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語文湖心亭看雪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語文湖心亭看雪

知識 更新时间:2024-07-19 00:18:02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語文湖心亭看雪?湖心亭看雪明代:張岱,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人教版九年級上冊語文湖心亭看雪?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語文湖心亭看雪(部編版九年級上冊語文湖心亭看雪背景)1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語文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明代:張岱

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砀,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餘拏 一作:餘挐)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别。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文言現象

詞類活用

1.大雪三日 大雪:名詞活用作動詞,下大雪。

2.是金陵人,客此。 客:名詞活用作動詞,客居。

3.擁毳衣爐火 爐火:名詞活用作動詞,帶着爐火。

4.與餘舟一芥 芥:小草,這裡名詞活用作狀語,像小草一樣的微小。

古今異義

1. 餘住西湖 餘:古義:我。(例:餘住西湖)今義:剩下。

2. 餘強飲三大白而别 白:古義:名詞,古代罰酒用的酒杯。(例如:餘強飲三大白而别)今義:白色。

3.是日更定矣。 是:古義:這。今義:判斷詞(與“非”相對)

一詞多義

是:1.是日更定:這

2.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斷動詞,是

更:1.是日更定:古代夜間的計時單位,音gēng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還,音gèng

白:1.上下一白:白色

2.餘強飲三大白而别:古時罰酒用的,泛指酒杯。

大:1.見餘大喜:非常

2.餘強飲三大白而别:大

餘:1.餘住西湖:我,指作者

2.江幹上下十餘裡間:多

通假字

挐:通“桡”,撐(船)、劃

相關習題

1.“獨往湖心亭看雪”中 “獨”字如何理解?

答:“獨”字充分體現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表現他孤高自賞、自命清高、潔身自好,不與俗人為伍的孤獨。在他眼裡,舟子等人不是他的知音,不會理解他來湖心亭的心情。

2.作者寫及此文時,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崇祯的年号,有何意義?

答:含蓄地表達了作者的故國之思。

3.“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一句寫出了什麼意境?此句在全文結構上有何作用?

答:路無行人,天無飛鳥,天寒地凍。萬籁俱寂的意境。為下文“獨往湖心亭看雪”作鋪墊。

4.結尾用舟子的話收束全文,有何用意?

答:舟子說作者“癡”,體現了俗人之見,他癡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癡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緻。

譯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邊。大雪接連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飛鳥的聲音都消失了。這一天晚上八點左右,我撐着一葉小舟,穿着毛皮衣,帶着火爐,獨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彌漫,天和雲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皚皚的。湖上的影子,隻有一道長堤的痕迹,一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舟中的兩三粒人影罷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見有兩個人鋪好氈子,相對而坐,一個小孩正把酒爐(裡的酒)燒得滾沸。(他們)看見我,非常高興地說:“想不到在湖中還會有您這樣的人!”(他們)拉着我一同飲酒。我盡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後和他們道别。(我)問他們的姓氏,(得知他們)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時候,船夫喃喃地說:“不要說相公您癡,還有像相公您一樣癡的人啊!”

注釋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檢的年号(1628-1644)。

俱:都。

絕:消失。

是日更(gēng)定:是,代詞,這。更定:指初更以後。晚上八點左右。定:停止,結束。

餘:第一人稱代詞,我 。

拏:通“桡”,撐(船)。

擁毳(cuì)衣爐火:穿着細毛皮衣,帶着火爐。毳衣:細毛皮衣。毳:鳥獸的細毛。

霧凇沆砀:冰花一片彌漫。霧,從天上下罩湖面的雲氣。凇,從湖面蒸發的水汽。沆砀,白氣彌漫的樣子。曾鞏《冬夜即事詩》自注:“齊寒甚,夜氣如霧,凝于水上,旦視如雪,日出飄滿階庭,齊人謂之霧凇。

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

惟:隻有。

長堤一痕:形容西湖長堤在雪中隻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築物。這裡指蘇堤。一,數詞。痕,痕迹。

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輕微纖細的事物;(像小草一樣微小)。

而已:罷了。

氈:毛毯。

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還會有這樣的人。焉得,哪能。更,還。

拉:邀請。

強(qiǎng)飲:盡情喝。強,盡力,勉力,竭力。一說,高興地,興奮地。

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罰酒時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這裡的意思是三杯酒。

客此:客,做客,名詞作動詞。在此地客居。

及:等到。

舟子:船夫。

喃喃:低聲嘟哝。

莫:不要。

相公:原意是對宰相的尊稱,後轉為對年輕人的敬稱及對士人的尊稱。

更:還。

癡似:癡于,癡過。癡,特有的感受,來展示他鐘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獨特個性,本文為癡迷的意思。

主題

通過寫湖心亭賞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現了作者孤獨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緒。突出了作者遺世獨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達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悅與分别時的惋惜,體現出作者的故國之思,同時也反映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質以及遠離世俗,孤芳自賞的情懷,同時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歎。

