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在《世界遺産名錄》中,我國已經有52項被列入,其中遼甯地區共有六項,沈陽占了3項。沈陽的世界遺産就是“一宮兩陵”:沈陽故宮、東陵、北陵。北陵就是清昭陵,位于沈陽市北部,是清太宗皇太極的陵墓。
北陵東邊路北有一個停車場,停車很方便,停車以後向西步行便可來到正門。正門前是一個廣場,廣場比較空曠,人很少。進入正門首先是一個公園,公園中有遊樂場,還有一個湖,因為是冬季,湖水結冰了,形成了一個很大的溜冰場,很多人在上面溜冰。湖的周圍是大片的樹林,很是茂密,如果夏季來此,一定很涼爽。
穿過公園,遠遠可以望見一個牌樓,這個牌樓通體都是用石頭雕刻組裝而成的,制作得非常精美,尤其是牌樓柱兩側的石獸,雕刻得活靈活現、神态逼真,整座牌樓堪稱是一件精美的石雕藝術品。
過了牌樓就是正紅門了,正紅門有三個拱門,正中的叫“神門”,是陵寝中藏着的皇太極和皇太後的神靈出入的門,所以稱為“神門”。東側的叫“君門”,是皇帝出入的門,西側的叫“臣門”,是大臣出入的門。這個正紅門就是陵寝的大門了,走過正紅門就進入到了陵寝内了。
與正紅門的“神門”相對的是一條石頭鋪成的甬路,叫“神道”,神道兩側立有6對石獸的雕像,有獅子、麒麟、馬、駱駝、大象,還有一對是解豸,這12隻石獸就是守衛皇帝的神物。
神道的盡頭是方城,方城是整個昭陵的主體。正對着的是隆恩門,門上有城樓,可以登上去眺望。方城四周有城牆,城牆較寬,上面可以行走。方城四角設有角樓,角樓與城牆成為一體。城内有一個大殿,名為隆恩殿,東西兩側還有配殿。殿以花崗石為地基,上為青磚建築,殿頂皆是金黃色的琉璃瓦,感覺非常莊重華麗。
降恩殿的後面有一處祭台,是擺放祭品的地方,祭台後面立着兩根石柱,柱上雕刻着“望天犼”,“望天犼”的頭朝向後面的寶城。有傳言說祭台就是開啟地宮的入口,但傳言總是真真假假,或者故弄玄虛,具體如何後人也不得而知。
寶城又稱“羅圈牆”,由青磚壘砌,城牆環繞一周,上面有垛口和女牆。寶城中間的丘冢叫寶頂,是由三合土夯築而成。頂的中央有一棵榆樹,頂下就是安葬皇太極以及孝端文皇後的地宮。
每個到此一遊的人都會納悶,為什麼墳上會長着一棵樹呢?據說,清朝的祖陵是位于遼甯新賓的永陵,永陵的寶城上就曾有一棵巨大的榆樹,這棵榆樹枝葉繁茂,把整個寶城遮蓋得嚴嚴實實。乾隆皇帝在祭奠先祖時來到永陵,對這棵榆樹非常重視,曾揮毫寫下《神樹賦》,将榆樹比作大清朝的龍脈,并叮囑當時的盛京将軍嚴加保護。後來不知什麼時候,昭陵寶頂上也出現了一棵榆樹。然而讓人稱奇的是,此後每當有新皇即位時,永陵和昭陵的榆樹都會同時長出一個新枝。更為傳奇的是,在清朝晚期永陵和昭陵的榆樹竟然同期枯死,真是讓人無法解釋。
現在我們看到的寶頂上的榆樹是後來的管理人員重新栽上的,雖然不能遮蓋整個寶頂,但也算是努力還原當初的原貌吧。
衆所周知,曆朝的皇陵都是盜墓者最喜光顧的地方,幾千年以來的帝陵有很多被屢次盜掘破壞了,但昭陵的地宮從未遭到破壞。如今昭陵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産,更得到了妥善的保護,我們希望這座陵寝能夠永遠保持它的神秘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