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寵物

 > 白江口之戰誰打赢了

白江口之戰誰打赢了

寵物 更新时间:2025-04-07 22:06:02

  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關系十分密切。細數起來,中日兩國曾經發生過許多次的戰役。比如,明朝的抗倭戰争,近代的甲午中日戰争和抗日戰争。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唐朝時期,中日兩國就發生過戰争。這就是白江口之戰,此戰是中日兩國的第一次碰撞,戰争的結果決定了今後中日兩國1000年的關系。

  白江口之戰誰打赢了(白江口之戰中日第一戰)(1)

  圖片來自網絡

  唐朝是我國曆史上最繁榮強盛的王朝之一,唐朝初年,朝鮮半島正處于分裂狀态。那裡有着三個國家,高句麗,百濟,新羅。其中,高句麗立國最久,地盤最大,人口衆多,國力雄厚。為了對抗中原王朝,高句麗與百濟,倭國(日本)聯合起來,已經成為中原王朝的重要威脅。

  白江口之戰誰打赢了(白江口之戰中日第一戰)(2)

  圖片來自網絡

  早在隋炀帝時期,隋朝與高句麗就勢同水火。隋炀帝曾經三征高句麗,但因為指揮失誤等原因,最終以失敗告終。而且,因為征讨高句麗動辄出動百萬大軍,勞民傷财,民不聊生,最終導緻隋朝滅亡。

  唐太宗時期,李世民也曾親征高句麗,最終也無功而返。

  白江口之戰誰打赢了(白江口之戰中日第一戰)(3)

  圖片來自網絡

  唐高宗顯慶五年(公元660年)三月,百濟國在高句麗國支持下,大舉入侵新羅國,新羅軍接連敗北,新羅武烈王向中國求救。唐高宗命左武衛大将軍蘇定方為統帥,率13萬唐軍東渡讨伐百濟。7月,百濟軍大敗,百濟王及百官被俘往長安,百濟王朝崩潰。

  白江口之戰誰打赢了(白江口之戰中日第一戰)(4)

  圖片來自網絡

  公元661年,百濟僧人道琛聯絡百濟遺臣密謀複國,兩次派使者前往日本乞援,并請求放還在日本做人質的百濟王子豐璋。662年春,日本天智天皇命阿昙比羅夫率170艘戰船,護送百濟王子回國。百濟王子歸國後,被扶位百濟王,組織百濟遺民對抗唐軍,其間,日本企圖在朝鮮半島扶持親日政權,向百濟政權提供了大量援助。

  日本之所以願意幫助百濟複國,不知出于好心,而是日本想借此将日本的勢力滲透進朝鮮半島,實現其擴張的野心,不得不說日本人真是狼子野心,不自量力。次年,剛剛拼湊起來的百濟朝廷,因為内部權利劃分不均而發生内讧,因百濟王子要求,日本派重兵入朝,白江口海戰就在這種情況下發生了。

  白江口之戰誰打赢了(白江口之戰中日第一戰)(5)

  圖片來自網絡

  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日本的國力一直落後于亞洲的其他國家,在隋朝隋炀帝的時候,日本曾四派遣隋使前往隋朝學習。不過,在當時,自大的日本天皇隻看到大隋經濟上的繁榮,卻小瞧了大隋的政治體制和軍事實力,即使派遣了4次的遣隋使,也不過是數量極少、質量中等的官員而已,與唐時的遣唐使不可同日而語。

  白江口之戰誰打赢了(白江口之戰中日第一戰)(6)

  圖片來自網絡

  敏達天皇雖然算不得銳意進取,卻也想要改變日本的這種現狀。然而,政教合一的日本很難得到根本上的改變;于是,敏達天皇把目光投向了朝鮮半島的任那。相傳在古時候,任那是日本在朝鮮半島的政治機構,它的所屬人是日本,但是,後來任那被新羅國收編,成了新羅的一部分。敏達天皇就是想利用“收複任那”這個借口,吞并新羅,在朝鮮半島複雜的局勢中,分一杯羹。

  當日本出兵支援百濟的消息傳到中國後,唐高宗當即派右威衛大将軍孫仁師率軍增援和百濟作戰的劉仁軌、劉仁願軍。9月,唐軍會合,劉仁軌決定先攻取“群兇所聚”的百濟軍巢穴周留城,認為“若克周留,諸城自下”。于是唐軍分為二路:孫仁師、劉仁願、及新羅将領金法敏率軍從陸路前往周留城;劉仁軌則與部将杜爽,及百濟降将扶餘隆率戰船護送糧船,由熊津沿白江(今韓國錦江)而下,從水陸前往周留城,以便水陸同舉,攻打周留。

  白江口之戰誰打赢了(白江口之戰中日第一戰)(7)

  圖片來自網絡

  27日,日本支援百濟的水軍先頭船隻在白江口遭遇劉仁軌軍,雙方進行交戰,日軍不利而退。28日,日軍将領和百濟國王會商,認為日軍有4萬2千人,戰船1000餘艘,而唐軍13000人,戰船170艘,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實力,盲目的認為“我等争先,彼應自退”,于是,未加整頓部署,便“率日本亂伍中軍之卒,進打大唐堅陣之軍”,雙方展開了激烈海戰,唐軍“左右夾船繞戰”,打亂了日軍陣形,緻使日軍“赴水溺死者衆,舻舳不得回旋”,最終,日軍戰船全部被焚毀,一時間“海水盡赤”,數萬日軍或溺死、或被唐軍捕獲。

