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數據“崩了”?别慌!這是我們的4個判斷——
昨日傍晚,人民銀行一發布10月金融數據,市場就炸開了鍋。
所用詞彙的畫風大都是這樣的:斷崖式下跌、腰斬、慘不忍睹、震驚、雪崩……還有陰風陣陣的評論“你可以把牛牽到河邊,但牛就是不喝水”“不看廣告看療效”,諸如此類。
數據真有那麼不盡人意麼?從絕對數字看,的确與市場預期有些偏離:10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 7288億元,預期13000億元,不及前值 22054億元的三分之一;10月新增人民币貸款6970億元,創下2017年10月以來新低;10月末廣義貨币供應量(M2)同比增長8.0%,亦低于市場預期。
但這是否就像一些自媒體所說的“數據崩了”“預期崩了”呢?其實,事實并非如此。且不用說根據單月數據的波動不足以做出趨勢性判斷,更重要的是,10月份金融數據有其特殊性,政策發力有一定的滞後性,統計口徑有一定的波動。在多重因素下,不經意間導緻了金融數據與市場預期有溫差。
判斷一:7288億元真的不低了,隻是不及市場預期
先說社融數據吧。
10月份為什麼這麼低?聯訊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奇霖認為,由于9月末有考核壓力,信貸項目集中釋放後帶來了10月份的暫時性短缺,而國慶長假導緻工作日明顯偏少,使得10月信貸環比大幅下滑。
一般來說,每年10月都是信貸“小月”。過去3年,10月信貸增幅都比當年9月下降一半左右,比如去年10月,新增信貸下降6068億元,環比降幅達到48%。
按理說,就應該對10月社融規模大降見怪不怪了。偏偏最近又集中快速發出了一系列政策福利,大家對于信貸擴張支撐社融企穩的預期,又被調得高高的。
這種形勢下,7288億元社融本身是不很低,對市場而言,卻不及預期。
判斷二:貸款結構不樂觀,政策加碼仍有空間
從貸款結構看,确實不容樂觀。
10月居民貸款達到5637億元,占新增信貸總量的80%以上。但是,企業中長期貸款新增1429億元,環比少增2371億元。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陳冀認為,這顯示在經濟增速下行預期下,企業中長期融資需求依然不振,也表明了當前實體經濟運行的壓力依然不小。
對于目前的問題,國泰君安分析,後續,一方面央行降息節奏可能加快來解決“融資貴”的問題。另一方面,預計央行将通過宏觀審慎評估、多種工具和機制創新,纾解當前民企為代表的“融資難”問題,打破負向循環。
中信證券分析師明明同樣表示,未來,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仍是政策關注的重點問題,降息政策或可期。
判斷三:别急,政策發力有延時性
當有人在驚呼的時候,也有人看到了數據下滑背後的積極因素。
李奇霖認為,這次數據不好看,也和信貸的分散效應有關。
啥意思?他說,之前信貸投放的主要對象是地産和城投,但這次政策的着力點主要是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
可以想象一下。銀行要在信用資質分化較大、數量龐大的民企與小微企業中挑選出優質客戶,這難度和成本要比投向地産和城投高得多得多。
這麼說吧,以前放貸10億資元,隻要找到兩個或三個城投或房企OK了,現在要面向民企與小微企業,可能需要二十個、三十個甚至上百個。
這種情況下,真不能期望信貸資金很快投入到實體經濟中。那要到什麼時候才能從數據上看到變化呢?李奇霖說,更具觀測意義的數據應當是11月的社融與信貸。
判斷四:數據進一步下行空間不大
其實,也不怪市場人士驚慌。從社融、貸款和存款端三個角度,10月份金融數據都表現出銀行信用擴張繼續放緩的趨勢。
但更重要的是接下來如何?
陳冀認為,随着财政政策逐漸發力,未來一段時間可以預期企業貸款将逐漸出現改善的迹象。未來針對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微等民營企業仍有較大的改善優化空間。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也有信心:未來,若宏觀經濟下行壓力明顯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也将随之增強,金融數據進一步下行的空間有限,信用緊縮過程或将迎來拐點。
所以,不必擔心單月數據難看。更何況,還有一大波減稅降費等實打實的優惠政策正在路上。不妨給改革更多信心,給政策更多時間,期待利好進一步釋放。
(責任編輯:王擎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