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旅行,不是是一場旅遊,更是人生的一種态度。旅行,不能簡單等同于旅遊,旅行的意義實際上更為深層一點,就像生活和活着,是有區别的。10部豆瓣榜上都在8.5分以上的關于人生旅行的電影,你看過哪些?
1.愛在黎明破曉前 Before Sunrise (1995)
愛在黎明破曉前的劇情簡介 · · · · · ·
美國青年傑西(伊桑·霍克 Ethan Hawke 飾)在火車上偶遇了法國女學生塞琳娜(朱莉·德爾佩 Julie Delpy 飾),兩人在火車上交談甚歡。當火車到達維也納時,傑西盛情邀請塞琳娜一起在維也納遊覽一番,即使傑西翌日便要坐飛機離開。與傑西一見鐘情的塞琳娜接受了傑西的邀請。
他們一邊遊覽城市,一邊談論着彼此的過去 ,彼此對生活的感想,兩人了解越加深刻。他們非常珍惜這美妙的晚上,這對戀人一起經曆了很多浪漫的經曆因為他們約定在半年後再見,而此次約會将會在日出之間結束……
旅行的意義,不單單在沿途的風景,更重要的是在路上遇到的人
摩托日記的劇情簡介 · · · · · ·
電影講述了一次南美旅程如何激發了切格瓦拉全新的世界觀,使得革命熱情開始在他心中萌芽生長。格瓦拉(蓋爾·加西亞·貝納爾 Gael García Bernal 飾)當年23歲,意氣風發,躊躇滿懷,是一個醫學院的學生。他對外面的世界抱有強烈的好奇心,于是和朋友艾伯特踏上了拉丁美洲的長長一串旅途中。他們騎上摩托車,風馳電掣的出發了,卻不料摩托車很快就報了廢。但這卻一點沒有影響年輕人的激情,二人靠搭便車來完成剩下的旅程。穿過拉丁美洲古老的文明遺址,穿梭于各個國家各色人群中間,他們開始真切感受到社會的真相、生活的苦難。當深入到亞馬遜河流域的麻風病人區時,他們被所見所聞深深震撼。切格瓦拉開始思考宏大深奧的命題:人類、社會、經濟、文明,人類的苦難、快樂的定義……
半個世紀以前,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裡,出現了被稱為“垮掉的一代”的人,在面對生命意義的追問時,他們找不到答案,于是隻能叛逆地走在路上,用驚世駭俗颠覆一切正常的社會規範,以此來證明生命存在的意義。用無聊來表達意義,那是發達國家的人們無法超越時代的命運。但是在貧窮落後的拉丁美洲,卻養育了像切格瓦拉這樣的理想主義戰士,他們不安的生命和年輕時代的激情,通過這樣一種方式,最終和底層人民的站在了一起。
在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一個不願意随波逐流的靈魂,必然面臨這樣的矛盾:生命本身的無意義和對意義的本能追求。這一團難以遏制的生命激情在心底燃燒,需要找到一個發洩的出口。在這裡,我再次向你們介紹了這個浪漫的故事,朋友們,我請你們回頭,望一望那些久違的土地,還有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我希望,我們能夠抹去生命中的浮雲,走向一個與衆不同的未知。我知道,這種艱難但是有血有肉的生命曆程,才是我們最終的幸福之源,我們應該去追求它。
3.白日夢想家 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 (2013)
白日夢想家的劇情簡介 · · · · · ·
沃特.密提(本·斯蒂勒 Ben Stiller 飾)是一名在《生活》雜志工作了16年的膠片洗印經理,他性格内向,甚至無法跟心儀的同事謝莉爾(克裡斯汀·韋格 Kristen Wiig 飾)開口搭讪,面對生活他像個旁觀者,時常“放空”做白日英雄夢。直到有一天公司被并購,雜志需要做最後一期的封面,而封面成功與否的關鍵是找到狂野攝影師尚恩(西恩·潘 Sean Penn)的一卷膠片,沃特終于開口搭讪謝莉爾,并在她和母親(雪莉·麥克雷恩 Shirley MacLaine 飾)的鼓勵下踏上真正的冒險之旅,冰原、大海、喜馬拉雅山……沃特的白日夢遠不及現實壯麗。
