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寵物

 > 弄堂裡流浪的貓

弄堂裡流浪的貓

寵物 更新时间:2024-09-18 00:21:50

  

  ●北京校場三條,胡同裡的貓

  人把家貓放到野外,

  它們四處遊蕩變成了一場災難

  裹在中秋假期洶湧的車流中抵達八大處公園的時候,天色陰沉,城裡已然傳來突降暴雨的消息。推開車門後,迎接我們的是一道閃電。拎着貓糧的喂養人等在路邊,曾莉提前下車,熟練地移開入口處的兩個可活動的路障,把車停在門前。兩位志願者阿姨從後備箱拿出準備好的誘捕籠、小推車、布袋和貓糧,大大小小的東西占滿了手,突如其來的閃電讓我們面面相觑。

  我們要去抓貓,天氣不利。曾莉講了個不怎麼讓人高興的故事,某一次,他們也是開了一個多小時的車來這裡,一場暴雨,大家下車吃了頓飯後徒勞而歸。她是一家流浪貓救助機構的負責人,每次來八大處的工作是:把貓抓去做絕育手術,再放它們回來。根據喂貓人的消息,最近這兩個月,新來了十多隻貓。

  貓來公園意味着被遺棄。每一天,八大處的貓群都可能迎來新的成員,它們有着相似的命運,要麼被人遺棄,要麼父母被人遺棄後生下了它們。同樣的事情會發生在北京大大小小的公園、社區、街道,也會發生在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裡。人養貓做寵物,某天不要了,或者丢失,家貓就進入了城市。

  ■外來物種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将家貓(Felis catus)列為全球100 種最具威脅的外來物種之一。約在三千年前,貓即在東地中海地區被人類飼養,成為人們珍視的寵物,貓跟着人類抵達了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它對鳥類和其它動物造成威脅,尤其是在一些從未出現過肉食動物的海島上,孤獨進化的本土物種沒有抵禦能力,貓便成了威脅本地生物多樣性的入侵物種。

  貓早年被視為捕鼠能手,在人類社會長期享有的良好聲名掩蓋了它在自然界的真實地位:居于食物鍊頂端的食肉動物,又屬掠食性最強的貓科。而對體積較小的鳥類及齧齒類動物來說,一隻四處遊蕩的貓簡直是個災難。

  一項發表在2013年美國期刊《自然通訊》上的研究表明,美國家貓每年殺死的鳥類和哺乳動物中間值分别為24億隻和123億隻,這個數字超過了因車禍、殺蟲劑、毒藥、撞擊摩天大樓和風車等人為因素而緻死的數量。也就是說,戶外貓是因人類影響導緻鳥類死亡的頭号因素,正因為這一結果,《紐約時報》在報道标題中稱“可愛的貓咪比你想象的更有殺傷力”。

  貓對生态的威脅建立在它的數量上——它有着可怕的繁殖能力,3到4個月一窩,每窩至少三四隻。貓咪的生育權也是常被生物界人士吐槽的一點:兩隻變4隻,4隻變16隻,即便讓每隻貓隻生一次,也能子子孫孫無窮盡。“一個人絕對沒有能力去養這麼多流浪貓,他能做的事情就是送人或者打引号的‘放生’,這就是一切流浪貓問題的源頭。”學生物的養貓人周洋說,“在個體看來,我沒有做什麼啊,隻是生了幾窩貓,送了一些人。我并沒有虐待或者傷害過貓。但是成千上萬人這麼做,最終變成了今天的局面。貓變成入侵物種。”

  在正常生态系統裡家貓起一定作用,前提是貓的數量是有限的。國家動物博物館科普策劃人張勁碩拿食物鍊金字塔作比方,“本來它的形狀是底部大、上面尖,但現在正好倒過來,上面的貓太多了,下面沒有那麼多食物。嚴峻的話,家貓可能把某個地區所有的麻雀或其他鳥類能抓的全抓了。”張勁碩說,“入侵物種這個概念,絕對不是說非本土的,即使是中國原産的物種,如果進到另外一個生态系統,都算入侵。它對生态系統已經造成傷害了。貓這個問題一直非常典型,國内很多老百姓出于愛心去養貓,很多人并沒有意識到家貓對當地野生動物和生态系統造成的傷害。”

  ■鳥

  在國内,沒人知道流浪貓捕殺了多少獵物,實際上我們也不知道流浪貓的數量。我們隻能通過一些零星的觀察嘗試了解這一問題。

  周洋童年時住在南京。爺爺奶奶在家裡一樓的院子種了很多樹,白鹭鸶飛來築巢,家人怕驚擾鳥,決定避免在其繁殖期出入院子,隻是隔着窗戶看。某天,窗外一陣噪音,他們望過去,一隻顔色偏淺、白色為主的貓跳下樹,蹿出院牆跑了,鳥窩從樹上掉下來,周圍有血迹。

