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将“烈”字解說為“火猛也”《古代漢語詞典》中對“烈士”一詞的解釋為:①指堅貞不屈、視死如歸的人②指有志于建功立業的人由此可知,古代的“烈士”,多指活着的人明清時,對戰死的軍人,稱“陣亡将士”或“戰殁(mò)将士”,而不稱“烈士”,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烈士代表着什麼性質?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烈士代表着什麼性質
《說文解字》将“烈”字解說為“火猛也”。《古代漢語詞典》中對“烈士”一詞的解釋為:①指堅貞不屈、視死如歸的人。②指有志于建功立業的人。由此可知,古代的“烈士”,多指活着的人。明清時,對戰死的軍人,稱“陣亡将士”或“戰殁(mò)将士”,而不稱“烈士”。
抗日戰争時期,國民黨政府對抗戰殉難者,褒稱“忠烈”,“烈”字含義始有演變。當時,中國共産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仍沿用明清時的用語,對戰場犧牲的指戰員仍稱“陣亡将士”。
1947年4月,東北行政委員會、東北民主聯軍總政治部在《東北解放區愛國自衛戰争陣亡烈士撫恤暫行條例》中将“陣亡将士”改稱為“陣亡烈士”,這是一個實質性的轉變,“烈士”一詞開始真正成為具有現代意義的一個固定稱謂。
1980年6月,國務院發布的《革命烈士褒揚條例》将我國人民和人民解放軍指戰員,在革命鬥争、保衛祖國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壯烈犧牲的,稱為革命烈士,此時的“烈士”即含有“為正義事業而犧牲的人”的意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