這電影就和現在市面上充斥的那種“在路上”、“生活在别處”、“說走就走的旅行”之類的旅遊遊記兼勵志書籍一樣,旅行仿佛一夜間變成了人生的萬能治愈劑。我不這樣認為,所以我從來不看這之類的書籍,甚至多少帶着嗤之以鼻的态度。
電影片尾那一張張膠片中展示的劇照,我哭得聲嘶力竭,我突然意識到我似乎忘記了什麼很重要很重要的東西。
我就是這個白日夢想家。
我也和他一樣,是個普通得不能在普通的上班族,每天拎包上班,再拎包下班。早不記得自己小時候是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早不記得自己進入這一行的初衷是什麼了。
我也和他一樣,腦子裡常常出現瘋狂得不可能實現的幻想。痛打Boss,飛入雲霄,一夜暴富之類。
我也和他一樣,有了一次瘋狂的旅行,一場似乎在腦子裡預演過無數遍,隻是讓這個劇情徹底釋放出來一般,但真正發生又有點像一時沖動的旅行。
我也和他一樣,騎着單車走在野外,堅定的要完成某種使命,覺得自己帥極了,即使自己衣衫破爛。
我也和他一樣,在旅途中盤算着銀子生活。
我也和他一樣,最終結束這場瘋狂,回歸城市,回歸正常的生活。重新找份工作。
我一直以為自己是個理想主義者,周圍的朋友也這樣說,因為我仍然向往遠方,憧憬自由。這場旅行并沒有改變我什麼,不過它給了我巨大的勇氣,它讓我相信無論我生活得多麼遠離自己向往的遠方,内心深處我都有那說走就走的勇氣,我隻是需要資本,走得出去還要回得來。
但這電影,告訴我,maybe there are no such thing!什麼理想主義者,現實主義者,或許壓根er就沒這種東西,有的隻是一個努力工作的上班族,有的隻是一個在盡情享受的冒險家。城市也好,野外也罷;現實主義也好,理想主義也罷,都需要我們認真、傾盡全力的奔跑在自己的人生軌道到,享受生活,體驗生活的各種,感受彼此,才能成功,才能快活。
沒錯,我确實忘記了很重要很重要的事。忘記了曾經自己拿着相機,按下快門時的舒暢,忘記了自己為了理想徹夜難免讀書後的成就感,也忘記了自己寫下過這段話。
“去體驗這個世界的各種精彩,相遇不同的人,并記錄下他們的美,表達出自己内心真實的感受,以證明他們來過我也來過。做平凡的人有不平凡的故事。”
‘
4.荒野生存INTO THE WILD (2007)
荒野生存的劇情簡介 · · · · · ·
影片改編自真實的故事,展現了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傳奇,一個流浪的故事。
克裡斯托弗(埃米爾•赫斯基 飾)家境優渥,是亞特蘭大私立名校艾莫裡的優等生,前程似錦。但是,他從學校畢業後,選擇了截然不同的人生,放棄令人羨慕的工作,把存款捐給慈善機構,去阿拉斯加尋找自我。在家人的勸阻聲中,他踏上了回歸自然的慢慢長路,成為名副其實的流浪者。
一路上,他遇到不少人,也數次遭受野外生存的挑戰,每一步都充滿了艱辛,他以堅韌的毅力,實踐着尋找自我的夢想……
火車。白色厚重的積雪。背着厚實登山包的男子初入影片的鏡頭。他在接近膝蓋厚的雪地裡艱難行走,趟過冰涼的湖水。在雪地裡留下整齊的腳印,他的流浪從此開始。在廣袤的無人區,獨自一人行走。大段的旁白使人沉迷,仿佛一個男子一邊行走一邊對自己訴說。走了兩年,沒有電話,沒有香煙,沒有寵物,沒有遊泳池。僅僅是為了自由,一位孤獨的極限挑戰者。以路為家,迷失在荒野中。
流浪是消除人性中虛僞一面的方式,自由讓人向往卻又恐懼。獨居動物承載着寂寞與孤獨,這種痛苦時時刻刻侵蝕着自己。流浪代表着遠離過去,喧鬧和一切;離開約束和一切煩惱的責任。完全自由的在路上,沒有目的,沒有方向。可以去任何地方,可以做任何事情。錢和能力在流浪的旅途中都是虛假的。
5.涉足荒野WILD (2014)
涉足荒野的劇情簡介 · · · · · ·
