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此跟了他,我才知道這世間的快樂。——傅玉芳
自此跟了他,我才知道這世間的快樂。——傅玉芳
一九四七年盛夏,傅玉芳和軍官劉振東相戀半年後登記結婚,雖不很富裕,但二人相處和諧令人豔羨。六年後妻子因病去世,劉振東才知道,原來他娶的是末代皇帝溥儀的淑妃,額爾德特·文繡。
宮廷舊夢:選為皇妃卻遭冷遇
一九零九年十二月,文繡在北平出生。她家世原本顯赫,屬滿州八旗中上三旗的鑲黃旗,但父親早亡,她和母親、妹妹三人從此過着平民生活。八歲時,進入私立敦本小學讀書,同時改名傅玉芳。或許,從幼時開始,她已把讀書當為自己的樂趣。天資聰穎又好學的她很得老師的喜愛,國文、算術、圖畫、音樂等科目均成績優異。
十四歲那年,她的人生軌迹卻被根本改變——閱看相片後,被遜帝溥儀欽定為皇妃。就這樣,她的人生好像就被早早規劃好:她不再讀書,也不再用傅玉芳這個名字,隻是每天在家學習繁文缛節和清規戒律,等着進宮,和一個素未謀面的男子過完一生。
許是性格不合,或是缺少眼緣,文繡自進宮以來,便不合溥儀心意。首次面見聖上,她的歡喜期待等來的卻是冷漠回應;新婚之夜,獨守空房,她的夫君未曾踏足一步。盡管如此,她還是恪守君臣之禮,每日早上梳洗打扮過罷,依次到各宮中問安,之後便回到自己的長春宮刺繡、教習宮女認字,安分守己,生活平靜樸素。太妃和宮人們都稱贊她的知書達理,喜愛她的娴靜文雅。
後來,溥儀許是覺得有所虧欠,特地聘請一位女教師專門教授她英語。她學習還似孩童時那般用心,進步很快,思想也随之開放,她開始酷愛文學,靜心讀書。
命運多舛:天津的壓抑生活
文繡本以為,往後的日子隻是在宮中無愛無寵,了此一生。一九二四年,首都革命爆發,溥儀和後妃們全部被趕出宮外,他們都成了平民百姓。溥儀入住張園後,将内外重新裝扮一番,屋内擺設高檔,陳列着各種奇珍異寶,屋子富麗堂皇,新潮華美,但文繡的日子卻愈加艱難。
善于交際的婉容常和溥儀吃喝玩樂,乘車兜風;食刨冰消暑,參加晚會,二人的日子風光潇灑,他們如同神仙眷侶,快意人生。而文繡生性内斂,常常被一人抛在家中,守着偌大的空房,寂寥無比。他們雖在一個屋檐下,每日卻如同陌生人,對她視若不見。
文繡能容得下他們,但他們未必容得下她。婉容雖有溥儀的寵愛,但生性刻薄自私的她總是無法停止找文繡的不是,盛氣淩人,吹枕邊風诋毀文繡,溥儀深信不疑,對文繡愈加冷漠;溥儀也相較從前偏心更甚:允許婉容每月比文繡花更多的錢;頒賞時給老媽子太監的錢一個不少,卻沒有文繡一個子兒;皇後過壽時,文繡進貢一桌宴席、烤鴨和餅幹,但文繡過生日時卻無人問津,慘淡不已。
文繡選擇忍氣吞聲的同時,溥儀并不滿足這種生活——他想要重新做皇帝。政客鄭孝胥暗地裡向溥儀獻策,如想複辟帝業,要借助日本人作外援。文繡知道後,勸說溥儀日本人不可信,不能聽信鄭氏鬼話,引狼入室。可溥儀根本不聽的勸告,一心隻想萬人之上。
敢愛敢恨:刀妃革命斷舍離
一九二九年,他們搬進靜園。溥儀在做複辟之夢的同時,對文繡也更加苛刻,把文繡一人抛在樓下的西側;婉容對文繡的排擠也變本加厲,二人水火不容。文繡雖不善言語,但有些政治頭腦,眼看溥儀為了複辟走火入魔,投靠日本人,成為掌中之物,愈加痛心。
一次次排擠,一件件欺辱,一樁樁不公,文繡心中早已積怨已深。政治上不思悔改和生活中的冷眼和苛待,讓她對自己這個所謂的丈夫已然絕望。這樣的生活暗無天日,文繡陷入灰色,淚水早已流過不知多少遍,她不再說話,更不會笑了,每日将自己鎖在屋子裡,甚至想過自盡,她都想過。
