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弟三鞠躬,敬上尊師茶,師父誦讀師訓,送傳承工具。
2014年11月27日上午,老字号内聯升“千層底布鞋制作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何凱英的第二次收徒儀式舉行。兩位徒弟由此跟随師父,正式學習千層底手工布鞋制作技藝。其中年紀較小的徒弟徐文浩彼時28歲。
徐文浩給師父何凱英敬拜師茶
“我是内聯升千層底布鞋制作技藝區級代表性傳承人徐文浩,我的師父是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何凱英。”
師父何凱英
何凱英,完整、全面掌握内聯升千層底布鞋制作技藝。一針一線,皆有章法,複雜多變,爐火純青。他的制作工藝特點可以概括為“一高四多”:即:工藝要求高、制作工序多、納底花樣多、绱鞋的绱法多、品種樣式多。
徒弟徐文浩
徐文浩,生于北京,父母均是内聯升職工,自小在内聯升的廠裡長大,對布鞋有着天然的喜愛和興趣。可以說制鞋廠就是他的遊樂場,鞋底、鞋楦都是他童年最熟悉的玩具。
一切從零開始
“從小在廠裡長大,拜師學藝會更容易吧?”
“這個真不是。”
何師傅選徒弟的第一道關,就是坐。
“最初自己不動手,光看着師父做,就得坐好久。”入行的基本功是坐馬紮,做鞋的人有句行話:馬紮一坐三道彎,腿彎、腰彎、脖彎。徐文浩回憶起那段日子說道,當時也不适應,坐的時間稍長就很累,我就堅持保持定力逐漸适應。觀摩師父做活大概兩星期,初步了解制鞋流程後,才開始動手操作學習。
正式拜師前,徐文浩跟着何凱英約有三年時間,學畫腳樣、訂做鞋、練習基本功,每一雙鞋都當作工藝品看待。學徒要經過“三年零一節”(即三年零一個節氣)才能出師,沒有教案,沒有課本,師徒隻能循着“口傳心授”的教學模式,一點點磨合,一步步摸索,傳承近百道工序的手工制鞋技藝。
“我很幸運能被選上。現在國家重視老字号,行業發展有潛力,這是我想當徒弟的原因之一。”這是徐文浩在經曆過其它一些工作後深思熟慮下的決定,他無法放棄對制鞋的熱愛,最終回歸初心,加入内聯升。
雖然徒弟們拜師前已進内聯升工作過幾年,但師父要求,之後他們一切都得“從零開始”。從基本功到幫樣設計,再到制鞋工藝,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内聯升千層底布鞋制作技藝,一針一線必須嚴格遵守技術标準。“做雙鞋不難,做一雙好鞋就難了,懂得用巧勁,靜下心才能端這碗飯。”
穿針引線間,何凱英道出了學好這門手藝的要領,“就拿這最吃勁的工序‘納鞋底’來說,‘一’字底布鞋每平方寸不多不少正好81針,整雙鞋至少2100針。要學會、學精千層底布鞋的制作技藝都有一個過程,毅力、耐心和悟性缺一不可。”
“工必為之純,品必為之精,業必為之勤,行必為之恭,信必為之誠。此師訓,為曆代内聯升傳承技師行為準繩。”
徐文浩真正的拜師學藝生涯,便從師父宣讀完内聯升傳承百餘年的師訓、喝過拜師茶、送出給徒弟的鴨嘴鉗等四樣一套的手工制鞋工具後,正式拉開序幕。
一雙完整的布鞋,涉及工具達40種之多。做鞋如繪畫,講究手感,一口氣做完,才不會破壞鞋的整體性。
做雙鞋來 硌自己的腳
徐文浩想起剛學會訂制鞋時,師父鼓勵他為自己做一雙鞋。徐文浩欣喜地拼命往鞋底裡塞棉花,師父上前勸阻“棉花别放太多了”,徐文浩卻想:“棉花多才軟和,舒服,人得善待自己嘛!”師父也就不再多說。
鞋制成之後,徐文浩美滋滋地穿上出去溜達了一圈,回來立馬脫下了鞋向師父認錯。壓實了的棉花硬邦邦地頂着腳弓,走不了幾步就疼得不行。他不得已又把鞋拆了,把棉花掏出來……這時師父才來再次詳細講解其中的道理和技術要領,并對他說“不讓你小子吃虧,你印象不深!”
師父更傾向于在實際操作中教學。徐文浩回憶何凱英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做錯了,受累了,才會印象更加深刻”,至此方知師父的良苦用心。
“老實做人,踏實做事,可别好高骛遠了。”回憶完這件趣事徐文浩說道。
感動的三個“第一次”
徐文浩形容自己是個愛較勁、不服輸的人。記憶中初學時在“繃楦”這步上沒少下功夫,“剛開始總是看不好鞋的歪正,經過師父提點,不斷練習以及慢慢糾正,提高了技術,算是攻克了第一個難關。”
還記得當時做的第一雙鞋,因為初學時技術不熟練又着急,不小心錐子一下紮到手裡,還是師父幫忙上藥包紮,告訴他心态放平和,一步步慢慢來。
剛出師承接私人訂制第一單,徐文浩遇到了一個年邁的老太太。老人已八十多歲,但身體硬朗,自己穿針也不在話下。但苦于“落趾”,一直買不到合适的鞋,行動不便,平日裡都不願出門。這種情況下,訂制鞋就起了很大作用。“老太太穿上做好的鞋,在店裡轉了好幾圈,回來跟我說了好多句感謝。那是我第一次意識到,做鞋真的非常重要。”
回頭看向來時路
天賦型還是勤奮型?徐文浩顯然屬于後者。學徒時期,他會将一些技術要領、注意事項和心得體會,以及做鞋時遇到困難的解決辦法記錄下來,加深印象的同時,也方便查閱複習,直到現在這個習慣依舊保持着。
回想起學徒期結束考核時,自己做的一雙圓口布鞋。随着技術與眼光的提高現在再看,隻能說是一雙合格的布鞋,但并未達到精品水準。“我想通過經驗累積和深度學習,使自己的技術更加完善和提高。”
師父以前總說:“我有兩個夢想,第一是做品質最好的鞋,第二能把做鞋這個手藝傳下去。”這兩句話對徐文浩的影響很大,讓他明白自己所繼承的不單是一門技術,一門手藝,更是一種責任。
“非常感謝師父對我的教導和栽培。值此教師節,祝願師父身體健康,生活幸福!‘将做鞋這門手藝發揚光大、薪火相傳’的責任我會一肩扛起,徒弟定不會讓您失望!”這也許是教師節裡所有師父都想收到的禮物。
注:文中部分資料參考中工網、北京青年微信公衆号,部分圖片由内聯升提供,禁止商用,轉載請注明來源。
文字:象裡
編輯:知樂
中華節氣菜 | 白露潤清秋
一起來比照!木版年畫和浮世繪的異與同
年畫裡的“愛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