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預防校園欺淩指南
暑假臨近,為了防範學生欺淩事故的發生,讓學生把法制意識帶回家,有效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特向大家普及預防校園欺淩知識,以增強全體師生的法治觀念。
一、什麼是校園欺淩?
學生欺淩是指發生在校園(包括中小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内外、學生之間,一方(個體或群體)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個體或群體)身體傷害、财産損失或精神損害等的事件。
二、校園欺淩如何認定?
要嚴格區分學生欺淩與學生間的打鬧嬉戲。在認定學生欺淩時,應綜合考慮雙方以往的關系、日常表現、發生次數、特定情境、師生陳述等,一般應同時具備以下要素:
1、蓄意或惡意而為。從欺淩者主觀方面來看,一定是蓄意或惡意而為,希望通過欺淩他人獲得心理上的滿足。過失行為不構成欺淩。
2、角色固定。欺淩者與被欺淩者往往角色固定。欺淩者“稱王稱霸”,形成心理優勢。如果欺淩一方形成群體,其指揮人員、核心成員也往往固定。而從被欺淩者的角度來看,“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如果雙方時常互換角色,則可能屬于一般的打架鬥毆行為,不宜認定為欺淩。
3、一般反複出現。欺淩者對特定被欺淩者的欺負行為,一般在一定時期内反複出現。
4、勢力不均。欺淩者與被欺淩者往往具有某種勢力上的不均衡性,例如性别、體力、身體障礙或智力障礙、家庭背景、社會關系等方面的差異。被欺淩者基于勢力上的不對稱,或多次或長期遭受欺淩,從而形成精神壓制,無力抵禦欺淩。
5、無理尋釁。欺淩者欺負被欺淩者通常并無正當理由,僅僅因為讨厭他、看不慣他等不合理的理由,或者因交往時産生的一般糾紛而故意小題大做、借題發揮,而對他人進行傷害。
6、産生損害後果。欺淩行為一般導緻或造成被欺淩者身體傷害、财産損失或精神損害等不良後果。

三、面對欺淩,作為學生應當如何防護?
(一)必須立即告訴家長或老師。原因在于:第一,一味忍讓,欺淩者可能會變本加厲;第二,家長或老師能夠有效處理這類問題;第三,如果不舉報,欺淩者會繼續欺淩自己或别人,盡早告訴老師或家長對于他人也是保護;第四,如果一味縱容欺淩者,他們以後可能會做出更壞的事情,從而走向違法犯罪的深淵,因此,報告老師或家長也是對欺淩者的保護;第五,報告老師或家長并不是“打小報告”,而是對自己、對他人、對欺淩者都負責任的一種正義行為。
(二)一定要知道過錯在于欺淩者。所有人不分種族、信仰、性别、特長、外貌、運動能力、學習成績等,都一律平等,任何人以上述理由對你進行取笑或欺侮,都是錯誤的,必須告訴家長或老師來糾正他。
(三)對待肢體欺淩,不能簡單地“以暴制暴”。遇到肢體欺淩,必須首先告訴家長或者老師進行處理。如果自己使用暴力還擊或者找朋友等人來“報仇”,最終的結果往往形成互毆,如果發生傷亡事件,還要承擔法律責任。因此,遭受肢體欺淩時,要勇敢冷靜面對,盡快脫離危險環境,避免即時傷害,必要時可進行正當防衛。
(四)對待語言欺淩,一定要巧妙應對。語言欺淩實施者,目的是通過語言傷害,引起被欺淩者的氣憤、苦悶、哭鬧甚至逃避上學。我們要巧妙應對,不讓欺淩者得逞。
第一,忽視對方。完全不予理睬,把對方說的話當成空氣。
第二,平靜以對。當對方在嘲諷自己時候,可以回答“謝謝誇獎”,即使你内心生氣也不要表現出來。這樣的話,對方不知道你的真實想法,也就不願意自讨沒趣了。
第三,幽默回應。比如對方嘲笑你是“小胖墩”,可以回應說“每個胖子都是潛力股!”或者說“胖并不是缺點呀!”
第四,嚴厲反駁。如果對方嘲笑你長得矮,可以嚴厲回複“人重要的是内涵,而不是外表。拿破侖、孫中山個子都不高,但都是偉人。有一些人個子雖然高,但是肚子裡都是草,又有什麼用呢?”語言欺淩者往往是希望在語言上占上風,“過過嘴瘾”,如果你能巧妙回擊,欺淩者一般就會收手。如果欺淩者繼續糾纏,要及時向家長和老師尋求支援。
四、面對學生欺淩,作為家長如何指導學生防治欺淩?
孩子受到欺淩,家長是最容易發現的主體。一旦發現孩子有下列情況之一,家長應該及時詢問孩子,與學校進行溝通了解。
1、情緒低落。孩子看起來有心事、不高興、神情慌張、魂不守舍,但是不管如何盤問,也不肯說出緣由。
2、可疑傷痕。孩子在運動和遊戲中受皮外傷是比較常見的,但是如果在某些不容易受傷的位置(如大腿内側、手臂内側、脖子周圍、耳後等處)産生傷口或者是挫傷痕迹,家長則應仔細追問。
3、物品失損。如果新買的書包、衣服、書本、文具突然丢失,或者遭人為破壞,家長也應該進行仔細詢問。
4、情緒反常。如果平時開朗、活潑、喜歡說話的孩子,突然變得少言寡語、對學習和生活失去興趣等。再如性情溫順的孩子,突然對家人無故發怒、莫名抱怨等。
5、不明病症。孩子一反常态,連續幾天說自己身體哪裡不舒服,并拒絕就醫,或者雖然就醫但并無明顯效果,醫生檢查也沒有發現明顯病因。這可能是由于受到驚吓,精神緊張引起的。
6、害怕學習。孩子出現學習退步、厭學,甚至不願意去上學等情形。特别是本來喜歡學習、學業成績較好的同學出現此類現象,要引起注意。
7、突然失眠、驚醒。由于人受到欺淩後,會因精神緊張、莫名恐懼等原因,産生失眠或者半夜驚醒的情況。還有的孩子,在早晨大人推門進入房間時候,突然被驚醒坐起來也屬于此類情況。
8、零用錢增加。孩子突然跟家長多要零用錢或者是其他财物,有可能是由于學校有人對其進行勒索。
9、明顯喪失了自信心和自尊心。如果孩子本來是一個健康活潑、積極向上的孩子,但是突然變得害怕嘗試、消極應對新事物等情形,家長要注意觀察。

