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武漢中華奇石館迎來10個小學生親子家庭學習科學知識。 記者許魏巍 攝
長江日報3日20日訊恐龍是如何進化為鳥的呢?20日恰逢春分,陽光明媚、鳥啼婉轉,10個小學生親子家庭走進武漢中華奇石館,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學院“地學之光”科普講解隊的曾祥斌和陳緻遠的帶領下,探秘恐龍是如何進化為鳥類的,并修複和鳥類化石同一時期的狼鳍魚化石。
曾祥斌講授鳥類進化的秘密。 記者許魏巍 攝
“鳥類到底是由什麼進化而來的?”曾祥斌解釋,一開始中生代晚期的地球遭遇天外行星或者持續的火山爆發,那時候的海陸空三界的霸主都滅絕了,而由此騰出來的生存空間剛好被躲過這場浩劫的鳥類所占據,并迅速填充了空白生态位。“在這2000萬年的風口期,它們迅速演化并改變自身形态,最終形成了十分繁華的鳥類生存景象。這就是鳥類持續演化的過程。”
曾祥斌介紹進化中的冷知識。 記者許魏巍 攝
“鳥類長出羽毛是為了什麼?”來自五豐小學一年級(1)班的苑義琳想了解,最早的鳥類長出羽毛的功能到底是什麼?“鳥的祖先在爪子上都會長羽毛,一是為了滑行方便,就像滑翔機;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求偶。”曾祥斌十分認可她能主動提出問題。
始祖鳥是鳥類的祖先嗎?“雖然名字是始祖,但是之後出土的中華龍鳥和遼甯鳥,都比它早。”曾祥斌告訴小朋友,當時已經給它命名了,所以就不再改變。
曾祥斌說,一般鳥類化石隻要被挖出來就會拿去做科學研究,所以産量稀少,無法用來做學習使用,“今天給大家體驗修複和鳥類同一時期的熱河生物群古生物化石——狼鳍魚化石。”
老師教學生修複化石。 記者許魏巍 攝
“這塊狼鳍魚上有些什麼結構啊?”來自華農附小的郭錦宸問,“從這個與魚頭來整體看,這裡是尾鳍,作用是調整左右行駛方向;往上是腹鳍和背鳍,在肚子上,保持平衡;另外還有個胸鳍,起到遊泳中劃水的作用。” 曾祥斌表示,修複化石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引導孩子去仔細觀察古生物的生态結構。
小朋友體驗化石修複的過程。 記者許魏巍 攝
據了解,“我在奇石館修化石”活動将繼續不定期舉行,圍繞恐龍的進化展開主題演講,修複化石的形式也将多種多樣,感興趣的市民可關注微信公衆号“武漢中華奇石館”。
(長江日報記者郭可滢)
【編輯:丁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