影片改編自美國作家謝莉爾·斯瑞德2012年的同名自傳,講述婚姻觸礁,母親去世,自己在絕望中生活多年之後,雖然毫無徒步經驗,卻獨自一人踏上Pacific Crest Trail 遠足之路,通過長途步行找回自我的故事。
孤單是人類痛苦的來源之一,而它最大的惡果就是讓人對特立獨行産生根本的恐懼。縱然舉袖為雲,也無法驅趕内心荒涼。若上天揀選了你無法沉浸于平庸之樂,你就該正視這份心底的呐喊,敢于找到真正的答案。
任何一項獨處的活動:科研,跑步,登山,寫作…Experts均緻力于超越自我———發現問題,刻苦研習,最終突破局限。外人看來明明苦不堪言,自己卻樂得自在。
徒步旅行,我以為是一種境界,這種境界的産生可以界限現在和過去的生活。因為在旅行中會遇見許多人或者事,會看見許多以前意識中美麗的景色。同時孤寂會使人變得十分清醒和客觀,那時候就會對自己或者對許多事情得出客觀正确的結論。承受許多,抛棄許多對于生活都是一種大幸。
6.練習曲 (2006)
練習曲的劇情簡介 · · · · · ·
為免日後回想過往時後悔,大學即将畢業的明相(東明相)請假隻身騎上腳踏車,開始了以高雄為起點的逆風向的環島旅行。
明相一路所遇,除了各地美不勝收的風景,還有形形色色的人:想借助影像制造夢想的工作者,正一心一意地将太平洋的風捕捉入鏡;來自立陶宛的年輕女模特,在花蓮的海邊告訴他她的國家沒有山;即将退休的小學女教師,向他講述自己戀戀不舍的心情;導遊兼司機的陌生人(吳念真)一邊和他分享盒飯,一邊告訴他眼前這群下崗女工的生活……而更重要的,是通過與這些的人的短暫接觸和所吃的無數苦頭,明相對生命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他知曉了屬于自己的生命練習曲,才剛剛開始。
這是一部關于夢想的電影。一股單純的執着令人心動。
你看那蜿蜒的海岸線,噴薄的海浪,如翠的青山,流動的浮雲,起伏的麥田,高大的風車,還有沒有盡頭的公路。
你的一把吉他永遠彈着不成調的旋律,但你心中的律動卻永不停止。
你的耳朵雖然無法聽清,但你的心卻捕捉着更加細小溫存的笑容。
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是獨自的旅行,即使有人相伴,終究會各分東西。
所以,就享受每一秒擁抱在一起的時光,就像是一覺醒來沒有明天。
有些事情你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
所以,就從這一秒開始,去愛想要愛的人,去做想要做的事,去追尋想要追尋的夢。
太平洋的風,一直在吹。
比風更遠的,是人類的夢想與堅持。
7.地球之鹽The Salt of the Earth (2014)
地球之鹽的劇情簡介 · · · · · ·
他的鏡頭是打開的心眼,在最細微處直視靈魂,看到巴西巨坑五萬掏金者的集體面相,看到科威特油井沖天大火的真正英雄,看到非洲的死亡延續着生存。每次的拍攝方案都是經年的萬裡長征,是人神共舞,每次成果都引起巨大回響。合導的兒子伴着老爸遠征,隻見他用海象的視角,拍出但丁的地獄。再來到地球重病的現在,他重建了一座森林。雲溫達斯最心儀的傳奇攝影師薩爾加多,就是大地之鹽。獲康城影展某種觀點評審團特别獎,入圍角逐奧斯卡最佳紀錄片。
地球之鹽是那種,看完了讓你覺得坐不住的電影。你會覺得和鏡頭裡的苦難相比,你的生活失去了重量;和攝影師所思考與踐行的東西相比,你的那些情懷和堅持甚至不值一提。這樣的片子還會讓你去思考一個記錄者與他的被攝體的關系,以及記錄者在事件中到底應該選擇一個怎樣的位置的問題。
作為導演的文德斯拍攝作為攝影師的薩爾加多,本身就構成了一個有趣的嵌套,攝影師本身同時成為被攝的對象。片子裡薩爾加多飽經滄桑的臉龐會時不時地浮現在他的黑白照片之上,仿佛是透過櫥窗玻璃浮現的窗外顧客的臉一般,這讓他作為作者和客體、觀察者和被觀察者的身份重疊了。