五、面對校園欺淩,作為老師如何防止學生欺淩?
(一)教師如何有針對性地應對典型性學生欺淩?
在學生欺淩中,較常見的欺淩是肢體欺淩、語言欺淩、關系欺淩、财物欺淩。
1、防止肢體欺淩的策略。教育學生正确認識暴力的危害和應對的策略,提高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應避免讓特定學生反複處于受支配地位。
2、防止關系欺淩的策略。
(1)要了解班級上同學交往關系,特别要關注遊離在班集體外的同學,對于這些同學可能存在或者出現的“同伴排擠、孤立”等行為早發現、早預防。
(2)教育學生尊重他人、團結友愛、正确交往,用典型案例讓同學們體會到受排擠的危害。
3、防止語言欺淩的策略。教育學生不得謾罵、嘲笑、恐吓、威脅其他同學,或給其他同學取侮辱性綽号。
4、防止财物欺淩的策略。
(1)教育學生不得偷拿、損害他人财物,否則本人及父母将承擔法律責任。
(2)教育學生妥善保管自己的财物,對低齡學生可建議在自己的物品上進行标記。
(二)如何通過構建班級文化預防學生欺淩?
1、積極創建反欺淩班級文化。營造多元、包容的班級文化,教育孩子尊重和關愛每一個人。每個學期至少有一次班會,來讨論欺淩、人際關系排擠的問題及其危害,并且号召大家監督、舉報此類行為。主要内容包括:
(1)列舉學生欺淩的類型,讓學生知道何為欺淩。
(2)明确告訴學生,欺淩者将承擔學校的有關懲罰,危害嚴重的,本人和家長要承擔法律責任。
(3)鼓勵大家拒絕欺淩行為,一旦發生欺淩行為,在校内的,應立即報告老師;在校外的,可設法報告老師、家長,如有傷害,應立即報警;如有可能,應設法勸阻或制止。
(4)告知學生欺淩将會産生何種責任和後果。
(5)教育學生面對欺淩危險,應沉着冷靜面對,首先保護自己人身安全,并及時告知老師和家長。
2、關注特定群體。對于班上身高、體重、五官等身體條件特殊的同學,老師要留意觀察同學們有沒有起侮辱性綽号、孤立等行為。要在班會上提醒全班同學,與同學友好相處。
3、注意誇贊的平衡性。不能對學習好的、有特長的同學進行過分誇贊,對于學習落後的同學也要找到其優點給予适度誇贊,增加其自信心。
4、鼓勵學生學會換位思考。
(1)如果教師發現有學生喜歡戲弄他人、孤立他人,老師可以用做遊戲的方式,讓該學生處于“被戲弄、被孤立”的角色,讓他切身感受到這種痛苦,從而不再做出此種行為。
(2)對于學生幹部、課代表、值日組長、小隊長等進行适時調整,對于學習小組、值日小組人員組成進行合理調整,這有助于改善學生之間的關系。
5、“優勢互補法”。
(1)可以将學生分成學習互助小組,促進他們之間的互助與聯系。
(2)防止出現學習上或其他方面的不良競争行為。
(3)在班會上,可以組織專題活動,請同學們互相把對方的優點講出來。

教育無小事。讓孩子成長在一個沒有任何歧視的、健康的、和諧的教育環境中,這是教育者的責任。杜絕“校園欺淩”,向“校園欺淩”說“不”!讓我們的校園成為孩子們成長的樂園!
來源:連江縣丹陽中心小學
0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