賞析

開頭二句點明時間、地點。張岱文集中凡紀昔年遊蹤之作,大多标明朝紀年,以示不忘故國。這裡标“祟偵五年”,也是如此。“十二月”,正當隆冬多雪之時;“餘住西湖”,則點明所居鄰西湖。這開頭的閑閑二句,卻從時、地兩個方面不着痕迹地引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下文“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緊承開頭。隻此二句,大雪封湖之狀就令人可想,讀來如覺寒氣逼人。作者妙在不從視覺寫大雪,而通過聽覺來寫。“湖中人鳥聲俱絕”,寫出大雪後湖山封凍,人、鳥都瑟縮着不敢外出,寒嗦得不敢作聲,連空氣也仿佛凍結了。一個“絕”字,傳出冰天雪地、萬籁無聲的森然寒意。這是高度的寫意手法,巧妙地從人的聽覺和心理感受上寫出了大雪的威嚴。它使我們聯想起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這幅江天大雪圖是從視覺着眼的,江天茫茫,人鳥無蹤,江雪中獨有一位垂釣的漁翁。而張岱筆下則是“人鳥無聲”,但這無聲卻正是人的聽覺感受,因而無聲中仍有人在。如果說,《江雪》中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是為了渲染和襯托寒江獨釣的漁翁,那麼這裡“湖中人鳥聲俱絕”,則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是日,更定矣,餘摯一小舟,擁龔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是日”者,“大雪三日”後,嚴寒之日也;“更定”者,夜深人靜,寒氣倍增之時也。“擁磊衣爐火”一句,則以禦寒之物反襯寒氣貶骨。在“人鳥聲俱絕”的冰天雪地裡,竟有人夜深出門,“獨往湖心亭看雪”,表現出作者迥絕流俗的孤懷雅興。“獨往湖心亭看雪”的“獨”字,正不妨與“獨釣寒江雪”的“獨”字互參。作者那種獨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賞的情調,已經溢于言外了。其所以要夜深獨往,大約是既不欲人見,也不欲見人;那麼,這種孤寂的情懷中,正蘊含着避世的幽憤。

請看作者以的空靈之筆來寫描繪湖中雪景:“霧淞沉場,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這真是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圖。“霧淞坑場”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氣,混檬不分。“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疊用三個“與少’字,似覺天、雲、山、水一齊活動起來,較之單純寫“天、雲、山、水,上下一白”,多了一點意趣。天、雲,上也;山、水,下也。這兩句生動地寫出天空、雲層、群山、湖水之間白茫茫渾然難辨的景象。作者先總寫一句,猶如攝取了一個“上下皆白”的全景,從看雪來說,很符合第一眼的總感覺、總印象。接着變換視角,化為一個個詩意盎然的特寫鏡頭:“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等等,這是朦胧的畫,夢幻般的詩,給人一種似有若無、依稀恍惚之感。作者對數量詞的錘煉功夫,不得不使我們驚歎。你看,“上下一白”之“一”字,是形容混茫難辨,使人唯覺其大;而“一痕”、“一點”、“一芥”之“一”字,則是狀其依稀可辨,使人唯覺其小。此真可謂着一“一”字而境界全出矣。同時,由“長堤一痕”到“湖心亭一點”,到“餘舟一芥”,到“舟中人兩三粒”,其鏡頭則是從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這“痕”、“點”、“芥”、“粒”等量詞,一個小似一個,寫出視線的移動,小船的蕩漾,景物的變化,着筆空靈,使人渾然不覺。這一段是寫景,卻又不止于寫景;我們從這個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難感受到作者那種人生天地間茫茫如“太倉梯米”的深沉感慨。

下面移步換形,又開出一個境界。“獨往湖心亭看雪”,卻不意亭上已有人先我而至;這意外之筆,寫忠了作者意外的驚喜産也引起讀者意外的驚異。但作者并不說自己驚喜,反寫二客“見餘大喜”,背面敷粉,反客為主,足見其用筆之夭矯善變。“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這一驚歎雖發之于二客,實為作者心聲,作者妙在不發一語,而“盡得風流”。二客“拉餘同飲”,鼎足而三,頗有幸逢知己之樂。這似乎給冷寂的湖山增添了一分暖色,然而骨子裡依然不改其凄清的基調。這有如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不過是一種虛幻的慰藉罷了。“焉得更有”者,正言其人之不可多得。“強飲三大白”,是為了酬謝知己,也為了不負此湖山勝景。“強飲”者,本不能飲,但對此景,當此時,逢此人夕卻不可不飲。飲罷相别,始“問其姓氏”,卻又妙在語焉不詳,隻說:“是金陵人,客此。”可見這二位湖上知己,原是他鄉遊子,萍水相逢,後約難期。這一補叙之筆,透露出作者的無限怅惘:茫茫六合,知己難逢,人生如雪泥鴻爪,轉眼各複西東。言念及此,豈不滄神。

文章做到這裡,也算得神完意足、毫發無憾了。但作者意猶未盡:“及下,舟子喃喃日:‘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前人論詞,有點、染之說。這個尾聲,可謂融點、染于一體。借舟子之口,點出一個“癡”字;又以相公之“癡”與“癡似相公者”相比較、相浸染,把一個“癡”字寫透。所謂“癡似相公”,并非減損相公之“癡”,而是以同調來映襯相公之“癡”。“喃喃”二字,形容舟子自言自語、大惑不解之狀,如聞其聲,如見其人。這種地方,也正是作者的得意處和感慨處。文情蕩漾,餘味無窮。

創作背景

《湖心亭看雪》是張岱收錄在回憶錄《陶庵夢憶》中的一篇叙事小品,寫于明王朝滅亡以後,是作者把自己對故國往事的懷念都以淺淡的筆觸融入山水之中而創作的小品文。

作者

張岱(1597年~1679年)又名維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孫,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漢族,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精于茶藝鑒賞,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戲曲,明亡後不仕,入山著書以終。張岱為明末清初文學家、史學家,其最擅長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三不朽圖贊》《夜航船》等絕代文學名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