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戟天Bā Jǐ Tiān
來源産地《中藥大辭典》
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的根。冬、春季采挖,洗淨泥土,除去須根,曬至6~7成幹,用木糙輕輕捶扁,曬幹;或先蒸過,曬至半幹後,捶扁,曬幹。
野生于山谷、溪邊或山林下,亦有栽培。分布廣東、廣西、福建等地。
性味功效
《神農本草經》
味辛,微溫。主大風邪氣,陰痿不起,強筋骨,安五髒,補中,增志,益氣。
《本草經集注》陶弘景
味辛、甘,微溫,無毒。主治大風邪氣,陰痿不起,強筋骨,安五髒,補中,增志,益氣。治頭面遊風,小腹及陰中相引痛,下氣,補五勞,益精,利男子。
《雷公炮制藥性解》李中梓
味辛甘,性微溫無毒,入脾、腎二經。主助腎添精,除一切風及邪氣。酒浸用。
巴戟之溫,本專補腎,而肺乃腎之母也,且其味辛,故兼入之以療風。
《玉楸藥解》黃元禦
味辛、甘,微溫,入足少陰腎、足厥陰肝經。強筋健骨,秘精壯陽。
巴戟天溫補精血,滋益宗筋,治陽痿精滑,鬼交夢遺。驅逐脈風,消除痂癞。
用法用量10-15g煎服,氣微味甘而微澀。鹽水炙用多補腎,生用祛風濕。
何首烏的藤莖,安神催眠;何首烏的塊根,烏須發、美容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