從出埃及記到創世紀,薩爾加多的心靈轉變其實很可以理解,從苦難的記錄者、人性陰暗面的挖掘者,到人類創造力的發展者與自然的重塑者,從悲憫卻無力的天使角色轉換為可以創造新生命的造物主角色,作為一個攝影師他完成了定位和追求的轉變。不得不承認他的社會紀實攝影比自然風光攝影有力得多,可能是因為其中蘊含着隻有人性之中才有的深刻的矛盾性,和強烈的人與環境的沖突感。他的自然攝影更多地探尋的是原初狀态下的自然景物,站的角度(無論是實際的拍攝海拔還是抽象的視野)都高了不少。鏡頭下的原始自然充滿了獨一無二的和諧之美,而沖突感往往在人類施加對自然的影響之後才發生。拍攝自然風光,對攝影師的生命軌迹來說,可能标志着攝影更多地成為手段而不是目的。對他而言更重要的事情已經成為了實踐一個造物者的身份,用行動去重塑美好的自然,去施加正面的影響,而不是單純地刺穿和記錄人類的黑暗。攝影師的位置從記錄者變成了創造者,因此對他個人而言,照片的價值也許不是最重要的事了,創造本身才是。
8.我在伊朗長大Persepolis (2007)
我在伊朗長大的劇情簡介 · · · · · ·
電影改編自伊朗女插畫家Marjane Satrapi的同名漫畫,以自傳的形式講述了自己的成長經曆,反映了伊朗的社會變遷。
1979年之後,伊朗發起了伊斯蘭教革命,社會動蕩不安,革命的失敗更使伊朗失去民主的希望,日漸保守,人民苦不堪言。九歲的Marjane早熟、敏感,她聰明地瞞過官方爪牙,迷上了西方朋克樂隊和流行音樂,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兩伊戰争爆發之後,伊朗的生活更加艱難,Marjane漸漸長大,越來越大膽的行為讓父母擔心不已,她14歲那年,被父母送到了奧地利上學。
在奧地利,Marjane身為一個伊朗人,不得不面對别人的歧視和自卑的情緒。當她終于克服了心理障礙,赢得大家認可的時候,愛情的傷痛和對家鄉的思念,卻使她決定回到父母身邊。
此時的伊朗,依然經曆着戰火的洗禮,宗教對婦女生活的限制越發嚴苛,Marjane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應該在這個充滿專制的國度...
《我在伊朗長大》夾雜着獨特的失落與傷感,它反映出被西化以及世俗化的伊朗知識分子對現實社會微妙的失望和孤獨感。
導演文森特·帕蘭德和瑪嘉·莎塔琵用黑白動漫勾勒出一個令人浮想聯翩的世界,他們既保持了人物描述的單純和簡潔,又讓影像在沉重憂郁中透出難得的幽默和溫情,戰争、死亡、政治迫害、離别傷痛等等,被一種舒緩綿長的曼妙深情消解,重構的曆史和想入非非的個人生活終究化作揮之不去的永久鄉愁。
影片畫面富滿伊斯蘭特質,導演利用花卉、蔟葉、人體輪廓或者獨特的幾何圖形,構建起一種直線、角線或曲線交錯的、有别于主流動漫風格的畫風。
音樂上主要采用類似伊斯蘭樂曲的單音音樂,以單線進行的旋律為主,輔以必要的修飾,獨特的弦樂器演奏,配合鋼琴、橫笛緩緩展開,透過其間,一個去國懷鄉者滿懷深情的哀愁和詠歎躍然紙上。
9.旅行El Viaje (1992)
旅行的劇情簡介 · · · · · ·
十七歲的馬丁(Walter Quiroz 飾)在家鄉火地島上日日過着乏味的生活,他對陳腐破敗的學校毫無興趣,和繼父的關系又緊張,唯一給他希望的,是親生父親創作給他的連環畫,畫中記錄着拉美大陸種種神奇的景象。馬丁的女友意外懷孕,但迫于家長壓力要打掉孩子并與馬丁分手,憤怒的馬丁喪失了留在家鄉的最後理由,他收拾行裝,踏上拉美大陸,開始了北上尋找生父遊曆美洲的旅程。馬丁見識了洪水中的布宜諾斯艾利斯,經過了蠻荒的安第斯山脈……一路上,一個未知是幻覺還是真實的紅衣姑娘多次現身,令馬丁的神奇之旅愈發空靈。馬丁沿路搜集生父的消息,同時也越來越深入到拉丁美洲大陸的幻想與現實中去。
踏上單車,背好行囊,告别媽媽和情人,開始新的青春冒險和生命探索。爸爸遺留的畫卷指引着方向。荒涼的原野綿延無盡,在勁風呼嘯的山脊上逆風而行;大海邊,巨大的航船的殘骸如夢幻的城堡,少年在那空洞的龍骨中追憶父親的曆險。
