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戰争:戰錘》本身的推薦配置并不苛刻,支持的畫面特效也絲毫沒有豪華的感覺,但是如果全部打開特效的話,在1920*1200分辨率下需要R9 390以上的顯卡,而在2560*1600分辨率下連GTX 980Ti都無法保持在60幀。
如果隻從遊戲規模上講,戰略遊戲可以分為兩種:一類是《全面戰争》系列,一類就是其他戰略遊戲了。一說到《Total War》這個名稱,規模龐大到恐怖的陣營單位絕對是一個系列的一個名片,相比傳統的RTS遊戲數百個可控目标,《全面戰争》可以很輕易的達到萬人同屏,在去年的《全面戰争:阿提拉》,甚至提供了60GB的Mod工具支持。
和《帝國時代》和《文明》相似的是,《全面戰争》也以人類各個地域、各個時代的文明為主要舞台,從中世紀的蒙古騎兵、到亞洲的幕府戰争、東西羅馬之戰等等,足迹也幾乎遍布了人類的各處戰火。
讓人欣喜的是,相比簡直妖孽的戰鬥規模,《全面戰争:戰錘》的硬件要求其實并不嚴苛,甚至顯得親民異常。處理器上,雖然推薦的i5-4570可能比較高端,但是基礎配置的Core 2 Duo應該對于玩家的電腦是毫無威脅的。8GB的内存相比就更不是問題了,畢竟現在DDR4内存已經白菜價了,而基礎配置的3GB内存則可能比你的手機還要小了。最關鍵的顯卡上,雖然官方限制了DX11,說明Windows XP徹底無緣,但是實際硬件要求并不高,1080P分辨率下推薦的R9 270X和GTX 760并不算多麼高端的顯卡,至于基本的HD 5770和GTS 450,甚至是Intel HD4000核芯顯卡就更是毫無壓力了。
和之前我們測試的《殺手》一樣,《全面戰争:戰錘》這一次也加入了AMD的“遊戲進階”計劃,是一部很明顯的紅色優化的遊戲,那麼DX12的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閃光點。事實上之前AMD就開始了對于本作的宣傳,隻要購買了R9 390系列顯卡或是FX系列8核顯卡就可以免費獲得本遊戲的Key,所以這一次,我們還是十分期待《全面戰争:戰錘》在AMD顯卡下的表現。
關注超能網微信公衆号exp2006,原創科技資訊精彩不斷。
測試平台&方法一覽:
先說說測試平台和測試方法的情況,首先是顯卡測試環節。為了消除CPU上的瓶頸,這次我們選用了8核心16線程的i7-5960X,内存上使用了4*4GB的DDR4四通道,并且在顯卡上覆蓋了GTX 980Ti到GTX 960,R9 Fury到R9 380一共9款顯卡,基本上将NVIDIA和AMD兩家的中高端産品全部包含其中。軟件情況,我們運行的平台是Windows 10TH2分支累計更新10586.318(ver 1511),并且工作在NVIDIA和AMD各自的最新驅動下。
再來看看CPU測試環節,我們首先選用了AMD的R9 Fury顯卡作為消除瓶頸的定量,不僅因為AMD的顯卡對于本作的DX12表現有着更好的支持,高帶寬顯存(High Brandwidth Memory)也在高分辨率壓力下有更好的表現。通過主闆BIOS的鎖定核心和主頻的功能,我們分别模拟了4核心8線程的4.2GHz、4核心4線程的3.6GHz以及2核心4線程的3.7GHz三種情況,以參考i7-6770K、i5-6500、i3-6100三種處理器的性能。
2C4T
4C8T
遊戲測試根據内建DX12 Benchmark幀數衡量遊戲性能,我們分别測試了1920*1200和2560*1600兩種分辨率下的幀數,并将所有特效調至最高。從截圖可以看到,遊戲中支持的特效并不豐富,首先抗鋸齒隻有MLAA這種并不主流的一種選擇而已,選項也主要包括材質異向過濾、水體細節、植被細節、建築細節、單位規模、材質質量、陰影質量等等,并沒有什麼特别的效果,遊戲中隻有屏幕空間反射、屏幕空間環境光遮蔽等特效。
畫面設置一覽(點擊放大)
Benchmark場景
