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徹在港台電影界不僅獨具風格,而且還開創了港台乃至中國武俠電影的諸多先例。他導演了第一部創下“百萬”票房的電影《獨臂刀》(1967)。
故事講述了大俠齊如豐将為救他而身亡的仆人方誠的兒子方剛(王羽)撫養成人後,欲立其為掌門人,此舉引來方剛師兄的嫉妒。追求方剛不成的齊如豐的女兒齊佩聯合師兄與方剛比武,卻失手砍斷方剛右臂,方剛負傷逃離齊家。
隻剩左臂的方剛被少女小蠻(焦姣)救下後一度意志消沉,但終在小蠻的鼓勵下重獲信心,憑借小蠻父親留下的秘籍《左手圖譜》練成“左手神刀”絕技。齊如豐的仇家笑面二郎和長臂神魔将齊的弟子系數殺盡,并囚禁了齊佩和齊如豐。顧及師恩,方剛決意不計前嫌助齊家一力。
張徹并非出手就是成名作。此前他還拍過三部武俠片,都是王羽主演。《虎俠殲仇》(1966)是部黑白片,現在很難看到;《邊城三俠》(1966)是對五社英雄《三匹之侍》的拙劣翻拍;《斷腸劍》(1967)還插入黃梅調和神怪武俠那一套,拍得不倫不類。沒想時隔數月,張徹及其班底(主演王羽,武指劉家良、唐佳)皆進步神速,竟拍出《獨臂刀》這部劃時代的武俠力作。
《獨臂刀》故事精彩,情感細膩,既有俠之大者,也有兒女情長。王羽氣質剛毅,表演精彩,他所飾演的方剛,既有忍辱負重的悲情,也有淡泊潇灑的氣度。李仁港曾拍過新一版的《獨臂刀》,他說張徹這部電影給他的最深感受便是“信念”,明知不可為而為,道出一個人存在的意義。
《獨臂刀》并非僥幸獲得“劃時代武俠力作”這樣的地位。《獨臂刀》樹立了武俠片的價值觀,或者說,是辯明了武俠片的價值觀。起到這個作用的,是小蠻(焦姣)這個角色。她有江湖兒女的身世,并非一般的鄉下姑娘。所以她除了善良、本分之外,她會愛上這樣的方剛,将家傳的半本刀譜給了他,是她成就了方鋼。另一方面,她以樸素的家庭價值觀,抵禦武俠片中的江湖信條:“江湖子弟,他們為了什麼師門名譽,就連性命都不顧了。這種人逞英雄、争面子,看上去有義氣、有血性,堂堂的男兒,最容易使女人迷惑,喜歡上他們”。方剛這個有“信念”的俠客形象,正是因小蠻的存在而得到萃取提煉,而得以凝固,否則定會變得泛泛無奇。
方剛對齊佩(潘迎紫)的回答斬金截鐵,為小蠻正名,太酷了!甚至可以說也為楊過向郭芙出了一口惡氣。
影片的造型感極強。長臂神魔(楊志卿)背縛五支标槍的神秘背影,王羽手舉斷刀的pose,谷峰、王羽、鄭雷赤裸的強壯上身,奇門武器“金刀鎖”及其一連套殺人法門,這些放在1967年的電影裡,能不吸引人嗎?後來徐克翻拍的《刀》,學了個十足。
配樂、攝影美而且有力,與影片沉緩有力的節奏相得益彰。将手持攝影引入武俠片,是張徹的一項突破。當時攝影師不肯如此拍,張徹就提拔了一個攝影助理(邝漢樂)來拍。劇情邏輯、剪輯、配樂都有一兩處失誤,但瑕不掩瑜。
娛樂性一直是武打片的主要訴求,邵氏中後期武打片基本沒有價值觀。張徹自己首當其沖,拍了續集《獨臂刀王》(1969),把“獨臂刀方剛”升級為“獨臂刀王方剛大俠”,雖然範兒十足,劇情卻隻是仿照《椿三十郎》,毫無新意。邵氏武俠二十年間,比《獨臂刀》打得更漂亮的武俠片多了去,但是武俠片的價值觀再無進境
對香港電影來說,獨臂刀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裡程碑式的作品,其影響不止限于武俠電影。
首先,1967年,獨臂刀票房過百萬。這個“百萬”是什麼概念呢?當時王羽用1500港币買了一部MGB跑車,2018年貝克漢姆的兒子布魯克林開了一輛MGB,市價大約是3萬英鎊,約合26萬人民币。所以這個“百萬”我們計算一下,大約是1.7億。2018年香港票房冠軍是《複仇者聯盟3》1.39億。《獨臂刀》的票房就是這樣一個概念。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