當妹妹文珊來探望自己并訴說自己同樣悲慘的遭遇,她的生活終于出現一絲陽光。一次,文珊和表姐妹玉芬一起來看望文繡,玉芬勸她離婚。文繡震驚不小,誰都不曾聽說有離婚這一回事,而且是和皇上離婚。玉芬說:現在是民國時代,溥儀不再是小皇上,也要守法、平等待人。你可以根據男女平等的法律條文,請律師寫狀子,告溥儀虐待妻子,和他打離婚官司,向他要贍養費。
這一席話,使得本就思想開放的文繡終于下定決心,和這個根本不愛自己的男人離婚。文繡偷偷給玉芬一千元讓她和妹妹在外打點,聘請律師。一九三一年八月二十五當天下午,她和文珊以出門散心為由,離開靜園,坐車前往國民飯店。随行太監得知此行之意後苦苦哀求,文繡不為所動,轉身将三封密函交給随行的太監讓其轉交給皇上。從此以後,她和溥儀便成了徹徹底底的陌生人。
溥儀萬萬不會想到,那個沉默、無趣的文繡會有如此冷靜、細緻、周密的計劃,她早在靜園之時便細心安排好一切,隻等合适時機行動。文繡用一紙訴訟抛棄了他,就如同他當初憑一張照片便輕而易舉将她的命運禁锢在紫禁城中一樣,一切就好像命運開的一個玩笑。
北平煙雲:戰火中的真愛
離婚後文繡回到北平,恢複傅玉芳之名,在小學教授國文圖畫,深受學生喜愛。但好景不長,不知是誰将她曾是皇妃的事宣揚出去,一時之間,各家媒體記者如狂蜂浪蝶,一擁而上,好事之人蹲守門口,她實在不堪其擾,隻得辭掉熱愛的工作,和妹妹隐居。
文珊改嫁,文繡像從前一樣,又開始獨居的生活。同時,她向皇室後人、畫家傅儒學習國畫,許多居心叵測的人被她拒之門外。她心如止水,每日讀書繪畫,柴米油鹽,與繁花似錦無關。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戰火紛飛,民不聊生。傅玉芳和廣大受難群衆一樣,徹底淪為底層人民,積蓄早已空空如也,隻能做體力活維持生計。她不再是深宮大院裡十指不沾陽春水、養尊處優的皇妃,深夜裡她糊紙盒賺取微薄工資,烈日下她在瓦工隊做苦工,街頭巷尾有她販賣香煙的身影,曾經尊貴的她,如今飽嘗人間辛酸疾苦。
一九四五年,解放後傅玉芳成為校對員,因為工作認真受到社長器重,親自出面将她介紹給少校劉振東做妻子。劉振東是一個典型的河南小夥,雖然出身不算顯赫,甚至是貧苦人家,但作戰勇敢、為人正直。見過不幾次面,劉振東便很是傾慕她。
說來也是神奇,盡管她沒有絢麗的衣裳、華貴的首飾,在經年勞作和風吹日曬下手上起了繭、眼角有了皺紋,但劉振東見她第一面,就覺得她哪裡不一樣,但是習慣帶兵打仗的他卻說不出到底哪不一樣,或許就是高貴的氣質吧。兩年後的夏天,他們在北平結婚,繁華落盡,她終于也有了歸宿,如同飄零的蒲公英,終于落在了地上。
解放後,劉振東成為一名清潔工人,二人擠在十平方米的小房裡,生活雖不富裕,但二人相互扶持,也是一種美滿吧。自古紅顔多薄命,老天爺未免不公,給她的平靜幸福太過短暫。一九五三年,傅玉芳突發心肌梗塞,驟然離世。臨終前,劉振東一直守在她身邊。她去世後,劉振東也沒有再愛上誰,而是始終一個人活着,他也終于知道了這個他愛的女人的真實身份——末代皇帝溥儀的淑妃,額爾德特·文繡。
傅玉芳的一生好似一曲悲歌,像被命運安排、捉弄、嘲笑,充斥着坎坷、痛苦與辛酸。前半生在封建的世界裡受盡冷眼欺辱,後半生在現實的摧殘下身心俱疲;她有過紫禁之巅的輝煌經曆,也有着寄人籬下的悲慘遭遇,但她從未停止和命運的抗争,拒絕被安排的生活,她用開放的思想和傳奇的一生向我們訴說着人人平等,都有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權利——無論現實怎樣,都不要停下努力生活的腳步,追尋自己獨立的人生。
