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詩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可以理解為嘩衆取寵嗎?
先表明态度,這句話是可以理解為“嘩衆取寵”的。
但是為何曆來大都認為是表現杜甫作為詩人對字句精工的追求呢?
想當然爾。
杜甫作為格律詩真正的大拿,對格律詩的把握已經是行雲流水,特别是到了中後期的作品,格律精熟,用字絕妙,謀篇布局,合轍深遠。而“嘩衆取寵”絕非杜甫的文風特色,畢竟抑郁沉雄才是更好體現詩聖憂國憂民之心的表達方式。
那為何杜甫又有這樣的句子呢?
這句詩出自他的《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老去詩篇渾漫興,春來花鳥莫深愁。
新添水檻供垂釣,故着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謝手,令渠述作與同遊。
杜甫老年居成都草堂時期,是他一生中最為安穩惬意的時間段。這個時期他寫出了《戲為六絕句》,對初唐盛唐詩歌走向做出了一錘定音的總結,同時也寫出了“黃四娘家花滿蹊”這樣開心愉悅的句子。但是“文章憎命達”,杜甫的真正創作高峰是他離開成都、流浪夔州之後。在草堂時,杜甫做得更多的是對詩歌文學的理論總結。
這首詩其實也是講創作道理的。
某天,錦江水勢洶湧,杜甫看得心潮澎湃,意欲為詩,卻忽然發現寫不出什麼東西來了,或者說無法超越前人或者自己以前的作品。他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标題是寫江上水如海勢,内容卻是文學評論。
這是一首平起不入韻,押平水韻“十一尤”部的七律,颔聯、頸聯對仗。格律對詩聖來說,是駕輕就熟的。我們主要來看詩的内容。
首聯“起”,“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這就是萬世佳句所在了。我這個人啊,性格怪癖,總喜歡追求好句子,不寫出驚人的感覺,就算死了也不甘心。這句詩字面理解确實就是今天我們宣傳對文字精密追求的意思,但是杜甫到底是怎麼樣一個态度呢?雖然這是他的性格,可他并不認為這樣很好,這是因為自己年輕加上天性使然,随着年齡的增長,文學功力的增長他的态度發生了改變。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看颔聯的“承”。
“老去詩篇渾漫興,春來花鳥莫深愁。”這裡用了個“老去”,點明自己現在的狀态,說明首聯的那種心情是在年輕的時候才有的。而現在呢?人老了,寫詩也就純粹是意興所緻,就算看到春花鳥鳴,也不再像以前那樣容易感傷了。
也就是說,不再“為賦新詞強說愁”了。
這從文學水平來看,實則是人生經曆賦予一個作者的最大進步。并非有些人理解的人老詞窮,而是随着年齡的增長,世界觀和價值觀都發生了變化,以前那些雞毛蒜皮、要死要活的事情如今都可以波瀾不驚。人沉澱下來了,詩就高遠起來了。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杜甫對他自己本性裡帶來的,因為年輕而堅持的“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态度,已經認識到并非文藝創作的最佳狀态。
換句話說,就是“嘩衆取寵”要不得。
再繼續看頸聯的“轉”,“新添水檻供垂釣,故着浮槎替入舟。”這裡好像終于開始切題,轉到江上風景的描寫。标題用了“江上水如海勢”,波濤洶湧,大有可觀,但是杜甫在詩裡面卻隻是寫了兩處小景,輕輕帶過。我新裝了個欄杆方便垂釣,又添置了個木筏,作為出入江湖的小舟。
這裡對江水沒有正面描寫,避免了與詩題的重複,也為進一步闡述自己的詩歌理想做好鋪墊。
結局“合”,“焉得思如陶謝手,令渠述作與同遊。”上承頸聯,出入江湖。怎麼才能找到陶淵明、謝靈運這樣的詩文高手,讓他們與我一起做詩暢談,一起浮槎漫遊。同時合回首聯,對自己年輕時期的“語不驚人死不休”做出進一步的批判。
為什麼說是批判?因為他舉的人物,陶淵明、謝靈運,都是山水田園詩派大家,在唐之前的詩風因無格律要求,更加順應音律的天生感覺,靈秀之中透着文辭的自然和返璞歸真。
這和老來“詩意渾成”是相契合的,與“驚人之語”是相反的追求。
而“語不驚人死不休”也隻是一種狀态,形成這種狀态的原因,一是對自身的高要求,另一種就是嘩衆取寵。對自己嚴格要求的人最終都會随着水平的越來越高,逐漸明白“驚人之語”對詩意的破壞之處,轉而追求自然渾成。
而嘩衆取寵的人因為并不會真心學習進步,就會一直停留在“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層次之中。
所以,将這句話理解成“嘩衆取寵”是沒有大問題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