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的話講完了,接下來就是: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什麼意思呢?我們先來看看翻譯以及引申——
成語:巧言令色 (出自《學而》)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翻譯:孔子說:花言巧語,面容和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成語義:原指鋪張修飾沒有實際内容的語言或文章,後多指虛假而動聽的話。
然後,我們再來看看,其他的一些解釋——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的兩種斷句:
對于『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的斷句,筆者見過兩種,一種是主流的斷句: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另一種是: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而提出這另一種斷句方法的作者,是如此解釋該斷句方法下的章句的:
『巧言令色鮮矣,仁』——『鮮』就是『少』,就是『不要』的意思。就是『鮮為人知、屢見不鮮』等等當中的那個『鮮』的意思。
于是重讀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的另一種斷句——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那麼,便可以解釋為:鮮,乏也少也。正确理解應該是:孔夫子說,巧言令色,少了(潛台詞是要多些『敏於行』),就可以仁了。
以上均為拓展,接下來,我們進入主流正題——
什麼是“巧言”?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會吹、會蓋。孔子說有些人很會蓋,講仁講義比任何人講得頭頭是道,但是卻不腳踏實地。
“令色”是态度上好像很仁義,但是假的,這些與學問都不相幹。
“鮮矣仁”——很少真能做到“仁”這個學問的境界,因為那是假的。
我們從電視中就看得到,那個小醜表演的角色,動作一出來,就表示“巧言令色”。
南懷瑾先生說:我經常也跟同學們講,作領導人第一個修養是容忍。有的人不一定像小醜那樣的“巧言令色”,但每個人都喜歡戴高帽子,人若能真正修養到戴高帽子感覺不舒服,而人家罵我,也和平常一樣,這太不容易。所以知道了自己的缺點和大家的缺點,待人的時候,不一定看到表面化的“巧言令色”。
大家經驗中體會到,當你在上面指揮時,覺得那種味道很好;但是這中間很陷人、很迷人,那就要警惕自己。你說素來不要名、不要錢,隻講學問,就有人來跟你談學問。要注意,“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他那個學問是拿來作工具的,所以除了要懂“巧言令色鮮矣仁”這個道理以外,相反的,我們作學問要踏實,不能“巧言令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