  什麼鳥也看不到了。那裡原本是一對白鹭鸶在抱窩。

  有一天,李強和自然之友野鳥會的同伴們去天壇觀鳥。天壇是著名的觀鳥區域,也是流浪貓管理的著名區域。他看到一隻貓叼着虎斑地鸫從前方走過。“貓能逮着一個虎斑地鸫,很多人會覺得惋惜,你知道嗎?”這位野鳥會的負責人在電話裡說,他很憤怒。有位動物保護人士也講述了類似的糟糕體驗,你在那兒看鳥,結果看到鳥被吃掉。在植物園的觀鳥活動中,她親眼看見兩隻大山雀栖身灌木叢中,貓撲了過去。

  虎斑地鸫很漂亮,身上有黃斑,所以叫“虎斑”,鳥友們想看但不太容易看到,因為它行迹隐秘。李強說,“貓如果叼着它,很多人會驚訝,因為虎斑地鸫個頭挺大,比鴿子要大一點。”似乎是隻健壯的成年流浪貓,至于模樣、顔色,他全然忘記。他的注意力全在貓嘴裡的鳥上。

  鳥類學家聞丞則提到北大校園裡的物種變化。根據北大綠色生命協會的監測記錄,十餘年裡藍歌鸲的數量減少到了十分之一,黃鼠、花鼠、岩松鼠已經絕迹。沒有研究表明貓直接導緻這些物種消失,能确定的是這些動物都在流浪貓的獵食範圍之内,“貓抓虎斑地鸫、啄木鳥,冬天的時候還上樹吃喜鵲、灰喜鵲,我們都親眼見過。”他說。

  不能說愛貓的人就是有愛心,前述動保人士說。她從2000年左右開始參與動物保護,要求匿名談論這件事。“愛貓的人可能不愛狗,愛狗的可能不愛鳥,愛鳥的可能不愛貓。”鳥和貓都是生命,而鳥處于這條食物鍊的下端。

  她呼籲鳥類應當得到公正對待:野生動物如豹貓、猛禽,它們捕獵鳥是正常的、良性的,但家貓不是野生動物,鳥不應該成為家貓的食物。把家裡的貓變成流浪貓,人就應該承擔相應責任。另一方面,比起家貓,鳥在自然界中對人類貢獻更大,一隻麻雀每天可以吃七八十隻蟲子,這種生物的制約比殺蟲劑有效。

  貓天生愛吃鳥,所以鳥活該被貓吃,這種觀念肯定不對——這是她的結論。食肉動物位于食物鍊的頂端,而所有食肉目中,貓科動物在捕獵方面的演化最強,貓與同屬貓科的老虎一樣,擅長潛伏、突襲。它們也不一定吃,有時隻是玩。即便吃飽了貓也會去抓鳥來玩樂,這點可能比單純的獵食讓愛鳥人更難以接受。

  ■伴侶動物

  流浪貓救助組織的志願者陳楠見過冬天的流浪貓。2009年一行10人去北海公園給貓做絕育,陳楠看到結冰的水面下有四五隻貓凍死。寒冬對流浪動物是個考驗,它們很難找到水源。也有另一種情況,有的貓缺了隻耳朵或者沒了尾巴,不像人為,很有可能是極端天氣時凍掉了。

  

  ●北京,退休的李阿姨在小區中給流浪貓喂食

  貓在家養環境下可以活十幾年,而流浪貓的壽命普遍隻有3到5年,車禍、寒冷、缺水、饑餓、疾病,以及無序繁殖下更為殘酷的生存競争,任何一項都足以威脅貓的生命。沒有一家機構有能力收容所有的流浪貓,如果無法被領養,絕育變成了一個退而求其次的選擇。曾莉所在的流浪貓救助機構有兩個主要項目:流浪貓的領養和絕育。機構的辦公地同時也是貓的中轉站,可以暫時收容30隻左右的貓咪,以供人領養。“一個機構拼盡全力一年也就領養兩百多隻貓,杯水車薪。”她說。而另一方面,隻喂養,不絕育,不能真正改善流浪貓的處境。領地和食物有限,貓多了對其本身也是災難。

  他們采用的是一種叫作TNR的做法,即抓捕、絕育、放歸。社區裡做完絕育的貓會打上耳标——标準做法是将一隻耳朵剪平。一旦出現沒有耳标的貓,意味着需要抓去做絕育,群護是一項長期的工作。考慮到貓強大的繁殖力,漏掉一隻貓的後果是可怕的,它一年至少可以生十來隻小貓。

