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西安有什麼特産帶回家

西安有什麼特産帶回家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8-01 01:59:55

  西安有什麼特産帶回家(西安民俗記憶之十五)(1)

  國畫作者:西北大學 嶽钰教授

  西安民俗記憶之十五:風箱

  商子雍

  “老鼠鑽到風箱裡,兩頭受氣”是一句民間歇後語,上小學五年級的小孫女在家裡翻舊書發現了這句話,百思不得其解,前來向我求助時,是一臉的茫然——這很正常。如今的孩子,誰見過風箱?至于老鼠嘛,多數孩子,怕也是在動畫片裡見過吧!

  時光倒流六十年,那個時候,風箱是太普通的一種生活用具,受大人指派,到竈房裡去拉動風箱,送風旺火,同樣是太普通的一樁家務活兒;而“老鼠鑽到風箱裡”的情況,我更是親眼見過呢!

  說幾句題外的話。

  逆曆史潮流而動的“文化大革命”期間,文化遭踐踏,民衆受塗炭,喜歡讀書又無書可讀,無奈之中,一度我熱衷研讀詞典,緣此發現,準确而淺顯生動地給詞條撰寫釋文,的确是一件難度太大的活兒。再把話頭拉回正題,以《現代漢語詞典》對風箱這個名詞的解釋為例:“将空氣壓縮而産生氣流的裝置。最常見的一種由木箱、活塞、活門構成,用來鼓風,使爐火旺盛。”不能說上面這一席話有什麼錯,但恕我直言,對親眼見過、親手操作過風箱的我來說,總覺得這樣的解釋與完滿的境界還小有距離,而沒見過風箱的人呢?恐怕讀過這一段釋文以後,仍然對風箱不甚了了。

  在我看來,诠釋風箱,首先要展示其功能:是一種能把空氣(也就是“風”)送進爐膛,使得爐火旺盛的生活(或生産)工具;舊時,但凡有爐火的地方,如竈房,如鐵匠鋪子,如銀樓,大都有風箱,隻不過鐵匠鋪子的風箱巨大,銀樓的風箱袖珍,和家用風箱的體量迥然有異罷了。

  其次,要說明其結構:由木箱和拉杆兩部分組成。木箱為長方體,拉杆一端安有活塞(其實就是與木箱橫斷面稍稍小一點點的一塊木闆,四周嵌箍有雞毛,以強化密封且保障活動自如),安裝在木箱内,另一端則是拉手。呈現在木箱外。木箱前後兩端有進風的活門,左側有連接爐膛的出風口。

  最後,還要介紹操作的原理和方法:将拉杆前後拉動,木箱兩端的風門受活塞抽動次第進風,并随即遭受活塞壓縮從左側的出風口“沖”進爐膛,于是,爐火熊熊,飯熟菜香。當然,如果在風箱開始工作的時候,其中恰恰躲藏着一隻老鼠,那它的“兩頭受氣”,便是在所難免的了;慘啊!

  以上三小段文字,倒是把風箱介紹的還算詳盡清楚,但這麼冗長,能作為詞條的釋文來用嗎?看來編寫詞典,真是不易,難怪操持此種事體的,皆為語言文字研究領域裡的頂級專家了。

  不說風箱的釋文了,咱們接着說風箱。

  生活在大約公元前571至471年間的老子(原名李耳,又稱老聃。古時“老”和“李”同音,“耳”和“聃”同義),是全世界公認的文化名人。在五千言的皇皇巨著《道德經》中,老子有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于中。”翻譯成現代漢語,這一席話的意思是:“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刍狗一樣一視同仁,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也是沒有仁愛的,也同樣像刍狗那樣對待百姓一視同仁,任憑人們自作自息。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所闡述的,是他的“無為而治”的一貫思想。其中的“橐籥”一詞,商務版《古代漢語詞典》解釋曰:“猶今之風箱。”這就告訴我們,風箱在中國的曆史,已經長達兩千多年了。據此稱中國的風箱是世界活塞式機械的鼻祖,怕是并不為過吧!

  不過,在我的記憶中,風箱卻與民族自豪感無關。兒時母親在竈頭炒菜,我坐在竈前拉風箱幫廚的場景,至今還曆曆在目。一晃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風箱已經從我們的生活中悄然隐退,但和母親一起在竈房忙活時心中洋溢的那種溫馨的親情,每每憶起,仍令我久久不能自已……

  附言:此文寫于2012年,八年過去,文中提到的小孫女,已經去日本讀書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