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造琴基本分為三類:一是聖人造琴,如仲尼式、神農式、伏羲式等;二是文人造琴,如落霞式、蕉葉式、連珠式等;三是帝王造琴,如襄王琴、璐王琴等。
仲尼式
琴首為常見的方首,琴頸、肩處内收一斜下的圓弧,腰部内收一方條。整體簡潔大方,弧度有圓有方,頗具儒家處世之道。
列子式
是的它跟仲尼式比較相像,隻是在琴頭部位缺了兩個角。
伏羲式
琴首微圓,其項自肩上闊下窄與琴首一體,琴腰為内收雙連弧形, 整個造型簡潔大方,自唐代出現此樣式以後,曆代均有伏羲式名琴問世。伏羲式為樣式中最為古老的一種樣式,與仲尼式同為流傳最廣,為使用最多的兩種古琴形制之一。
落霞式
“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會聯想到無際的天邊,燦爛的晚霞,落日的輝煌,動人的情懷。
這款琴也屬文人造琴,琴的兩側呈對稱的波浪曲線形,琴的聲音雄渾洪亮,适于表現比較宏大的有氣魄的樂曲。
綠绮式
相傳司馬相如的琴“綠绮”通體黑色,隐隐泛着幽綠,有如綠色藤蔓纏繞于古木之上,因而名為“綠绮”。
當然,現在這張綠绮已經消失在曆史的長河中了,但是他的形制卻流傳了下來。綠绮琴見證了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愛情哦
鳳嗉式
這個與靈機太像了,大家細細看琴腰的地方,靈機是一個彎後有個小弧度。
玉玲珑
此形制琴頭為方頭,作内收雙連弧形項腰,與鳳勢式特别相像。隻有腰部的弧度存在一下差别,相比較鳳勢式,玉玲珑顯得更玲珑可愛一些。
靈機式
此形制概為古代文人靈機妙想而創,造型精巧,項有兩大半月形彎入,腰則一小半月彎。又稱“萬壑松式”,取自李白《聽蜀僧浚彈琴》中的“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正合式
明清以後,古琴形制的風格多趨向于華麗、繁瑣,但唯有一種樣式例外,那就是正合式。“大巧若拙”一詞在此樣式上體現的淋漓盡緻。此琴首 、頸、肩、腰等處,渾然一體,一線直下,無一絲變化,此樣式若冠之以“素琴”再恰當不過。
正合式為明代以後出現一種樣式,因其造型素淨、 大方,也頗得琴人喜愛。
梁鸾式
把梁鸾式放在這裡是因為樓主覺得她長得和正合式很像,唯一的區别就是正合是線條筆直,而梁鸾是有曲線的,特别在腰部,曲線很柔美。
混沌式
混沌式古琴通體渾圓,琴頭琴尾都是圓滾滾的,簡單,看上去統一、圓潤。
号鐘式
号鐘”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宏亮,猶如鐘聲激蕩,号角長鳴,令人震耳欲聾。傳說古代傑出的琴家伯牙曾彈奏過“号鐘”琴。
蕉葉式
蕉葉式是屬于文人造琴的一類,它的形狀顧名思義就是像一片芭蕉葉,曲折的線條像流動的的音樂,優美的身姿表現着文人獨有的浪漫的情趣。并且琴護轸部位匠心獨運的斫制成葉柄的樣式,十分惹人喜愛。
連珠式
相傳“連珠式”古琴,為隋逸士李疑所制,項腰各作三個連續半月形彎入。
連珠,連接成串的珠子。人們用此比喻連續不斷的事物等。《漢書·律曆志上》:“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相傳“連珠式”古琴造型為隋逸士李疑所制,項腰各作三個連續半月形彎入。顧梅羹先生曾仿制連珠式制新琴,聲音多清亮圓潤。但此式琴的制作每有變通,如“飛瀑連珠”等,項、腰第二個彎入趨尖勢;“琅石泉”琴于肩、項部各作五連珠。這些都屬于連珠式的變形。
繞梁式
晉傅玄《琴賦》序:“齊桓公有鳴琴曰号鐘,楚莊王有鳴琴曰繞梁。”
宋虞汝明《古琴疏》:“華元獻楚莊王以繞梁之琴,鼓之,其聲袅袅,繞于梁間,循環不已。
此君式
又名阮竹式(琴上能看到模仿的竹節)。竹,雅稱修竹,又名篁,文人雅士取其正直虛心高節的意思,當作君子的象征。将竹稱作“此君”的典故出自《世說新語·任誕》,“ 何可一日無此君“。可看出古時文人多戀竹。
大鵬式
大鵬式古琴的音色極其渾厚,散音低沉遼闊,按音渾厚而不失顆粒感,泛音清涼而圓潤。兼顧了傳統古琴“ 奇、古、透、潤”的音色需求,同時不失“ 靜、圓、清、勻”的整體美,如能對此琴用心保養、多加撫彈,則琴面斷紋逐漸增多,音色逐漸更松透,達成琴與人合一的 “芳”之境界。
所以,看完這些形制後,你最喜歡哪一個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