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何大齊書畫怎麼樣

何大齊書畫怎麼樣

民俗 更新时间:2024-11-14 06:16:24

  新春伊始,八旬書畫家何大齊先生在《北京晚報》開的專欄精選結集成《北京的春節》一書出版啦。這本書是何家三代人的藝術結晶,由何大齊手繪33張彩圖、兒子何浩設計制作、孫子何墨塵題寫書名。祖孫三代為什麼要一起繪寫老北京、傳承民俗?本報記者專訪了何老先生。

  何大齊書畫怎麼樣(祖孫三代繪寫老北京民俗)(1)

  《北京的春節》 何大齊 北京出版社

  何大齊,1940年生于北京,童年是在四合院裡度過的,傳統的民風民俗,濃郁的年味,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的記憶裡,北京的新年持續時間很長,從臘月初八到二月二龍擡頭,前後有将近兩個月的時間,而且内容非常豐富,從臘月初八喝臘八粥開始,一直到祭竈、辦年貨、寫春聯、買年畫、做花燈、挂福字、做年菜、迎财神、穿新衣、放花炮、包餃子、團圓飯、壓歲錢、拜新春、逛廠甸、抖空竹、吃元宵、耍龍燈、猜燈謎、看花會……熱熱熱鬧鬧,充滿儀式感。

  何大齊書畫怎麼樣(祖孫三代繪寫老北京民俗)(2)

  他說:“我現在還記得小時候祭竈的時候,把木刻的竈王爺竈王奶奶畫像貼在竈台上,上香上供,還要給竈王爺嘴上抹上關東糖,讓他上天言好事。這些習俗,現在的年輕人可能覺得很可笑,但這是一種教化民風的習俗,在千百年來的農耕社會有着積極向善的意義。”

  随着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演變,很多民風民俗漸漸淡去了,何大齊決定拿起筆把童年的記憶留下來。“我畫的就是我的記憶,在院子門前放鞭炮的小孩就是我,那個大門就是我家的大門。我拿起筆就能聞到那些味道、聽到那些聲音。我記得從廠甸買回來的風車綁在樹上或者綁在房檐底下,風車迎着西北風晝夜嘩嘩作響的聲音,好像隐隐還在我的耳畔回響。童年的春節,童年的風車,永遠不能忘懷。”

  何大齊并沒有專業學過繪畫,但是家學淵源(大伯伯何二水就是一位著名的書法家),他耳濡目染,受到了藝術的熏陶。何大齊從小就喜歡用鉛筆畫小人兒,在菜市場拿着速寫本畫來來往往的人。他後來當了老師,講《沙漠之舟》、《核舟記》,邊講邊畫,語文課變成了美術課。退休之後畫下了更多跟老北京有關的圖畫。相繼出版了《煙袋斜街舊影圖卷》、《京西古道風情圖》、《老北京民俗風情畫》、《燕京往事》、《萬有漢字》、《駱駝祥子》(注釋插畫版)、《茶館》(插畫版)等。

  何大齊先生八旬高齡,耳不聾眼不花,身體健康,記憶良好,他說自己的養生之道就是每天散步寫字畫畫,想吃什麼吃什麼。他說:“我在練字畫畫的過程中領悟到藝術和生活的相通性,書法是在技術中包含着藝術。你看,隸書的線條像蒼松翠柏,而行書又像柳條。我聽理查德·克萊德的鋼琴曲,仿佛能看到雨點的線條,而在書法的提、頓、快、慢中同樣能感受到音樂的節奏和旋律。”

  每次給《北京晚報》畫專欄,他先畫一個速寫,留一個黑白的底稿,然後再畫一個彩色的。“這兩者是有區别的,黑白講究黑白灰的對比,而彩色講究色彩的選擇。”所有的文字都是他手寫,然後再讓夫人打印出來,兒子掃描圖畫,出版的時候孫子題寫書名。他給我看草稿本,全都是鉛筆寫的,沒有任何塗抹,寫錯了擦掉重寫,紙面始終保持着幹幹淨淨,漂漂亮亮。

  這是一個被藝術包圍的一家,四壁的裝飾都是一家子的書畫作品。何大齊的兒子何浩是中央美院的老師,孫子何墨塵6歲開始習字。何浩也是著名的設計師,這次特意把《北京的春節》設計成大12開,保證裡面贈送的“福”字不會被壓上褶子。扉頁有專門設計的藏書票。内文紙張每一頁的紅色點狀裝飾都不一樣,仿佛是爆竹的碎片。

  何家都是《北京晚報》的忠實讀者,孫子何墨塵10歲時參加過北京晚報墨緣杯書法大賽。《北京的春節》已經是和爺爺合作的第4本書了。何大齊說孫子的書法有一種稚樸,“孫子寫的漢隸質樸自然,我寫的就更蒼勁有力。”“我讓孩子寫字,不是希望他成為書法家,也不是培養特長,而是讓他感受到一種文化修養,也是對他性格的錘煉,希望他能夠沉下心來。”

  一家三代在北京出生,在北京長大,現在又合作繼承老北京傳統,圖文并茂地講述老北京的傳統風俗,歡歡喜喜過大年。

  何大齊先生認為,千年來在生活中積累的生活習慣會形成穩定的習俗,體現在禮儀形式中,春節的每一天飽含着對平安團圓幸福的祈求,比如說貼福字,反映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祈求長壽、富貴、康甯、有情操,子孫滿堂,老有所依。今天社會發展了,家務勞動社會化,家庭也分解了,過年大家可能會有不同的方式,不一定要聚在一起吃飯,很多禮儀習俗都淡化了,但是也會形成新的民俗形式,比如說以前拜年的禮數和現在就不一樣,男人見面行禮和女人行禮是不一樣的,見長輩見平輩也不一樣,比如見長輩是行叩頭禮,平輩是作揖。現在就沒有這麼多講究。

  “我們小時候,到了重要的親朋家,先向佛像三叩首,再向祖宗牌位和影像三叩首,最後才向屋内的長輩依次行禮,通過拜年把親戚朋友們都走一遍,增進感情,互相關懷,也是一個老北京融洽人際關系的機會。但今天的生活方式和理念都變了,傳統的拜年方式也淡出了生活,可能會用手機拜年、電話拜年、微信拜年。形式雖然不一樣,但是核心的價值觀是不動搖的,這就是我們的根我們的脈,所以我畫《北京的春節》這本書也是希望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

  (原标題:祖孫三代繪寫老北京民俗)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李峥嵘

  流程編輯:L021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