一九四七年盛夏,傅玉芳和軍官劉振東相戀半年後登記結婚,雖不很富裕,但二人相處和諧令人豔羨。六年後妻子因病去世,劉振東才知道,原來他娶的是末代皇帝溥儀的淑妃,額爾德特·文繡。
宮廷舊夢:選為皇妃卻遭冷遇
一九零九年十二月,文繡在北平出生。她家世原本顯赫,屬滿州八旗中上三旗的鑲黃旗,但父親早亡,她和母親、妹妹三人從此過着平民生活。八歲時,進入私立敦本小學讀書,同時改名傅玉芳。或許,從幼時開始,她已把讀書當為自己的樂趣。天資聰穎又好學的她很得老師的喜愛,國文、算術、圖畫、音樂等科目均成績優異。

十四歲那年,她的人生軌迹卻被根本改變——閱看相片後,被遜帝溥儀欽定為皇妃。就這樣,她的人生好像就被早早規劃好:她不再讀書,也不再用傅玉芳這個名字,隻是每天在家學習繁文缛節和清規戒律,等着進宮,和一個素未謀面的男子過完一生。
許是性格不合,或是缺少眼緣,文繡自進宮以來,便不合溥儀心意。首次面見聖上,她的歡喜期待等來的卻是冷漠回應;新婚之夜,獨守空房,她的夫君未曾踏足一步。盡管如此,她還是恪守君臣之禮,每日早上梳洗打扮過罷,依次到各宮中問安,之後便回到自己的長春宮刺繡、教習宮女認字,安分守己,生活平靜樸素。太妃和宮人們都稱贊她的知書達理,喜愛她的娴靜文雅。
後來,溥儀許是覺得有所虧欠,特地聘請一位女教師專門教授她英語。她學習還似孩童時那般用心,進步很快,思想也随之開放,她開始酷愛文學,靜心讀書。

命運多舛:天津的壓抑生活
文繡本以為,往後的日子隻是在宮中無愛無寵,了此一生。一九二四年,首都革命爆發,溥儀和後妃們全部被趕出宮外,他們都成了平民百姓。溥儀入住張園後,将内外重新裝扮一番,屋内擺設高檔,陳列着各種奇珍異寶,屋子富麗堂皇,新潮華美,但文繡的日子卻愈加艱難。
善于交際的婉容常和溥儀吃喝玩樂,乘車兜風;食刨冰消暑,參加晚會,二人的日子風光潇灑,他們如同神仙眷侶,快意人生。而文繡生性内斂,常常被一人抛在家中,守着偌大的空房,寂寥無比。他們雖在一個屋檐下,每日卻如同陌生人,對她視若不見。
文繡能容得下他們,但他們未必容得下她。婉容雖有溥儀的寵愛,但生性刻薄自私的她總是無法停止找文繡的不是,盛氣淩人,吹枕邊風诋毀文繡,溥儀深信不疑,對文繡愈加冷漠;溥儀也相較從前偏心更甚:允許婉容每月比文繡花更多的錢;頒賞時給老媽子太監的錢一個不少,卻沒有文繡一個子兒;皇後過壽時,文繡進貢一桌宴席、烤鴨和餅幹,但文繡過生日時卻無人問津,慘淡不已。

文繡選擇忍氣吞聲的同時,溥儀并不滿足這種生活——他想要重新做皇帝。政客鄭孝胥暗地裡向溥儀獻策,如想複辟帝業,要借助日本人作外援。文繡知道後,勸說溥儀日本人不可信,不能聽信鄭氏鬼話,引狼入室。可溥儀根本不聽的勸告,一心隻想萬人之上。
敢愛敢恨:刀妃革命斷舍離
一九二九年,他們搬進靜園。溥儀在做複辟之夢的同時,對文繡也更加苛刻,把文繡一人抛在樓下的西側;婉容對文繡的排擠也變本加厲,二人水火不容。文繡雖不善言語,但有些政治頭腦,眼看溥儀為了複辟走火入魔,投靠日本人,成為掌中之物,愈加痛心。

一次次排擠,一件件欺辱,一樁樁不公,文繡心中早已積怨已深。政治上不思悔改和生活中的冷眼和苛待,讓她對自己這個所謂的丈夫已然絕望。這樣的生活暗無天日,文繡陷入灰色,淚水早已流過不知多少遍,她不再說話,更不會笑了,每日将自己鎖在屋子裡,甚至想過自盡,她都想過。