  白江口之戰誰打赢了(白江口之戰中日第一戰)(8)

  圖片來自網絡

  在白江口失敗的打擊下,百濟王逃往高句麗,餘部全部歸降,百濟國徹底滅亡。

  白江口海戰的勝利,徹底粉碎了日本侵入朝鮮半島的野心,日本天智天皇深恐唐軍進攻本土,自公元664年開始,在國内耗費巨資,修築了4道防線,此後日本調整對外政策,向唐朝臣服,開始以中國為師,謀求自強。

  這一戰,不僅奠定了大唐在亞洲的地位;而且,還幫助新羅國打擊了百濟和高句麗,為新羅日後統一朝鮮半島奠定了基礎,也确定了大唐在朝鮮半島的政治地位,更重要的是使得日本人患上了“恐唐症”,認識到了日本和唐朝之間實力的巨大差距。此後長達一個世紀的時間裡,日本人再也不敢進犯中原。

  那麼,為什麼四萬日軍會敗給區區一萬唐軍呢?

  白江口之戰誰打赢了(白江口之戰中日第一戰)(9)

  圖片來自網絡

  主要一點就是當時日本的軍事技術還非常落後。當時,日本流行的還不是後來的武士刀,太刀。而是被稱為中原直刀的鐵刀,其實就是我國漢朝的環首刀。三國的時候,日本女王就進貢魏國2把五尺刀。

  現在日本和美國博物館還有這個時期的日本中原直刀。而且這個時候,日本人還不會騎馬用刀,到了平安時代後期和鐮倉時代,有血槽的大太刀和弓箭才大量裝備日本騎兵,使用有弧度的太刀,借助馬的速度,進行騎馬砍殺。

  日本雖然從漢朝學會了青銅長矛的制造,但是性能非常差,所以大家更喜歡使用薙刀。一直到織田信長時代,日本才制造出合格的長矛,也就是6.37米長長矛。以500槍兵隊,就讓使用短槍的齋藤軍無地自容。

  白江口之戰誰打赢了(白江口之戰中日第一戰)(10)

  圖片來自網絡

  日本早期弓箭也是竹弓,威力比較弱,日本的超級大弓都是鐮倉時代才出現的。但是,也有很多短弓在《信長公記》中,赤塚之戰的織田、山口兩軍更是走到了5~6間(10米左右)的距離才開始對射。而且日本習慣進行平射,也就無法打擊遠距離目标。日本出土的馬匹基本都是130厘米身高,而在南部的馬匹更是隻有100-120厘米身高,隻适合幹農活和馱運。鐮倉時代以後,才出現130厘米以上身高的馬匹。

  而且,日本馬有一個特點是馬頭不是高昂着的,頸部比較平直。看起來矮胖不威武,腿部粗短,适合山地生活。日本馬在速度也比較慢,以100米跑的速度,算起來也就隻有40公裡時速。

  白江口之戰誰打赢了(白江口之戰中日第一戰)(11)

  圖片來自網絡

  到了與隋唐廣泛接觸,日本才開始發展騎馬武士,改良軍馬。日本盔甲最出名的大凱也是從這個時候才開始發展的,在白江口戰役的時候,日本的短甲大部分都是皮甲,防護能力很差。

  而且日本騎兵不會進行長矛沖鋒,馬上沖陣,近戰突擊。最喜歡在陣地前對射,還有使用軍刀進行小群戰鬥。到戰國時代日本騎兵才開始大規模使用長矛,軍事技術的巨大差距,讓唐軍以少勝多,讓日本1000多年不敢窺視東亞大陸。

  白江口之戰誰打赢了(白江口之戰中日第一戰)(12)

  圖片來自網絡

  而唐軍的制勝法寶之一便是弓箭和唐橫刀,唐軍強弓硬弩的威力自然不必多說,而當唐朝将士與日本武士近距離厮殺時,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則是中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唐橫刀。史料記載,這種集漢族人民智慧與技藝的名刀,源自于漢代環首刀,采用當時最先進的鋼包鐵工藝和分段淬火技術打造,其刀刃的鋒利度和刀身的柔韌性是當時世界上的最高水平。而唐橫刀造價亦是十分昂貴,據說,一把上等唐橫刀的造價為一名七品官員半個月的俸祿。

  白江口之戰誰打赢了(白江口之戰中日第一戰)(13)

  圖片來自網絡

  在大唐帝國的規制中,大将領兵最多是兩萬名士兵,普通将軍最多是一萬兩千五百名士兵,而在這一萬兩千五百人中,必須配備一萬把橫刀,這種殺人利器也就成了唐軍的标配武器,這直接反映了唐朝軍事力量的強大,當然從側面也可以看出大唐帝國經濟實力的強大。而且,唐軍長期與四周的遊牧民族國家,包括突厥,吐蕃,契丹等國家發生戰争,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

  白江口之戰誰打赢了(白江口之戰中日第一戰)(14)

  圖片來自網絡

  經濟軍事實力的巨大差距導緻中日第一次戰争中,日本雖然兵力是唐軍的四倍,卻被打的潰不成軍,最終隻能像縮頭烏龜一樣,縮回自己的國家,藏起自己的野心,向大唐卑躬屈膝,派出遣唐使向中國學習。

  圖片來自網絡,侵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寵物资讯推荐

热门寵物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