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是明代政治家、文學家于謙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托物言志,采用象征手法,字面上是詠石灰,實際借物喻人,托物寄懷,表現了詩人高潔的理想。全詩筆法凝煉,一氣呵成,語言質樸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強;尤其是作者那積極進取的人生态度和大無畏的凜然正氣更給人以啟迪和激勵。
石(shí)灰(huī)吟(yín)——朝代:明(mínɡ)代(dài) 作者:于(yú)謙(qiān) 千(qiān)錘(chuí)萬(wàn)鑿(záo)出(chū)深(shēn)山(shān),
烈(liè)火(huǒ)焚(fén)燒(shāo)若(ruò)等(děnɡ)閑(xián)。
粉(fěn)骨(ɡǔ)碎(suì)身(shēn)渾(hún)不(bú)怕(pà),
要(yào)留(liú)清(qīnɡ)白(bái)在(zài)人(rén)間(jiān)。
譯文:
石灰石經過千錘萬鑿從深山裡開采出來,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燒當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懼怕,隻要把高尚氣節留在人世間。
注釋:
石灰吟:贊頌石灰。
吟:吟頌。指古代詩歌體裁的一種名稱(古代詩歌的一種形式)。
千錘萬鑿:無數次的錘擊開鑿,形容開采石灰非常艱難。
千、萬:虛詞,形容很多。
錘:錘打。鑿:開鑿。
若等閑: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好像、好似。
等閑:平常,輕松。
渾:全。
清白:指石灰潔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節操。
人間:人世間。
《石灰吟》鑒賞:
此詩借吟石灰的鍛煉過程,表現了作者不避千難萬險,勇于自我犧牲,以保持忠誠清白品格的可貴精神。
首句“千錘萬鑿出深山”是形容開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燒若等閑”。“烈火焚燒”,當然是指燒煉石灰石。加“若等閑”三字,又使人感到不僅是在寫燒煉石灰石,它似乎還象征着志士仁人無論面臨着怎樣嚴峻的考驗,都從容不迫,視若等閑。第三句“粉身碎骨渾不怕”。“粉身碎骨”極形象地寫出将石灰石燒成石灰粉,而“渾不怕”三字又使我們聯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犧牲的精神。至于最後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間”,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懷,立志要做純潔清白的人。作者于謙為官廉潔正直,曾平反冤獄,救災赈荒,深受百姓愛戴。明英宗時,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謙議立景帝,親自率兵固守北京,擊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貴族再次野蠻統治。但英宗複辟後卻以“謀逆罪”誣殺了這位民族英雄。這首《石灰吟》可以說是于謙生平和人格的真實寫照。
此詩通篇用象征手法,以物比人,把物的性格和人的性格熔鑄成一體。言在物,而意在人,不言人而人在其中,似呼之即出。風格豪邁,氣勢坦蕩、铿锵有力。
拓展資料:
于謙(1398~1457),明代大臣。字廷益,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永樂十九年(1421年)進士。初任禦史,曆官兵部尚書。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為瓦剌俘去,于謙擁立明景帝,擊退瓦剌的侵擾,捍衛了北京,功炳史冊。後徐有貞、石亨等迎明英宗複位,将他殺害。明孝宗追谥肅愍,明神宗改谥忠肅。其詩多以憂國愛民和表達堅貞節操的内容為主。有《于忠肅公集》。
于謙從小學習刻苦,志向遠大。相傳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窯前,觀看師傅們煅燒石灰。隻見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經過熊熊的烈火焚燒之後,都變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觸,略加思索之後便寫下了此詩。據說此時的于謙才十二歲,他寫下這首詩不隻是石灰形象的寫照,更是他日後的人生追求。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