你好,“殘缺的美洲人”,那個曾救過父親的老人,永遠迂回的駕駛着龐大的貨車。你怎麼會殘缺呢?你才是整個大陸僅存的少數真正完整的人之一,你沒有忘記苦難的曆史,你看清了了危險的未來,但你并未陷入無盡的恐懼和絕望,依然充滿希望,并已自己的力量救助着一個個夢想者。強者自救,聖者渡人。
夢一般的少女出現了,鮮豔的紅裙,讓人難以捉摸的笑容。和周圍的一切顯得那麼格格不入。她是誰?從哪裡來?她默默無語,隻是微笑。搭上客車,消失的無影無蹤,和出現時一樣讓人瘁不及防。她象征什麼呢?在這次旅行裡,有和尋找父親并列的目标麼?也許自己沒有察覺。在意識的深層,有不為人知甚至不自知的暗流,也許它甚至存在于尋找父親之上。
10.少年斯派維的奇異旅行A journey of T.S. Spivet(2013)
少年斯派維的奇異旅行的劇情簡介 · · · · · ·
小小少年T.S. 斯派維(凱爾·凱特萊特 Kyle Catlett 飾)生于蒙大拿州一個偏遠牧場,他有一顆聰明絕頂的大腦,酷愛制圖學和科學圖解,年僅十歲就發明了永動機。他的父親(考樂姆·吉斯·雷尼 Callum Keith Rennie 飾)是個狂熱的牛仔迷,搜集關于西部牛仔的一切;母親(海倫娜·伯翰·卡特 Helena Bonham Carter 飾)是一位生物學博士,潛心投入到昆蟲研究中;而姐姐則是一個最普通不過的正常人,她常常為生在這個一屋子怪人的家裡而煩惱。T.S.原本還有一個異卵雙胞胎弟弟雷頓,去年死于一場意外。
這天,T.S.接到一個來自史密森學院的電話,告知他被授予了世界科學大獎貝爾德獎,并邀請他到華盛頓演講。于是,十歲的科學奇才T.S.斯派維,偷偷爬上了貨運火車,獨自踏上了穿越美國的奇異旅行。
這不是一個關于少年天才的童話故事,也不是什麼年輕科學家的傳奇人生。它隻是一個無法被逃避的悲傷的現實被接受的過程。
電影中的景色很美,很開闊,讓人沉醉,一家子各有各的怪癖,可是也還是會坐在一張桌子上吃早餐,這樣的氛圍是一種假象。因為在天才的T.S腦海中時常會出現的那個帶着牛仔帽的小男孩。他在某一天的意外去世終結了這一個家庭的和諧平靜。
盡管沒有人會提起,那一天發生的事情,但是在T.S的心中,其實深刻的意識到是因為自己,可是他不敢提,也不願意回想,因為這是以他的年紀沒有辦法承受的事實。得到貝爾德獎隻是一個開端,他早就想要逃離這樣的不能接受他的環境,以及他自我譴責的心理,讓他需要以另外一種形式來證明自己。
當他坐在火車上,留着眼淚,思念親人,幻想着帶着牛仔帽的弟弟跟自己一起經曆這一場逃脫的時候,他開始慢慢意識到,逃避永遠不可能終結,他想要的不會是站在領獎台上成為一個傀儡,不會是被白宮接見,成為教育系統的楷模,當然也不會是被人利用,失去自由。他隻是需要一個在衆人面前,将自己埋在心底很久的話說出來的機會。關于那天,究竟發生了什麼,以及他對于弟弟的死抱有着的無限的悔意。
當然,他隻是一個孩子,他沒有辦法去阻止有些人将這件事情變成賣點,變成炒作,這個時候,就需要他的母親,那個将喪子之痛一味的用對科學研究的熱愛替代的女博士的出場。在這樣的悲傷的事情發生之後,每個人都會深陷入強烈的自我譴責中,而沒有力氣去考慮關心别人的感受,也正是因為這樣,他們的家庭如同一盤散沙,當正視了過去之後,互相諒解,互相寬慰,才能夠化解疑慮,重新感覺到親情的力量。
即便是再不堪回首的過去,也還是得面對。因為它存在着,必定會潛移默化中影響着我們的生活,不如跟過去正式告别,珍惜身邊人,用心的生活下去。
測測這10部電影你看過哪些呢 多選 0人 0%
愛在黎明破曉前
0人 0%
摩托日記
0人 0%
白日夢想家
0人 0%
荒野生存
0人 0%
涉足荒野
0人 0%
練習曲
0人 0%
地球之鹽
0人 0%
我在伊朗長大
0人 0%
旅行
0人 0%
少年斯派維的奇異旅行
投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