  TNR是否可以有效控制貓的數量,有人存疑。曾莉不接受“人道處理”任何一隻健康的貓。她的看法是,一定可以用“nokill”的方式解決流浪貓問題。有時,可能貓的數量并未真正減少,但是由于親近人的貓減少了,人們無法真正感知到貓很多。不是生物多樣性角度的問題,這裡有一些微妙的區别,流浪貓問題在她看來更接近動物福利問題,“流浪貓也是生命。”

  貓被視為伴侶動物,用于陪伴和愉悅,而并非出于經濟或者生産原因飼養。伴侶工作第一是為動物做絕育,第二是教育領養者不能始亂終棄。他們希望宣傳一種理念:科學地對待伴侶動物。把動物看作伴侶,意味着領養前的小心謹慎,和領養後的絕不遺棄。

  這同時也意味着,貓不再被視為野生動物。純野生環境下動物幼崽生存率很低,大自然自有其生态鍊來平衡,而城市流浪貓通常以城市垃圾為主要食物來源,加上溫度适宜,它們就可能生育。“人類幹預條件改變了,你不能把流浪貓當純野生動物來對待。”曾莉說。

  “貓太多了會影響到其他居民”,陳楠常以這個理由說服喂貓人給貓做絕育,或者,“你已經很艱難了,貓再多喂不過來。”至于動物福利或者減少對生态的影響,他覺得這是更高層次的原因了,說了人家估計也理解不了。

  喂貓人的配合很重要,隻有他們能夠控制貓的出沒。通常需要在行動前一天停止喂養,次日,志願者帶着誘捕籠準時來到喂貓點,籠内放着買來的妙鮮包或者貓罐頭。但這個過程并不總是順利,其他喂養人可能會阻止,也可能有人報警。陳楠為此專門寫過說明如何區分貓販子與志願者,區别之一就是,貓販子用的誘餌是鳥。

  ■人

  貓必須在室内(Cats Indoors),這成為了美國鳥類保護協會一個項目的名字。除了呼籲人應當為寵物承擔責任外,它反對現行的TNR策略,因為家貓種群能造成持續且嚴峻的生态威脅。TNR方案的問題仍然出在人身上,戶外貓群落數量龐大,且總有人會遺棄,僅僅幾隻貓就能破壞整個計劃。

  對就職于國内一家鳥類保護公益組織的劉慧莉來說,保護鳥類的工作重點是阻止人的盜獵和栖息地破壞。她經手的4個案子,數字分别是10萬、2萬、3萬、3.5萬隻,這是人的盜獵量。至于全國範圍内的鳥類盜殺量,或者國内被貓捕殺的鳥類數量,沒有統計,因此無法說清貓對鳥類構成的威脅程度。

  

  ●流浪貓救助機構“幸運土貓”,這裡有二十多隻貓等待領養

  “伴侶動物并不在法律保護體系範圍之内,沒有反虐待動物法和動物福利法。大量的人養貓、販貓、遺棄貓,都沒有一個法律的管理。流浪貓應該做什麼樣的數量控制,我們覺得是要去推,但面對這麼多社會問題,輪到解決貓的問題,肯定要到幾十年以後了。”劉慧莉說。

  她曾和另一觀鳥組織的人合作,由愛鳥人士籌集部分經費,為某地區的十幾隻流浪貓做了絕育。至少在這點上,愛貓人和愛鳥人有可能達成共識:貓應當絕育。

  也有沖突。有一次,某地幾天内大量流浪貓被人打死,手段殘忍。“我一直懷疑是一個愛鳥的志願者幹的,因為在那個案子出現以前,他跟我說過他怎麼對付流浪貓,就是打,打到它不敢來這個地方吃鳥。”劉慧莉說,“那邊管理貓的志願者到現在還認為是我幹的,因為我跟那個志願者老在一起。”

  談論貓的天性似乎成為一種危險,有人要求匿名。另一位鳥類救助機構的工作人員拒絕接受采訪,因為“這個事情太複雜,我怕談不好”,他曾在有實名認證的微博上談論流浪貓對鳥類、特别是珍稀野生鳥類的傷害,引發争議,有對此不滿的人甚至直接去了他的工作單位。“愛貓是一種政治正确。”一位受訪者告訴我,“誰敢提捕殺貓呢?”