當妹妹文珊來探望自己并訴說自己同樣悲慘的遭遇,她的生活終于出現一絲陽光。一次,文珊和表姐妹玉芬一起來看望文繡,玉芬勸她離婚。文繡震驚不小,誰都不曾聽說有離婚這一回事,而且是和皇上離婚。玉芬說:現在是民國時代,溥儀不再是小皇上,也要守法、平等待人。你可以根據男女平等的法律條文,請律師寫狀子,告溥儀虐待妻子,和他打離婚官司,向他要贍養費。
這一席話,使得本就思想開放的文繡終于下定決心,和這個根本不愛自己的男人離婚。文繡偷偷給玉芬一千元讓她和妹妹在外打點,聘請律師。一九三一年八月二十五當天下午,她和文珊以出門散心為由,離開靜園,坐車前往國民飯店。随行太監得知此行之意後苦苦哀求,文繡不為所動,轉身将三封密函交給随行的太監讓其轉交給皇上。從此以後,她和溥儀便成了徹徹底底的陌生人。

溥儀萬萬不會想到,那個沉默、無趣的文繡會有如此冷靜、細緻、周密的計劃,她早在靜園之時便細心安排好一切,隻等合适時機行動。文繡用一紙訴訟抛棄了他,就如同他當初憑一張照片便輕而易舉将她的命運禁锢在紫禁城中一樣,一切就好像命運開的一個玩笑。
北平煙雲:戰火中的真愛
離婚後文繡回到北平,恢複傅玉芳之名,在小學教授國文圖畫,深受學生喜愛。但好景不長,不知是誰将她曾是皇妃的事宣揚出去,一時之間,各家媒體記者如狂蜂浪蝶,一擁而上,好事之人蹲守門口,她實在不堪其擾,隻得辭掉熱愛的工作,和妹妹隐居。
文珊改嫁,文繡像從前一樣,又開始獨居的生活。同時,她向皇室後人、畫家傅儒學習國畫,許多居心叵測的人被她拒之門外。她心如止水,每日讀書繪畫,柴米油鹽,與繁花似錦無關。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戰火紛飛,民不聊生。傅玉芳和廣大受難群衆一樣,徹底淪為底層人民,積蓄早已空空如也,隻能做體力活維持生計。她不再是深宮大院裡十指不沾陽春水、養尊處優的皇妃,深夜裡她糊紙盒賺取微薄工資,烈日下她在瓦工隊做苦工,街頭巷尾有她販賣香煙的身影,曾經尊貴的她,如今飽嘗人間辛酸疾苦。
一九四五年,解放後傅玉芳成為校對員,因為工作認真受到社長器重,親自出面将她介紹給少校劉振東做妻子。劉振東是一個典型的河南小夥,雖然出身不算顯赫,甚至是貧苦人家,但作戰勇敢、為人正直。見過不幾次面,劉振東便很是傾慕她。
說來也是神奇,盡管她沒有絢麗的衣裳、華貴的首飾,在經年勞作和風吹日曬下手上起了繭、眼角有了皺紋,但劉振東見她第一面,就覺得她哪裡不一樣,但是習慣帶兵打仗的他卻說不出到底哪不一樣,或許就是高貴的氣質吧。兩年後的夏天,他們在北平結婚,繁華落盡,她終于也有了歸宿,如同飄零的蒲公英,終于落在了地上。

解放後,劉振東成為一名清潔工人,二人擠在十平方米的小房裡,生活雖不富裕,但二人相互扶持,也是一種美滿吧。自古紅顔多薄命,老天爺未免不公,給她的平靜幸福太過短暫。一九五三年,傅玉芳突發心肌梗塞,驟然離世。臨終前,劉振東一直守在她身邊。她去世後,劉振東也沒有再愛上誰,而是始終一個人活着,他也終于知道了這個他愛的女人的真實身份——末代皇帝溥儀的淑妃,額爾德特·文繡。
傅玉芳的一生好似一曲悲歌,像被命運安排、捉弄、嘲笑,充斥着坎坷、痛苦與辛酸。前半生在封建的世界裡受盡冷眼欺辱,後半生在現實的摧殘下身心俱疲;她有過紫禁之巅的輝煌經曆,也有着寄人籬下的悲慘遭遇,但她從未停止和命運的抗争,拒絕被安排的生活,她用開放的思想和傳奇的一生向我們訴說着人人平等,都有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權利——無論現實怎樣,都不要停下努力生活的腳步,追尋自己獨立的人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