顯卡性能測試成績:390X以上才足夠流暢
首先來看看1920*1200分辨率下表現,雖然畫質選項裡看上去并沒有什麼複雜的特效,官方推薦的配置也并不高,但是我們看到自R9 390之下的顯卡都沒能超過60幀。
進一步分析來看,遊戲對于AMD顯卡的優化還是很明顯的,原本定位并不完全切合的R9 390已經超越了GTX980的成績,雖然幅度并不大,但是A卡整體的優勢已經十分明顯,不僅可以穩住自身原本的定位,甚至可以越級和定位更高的N卡做一番比較。次旗艦的R9 Fury和作為頂級非公版的索泰GTX 980Ti至尊相比也近在咫尺,僅0.5幀的差距。不過R9 390和R9 390X的差距十分小,竟然還不到兩幀,R9 380和R9 380X之間的差距也不到3幀。
再來看看更高分辨率下的2560*1600下的表現:
排名上并沒有改變,但是所有的顯卡都失守60幀大關。具體有幾處值得注意的地方:首先R9 Fury和GTX 980Ti的差距被拉大了,這一點其實無可厚非,次旗艦Fury本來對手就不應該是旗艦GTX 980Ti,何況對方是頂級非公,而A卡在頻率上往往步伐比較保守,因此規格上的差距被無情的拉開了。同樣,R9 390原本對于GTX 980有着輕微的領先優勢,雖然這原本就是越級抗衡,但是在2K分辨率下,整體表現還是更接近于自身原本的定位和規格,隻能說優化的權重變得更小,産品本身的性能更加清晰。
CPU成績測試:i5最合适,i3負擔最重
記得在小編讀大學的時候,網上關于CPU測試最容易引起吐沫滿天飛的一個話題就是超線程技術對于遊戲來說到底積極意義?換句話說更多的線程真的可以幫助我們獲得更高的幀數嗎?要知道除了稍高的主頻之外,更多的線程是規格上i5和i7最明顯的區别,如果用戶對于視頻處理等高負荷工作沒有需求、僅僅對于遊戲青睐的話,該選擇i5還是i7呢?
首先從宏觀來看,規格較為抱歉的i3在幀數上同i5和i7有着較大的差距,不僅對于分辨率的變化幾乎毫無彈性,僅僅看數字本身也有很明顯的差距。首先,i7-6770K、i5-6500的成績和i7-5960X十分接近,幾乎是同一水平的表現,兩種分辨率下的幀數都很正常,但是i3-6100就不一樣了,兩種壓力完全不同的分辨率下幀數浮動僅有2幀,而且無論哪一種距離前兩者都有較大差距,我們認為2核心4線程的i3-6100在這種情況下已經觸到了瓶頸。
總結:可能是配置要求最高的戰略遊戲,DX12下AMD真的更受青睐?
一塊R9 390的顯卡,一塊i5-6500級别的CPU,兩者的價格相加以及接近4000元,如此一套配置雖然能夠在1080p下放肆的奔跑,但是成本似乎太高了些,畢竟RTS遊戲相比FPS、TPS、ACT遊戲來說曝光度并不是那麼多,吸引消費的能力也并不強大。小編估計玩家可能最後會對硬件要求感到驚訝吧。
再說回硬件上,讀者最後應該也發現了,除了配置上的苛刻之外,AMD似乎經常在DX12遊戲上都能嘗到一些甜頭,之前的《殺手》也是如此。大家不要輕易的認為出現了Gaming Evoled的Logo就覺得是簡單的塞錢那麼簡單,一款遊戲的開發需要考慮的要素是我們很難直接想象的,之前Beta測試的《鏡之邊緣:催化劑》的性能表現中,AMD的顯卡相比定位近似的NVIDIA顯卡也有不錯的表現,但那個就是不是Gaming Evloed哦,總得來說,AMD在Mantle API和異構計算下的賭注有了收益(順帶一提NVIDIA的GTX 1080也開始支持異構計算了),除了支持Gameworks的《古墓麗影:崛起》之外,同等級下的AMD顯卡其實并不弱勢,尤其是HD 7970、R9 280X等曆史較老的顯卡,他們面對昔日的GTX680、GTX 770已經有了不小的優勢,當然,與其說莫須有的“負優化”,不如說AMD更通用的架構在紅利面前一榮俱榮的特性,也是這個原因讓紅色顯卡在DX12遊戲中的表現容光煥發。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