  魚類學專家周卓誠也參與到這場關于貓的争議之中,起因可能是他的動物科學專業出身。他認為人應該用科學的态度面對一切事務。“TNR這個東西是科學對于愛心的妥協。愛心人士始終認為貓狗對于人類是最親近的動物,希望能用nokill的方式,但事實上不行,因為它在戶外無序繁殖,對生态造成很大影響。這樣情況下怎麼表現愛心?一勞永逸是撲殺,澳新政府的模式非常簡單,純野外狀态的貓直接戶外撲殺,城市地區是收容。”

  周卓誠在杭州的家所在小區也有流浪貓,有時能聽見貓在發情期的叫聲。“我對貓很寬容,你隻要沒有造成極端嚴重的危害,我不會幹涉。人對可愛的動物真心無法抵抗。”他的結論是,不管是TNR、撲殺還是絕育,各方可以形成一個互補關系,因為大家都是在處理那些聲稱愛貓、誇貓可愛最後遺棄貓的人造成的麻煩。

  清華大學教授蔣勁松開設了一門動物倫理課,認為人對待動物的觀念才是一切問題的根源。“動物保護是以動物福利為基礎的,把動物看成一個可以感知痛苦的生命來對待,哪怕我們利用它,把它殺了當肉吃,做實驗,但要盡量減少給它帶來不必要的痛苦。”至于一個物種對其他物種的傷害,“沒有必要制造兩個動物保護群體的矛盾沖突,因為國内這些人本來就很少。最大的麻煩就是人。還是從人養貓的行為入手,不要去買,不要随便遺棄,要絕育,這是可行的。”

  ■共生

  野化的家貓與馴化的家貓,區别可能不在捕獵本領,而是它們對人類的态度。野貓往往見人就躲,拒絕人類的接近,而一隻受過良好馴養的家貓,正如我們最熟悉的貓,會主動湊到你附近,發出喵喵的動人聲音。

  貓行為學講師張莉把這個過程叫作社會化。從動物行為學的角度,貓的最佳社會化時段是出生後3到7周,這個階段,你可以将貓培養成你需要的樣子:如果希望讓它習慣人類撫摸,就需要每天摸摸它;如果希望它将來不怕生,就要多讓不同的人來家裡走動。如果一隻貓對人充滿警惕甚至有攻擊行為,它可能遭遇了人類不友好的對待。

  

  ●深圳,某寵物醫院為一隻流浪貓做絕育手術 圖/陳文才

  人在何種程度上馴化了貓呢?有一種說法是,貓和人是一種共生關系。農耕時期開始後,有了糧倉,老鼠出現,貓捉老鼠的技能對人有用,所以人就讓貓留在身邊。人并沒有改變貓的天性,而貓選擇人等于選擇了一個食物來源。與野生的祖先相比,在捕食能力、行為、生活方式上,家貓保留了與野貓差不多的習性。

  張勁碩說,食肉類動物基本都叫機會主義捕食者,逮着機會一定會抓,它是有經濟頭腦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景區的遊客區域總是有很多動物,因為它們知道那裡很容易獲得食物,叢林裡也有吃的,但捕捉很費力。”食物足夠豐富時,如果鳥呆在地上,貓還是會去捕獵。

  家貓離不開人類環境,宋大昭說,他是中國貓科動物保護聯盟豹項目負責人,常在野外工作,“一般離開村子超過一公裡,基本就看不到貓了。”豹貓和家貓大小相仿,食物大體相同,但它是純粹的野生貓科動物。相比之下,他覺得家貓在野外根本沒法生存。“環境保護得好,小動物多,肯定日子好過點。在中國,捕獵能力那麼強的野生動物都過得挺艱難的。”他說。由于野外食物不夠,豹貓這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經常到農民家裡偷雞。

  而人同樣離不開貓。八大處的喂養人十多年來每天都會去那裡給貓帶吃的,包括過年。曾莉接觸到好些這種常年喂貓的人士,那些見人就跑的流浪貓,隻有見到喂養人才會乖乖出現,不設防地湊過來。

  “喜歡隻是一種情感,你并不是因為喜歡而做這些事。這些貓依賴你,你感到它們不能沒有你,這是你離不開它們的原因。”曾莉說。

  八大處佛寺林立,常年有人祈福拜祭,這也是很多人在這裡棄貓的原因,相信在佛門聖地人會對動物不錯。事無絕對,前段時間八大處部分樓宇整修,民工養狗看守工地,工程結束後,狗被屠宰吃肉。人們遵循不同的道德标準。在曾莉這裡,人在抛棄貓的那一刻已經突破了底線,“這樣的人教化是沒用的。”她語氣笃定,沒有憤怒。“新來的貓一般都在地勢較低的寺廟前,棄貓的人不會走更多山路。”

  那天八大處之行收獲了8隻貓。但是丢失了一個放在隐秘處的捕獲籠。為什麼籠子也會丢?不得而知。

  如果人們持續棄貓,不給貓做絕育,它們将不斷生育,每3到4個月生育一窩,每窩少則三四隻,多則七八隻,7個月後小貓性成熟又會再生小貓。它們會在現代化的城市中繼續最原始的生存競争——弱肉強食,适者生存。

  畢竟,動物福利和生物多樣性是文明社會才有的考量。動物隻憑本能行事。

  本刊記者丨朱詩琦

  編輯丨張雄 [email protected]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寵物资讯推荐

热门寵物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