驗劇《又見敦煌》,算是“見習”;真正的走到莫高窟前,那算是“實習”;當再次翻開《敦煌》,那是一次次的“複習”——對于敦煌的“學而時習之”了。

  莫高窟,那是結束了五朝十六國九十多年的戰亂後,人們對和平生活的向往,在荒蕪的土地上建造的安甯與和諧的精神家園。那是對沒有戰争和逃亡,沒有疾病和饑餓,遠離憂愁和煩惱的美好生活的希望。在廣大的平民百姓,根本沒有受文化教育的情況下,南北朝始創壁畫,将難理解的佛教理論(經)變成了畫,這種“經變畫”如讀圖時代,或是現幼兒園的“看圖學話”一樣深入當時十分之一人心之中。感歎先人們以最直觀的方式,用壁畫、音樂、舞蹈、雕塑等元素,保存了中華文明人類生活的曆史。尤其敦煌的壁畫如照片,圖證了十個朝代的中國文化。

  詳和安逸的敦煌,兩千多年的蒼桑。怎能忘積貧積弱時代斯坦因的進入、伯希和的進入,盜走大量的經書,留下了創傷的敦煌。

  敦煌作為四大文明的交彙點,從伏羲、女娲,到雷神、飛天,多元文化在這裡交融。還有在莫高窟壁畫中看到的“群青”顔色,“群而有集,青出金石”——這種天然的、昂貴的青金石,當時就是從阿富汗地區沿着絲綢之路傳到中國。你看到的是中國文化的包容、借鑒、吸收,看到的是中國文化的自信。王國維曾說:“自漢以來,中國學問上之最大發見者有三:一為孔子壁中書,二為汲冢書,三則今之甲骨文字。敦煌塞上及西域各處之漢晉木簡、敦煌千佛洞之六朝及唐人寫本書卷、内閣大庫之元明以來書籍檔冊,此四者之一已足當孔壁、汲冢所出……故今日之時代可謂之“發見時代”。”(《陳寅恪與傅斯年》P109)我們知道了專家眼中敦煌的“發現時代”,更多的是中國文化精髓的發現。

  敦煌文學經典(當代散文敦煌散記)(2)

  在不足三平方的“藏經洞”,看到了久已向往飛天、反彈琵琶的壁畫,我們不得不歎服先賢們用其高超畫技展現的“哲學思想”。因為那時他們不可能有現在的技術上天,不可能真去太空舞蹈,但他們對于“飛天”舞蹈的描繪勝過“曹衣出水”“吳帶當風”。當神州13号發射上天時,自己斷想,如果讓女航天員王亞平穿上水袖的舞蹈服裝,在太空中的任何一個舞蹈動作都是理想中的“飛天”的現代版吧!實際上太空中的每個“動作”都是在“飛天”狀态。中國人在技術上實現飛天的基礎上,實現理想的飛天。古人的夢想,現在都成現實了!

  我們感謝一代代專心緻志、心能安靜的敦煌守護者,那是對自然的敬畏,對中華文明的敬仰。常書鴻,不是佛教徒,不相信轉世,但他說“如果有來世,我還是我”的執著。第二代傳人、大漠隐士段文傑,那“一畫入眼裡,萬事離心中”的情懷。還有敦煌的女兒樊錦詩的遠見卓識,“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世界”,使敦煌成為唯一幸存的不間斷的曆史。如《敦煌變文集·維摩诘經講經文》所言“令問維摩,聞名之如露入心,共語似醍醐灌頂。”敦煌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

  今天我們有幸走到敦煌的身邊,領略到了“能動的吹成沙,不能動的刻成畫”的大漠風情。似乎聽到了山間回響的聲聲駝鈴,看到大漠的袅袅孤煙。你不僅想到,有多少人走過敦煌?敦煌又有多少故事和傳說?從距今約4000年前的舜“竄三苗于三危”的上古時期,到春秋時的瓜州,再到“張蹇鑿空”開拓的古絲綢之路,敦煌寫就了曾經的盛大輝煌。如今更見證了新的“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繁榮,那已是世界的敦煌。

  能目睹敦煌的光輝燦爛,也算是對莫高窟的守望,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守望!

  買一本《敦煌》作紀念——學而時習之!

  壹點号當代散文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