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技術國家大學科技園二期選址于蘇州工業園區,借鑒于蘇州園林的布局手法,旨在打造孕育未來高新企業與人才的“栖息地”。納米技術的靈感,來自于已故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1959年所作的一次題為《在底部還有很大空間》的演講。此後全世界科學家都認識到納米技術對科技發展的重要性,各國都不惜重金發展納米技術,力圖搶占納米科技領域的戰略高地。本案即是中國在納米技術研發領域駐紮于蘇州的國家大學科技園項目。
“栖息地”原則
栖息地是指物理和生物的環境因素的總和,包括光線、濕度、築巢地點等,所有這些因素一起構成适宜于動物居住的某一特殊場所。它能夠提供食物和防禦捕食者等條件。各種動物按照自己喜愛的環境條件來選擇栖息地。我們把“栖息地”視為本案設計的主要原則,将要創造的既是以納米技術為核心的科技世界,也是為高新企業及人才提供舒适、成長和人文的創新載體。
方案生成 © 中衡設計
首先本案在創造優美宜人的“栖息環境”考量方面,相地觀法,利用基地南側景觀資源豐富的城市公共綠地及吳淞江,促使建築整體呈現北高南低的趨勢,北側塔樓可眺望遠處城市景觀,而南側裙房可欣賞近處自然景觀。場地中“一核兩軸三帶多院落”的景觀策略,建築圍合而成的多個花園式院落,展現不同季相的景觀林帶。
一核兩軸三帶多院落景觀策略
仔細推敲建築體量與城市道路的構圖關系過後,從人視尺度、街道尺度到城市尺度構成三重天際線,竭力滿足使用者對建築形式美與自然主義美的需求。空間利用方面遵循了“納米”可以任意組合所有分子的特性,高層核心筒及設備用房均勻分布在建築的兩側與角落,中央留出大空間有利于空間進行再分割,自由組合,為使用者創造一個滿足當前和未來需求的可持續發展的辦公空間。
任意組合的空間利用
24小時精緻産城生活圈的建立,除了兼顧企業、産業展示、總部辦公功能,也為高新技術人才配套了其他科技園基礎服務及商業,所有這些方面将共同促成一個可持續發展、循環和具備社交凝聚力的未來園區。
折疊園林
折疊可能不是具象的形态,是作為藝術形式容納人類行為的虛态空間,并引導空間路徑作為虛态的“折變”。
以水喻路,以路聚人
“禮儀區”與“宴樂區”
科技園形象是為表,而園林意境則是項目之裡。正如網師園東宅所代表的門第江南、入戶之禮,本案入口處形成禮儀性的短軸線格局,重重遞進,氣脈貫通。與之相對的網師園西園是自由靈活的“宴樂區”,對照本案中繁華而又隐逸的景觀辦公區,建築雖多卻不見擁塞,山池雖小,卻不覺局促。
遊廊、樹木、建築物陰影引導和轉折的空間滲透
折疊
景觀辦公區的布局靈感同樣來自于網師園的小園極則,利用建築體高低錯落或分隔或圍合,在有限的面積内構成富于變化的景觀花園,“地隻數畝,而有行回不盡之緻”。在空間有序分割中,也通過類似園林的遊廊、樹木、建築物陰影引導和轉折的空間滲透手法,實現豐富場地原有景觀,擴大空間體驗感的效果。原本規整、主流的建築與景觀形式,被人為得區隔成移步換景、别有洞天的折變意境。
再折疊
路徑規劃引入了“多首層”的形制,通過園林式的外廊把一層的開放性、便捷性運用到了非底層的層面。這改變了大樓内原本封閉的内循環格局,以水喻路,以路聚人,将人們傳統由下而上的垂直動線轉換為自然起伏的曲線,擴大聚攏人流的功能。人的活動因垂直層面的折變意義,打破了固化空間的均質感和穩定感,創造了更多動态的,交互的可能性。
項目圖紙
總平面圖
網師園的入口軸線和景觀辦公區
網師園“禮儀區”與“宴樂區”的布局
人視尺度、街道尺度和城市尺度
項目信息
建築事務所:中衡設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設計時間:2020
建築面積:356881.88 ㎡
項目地址:蘇州工業園區
主創建築師:黃琳
效果圖公司:中衡設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委托方:蘇州工業園區教育投資有限公司
設計團隊:馮正功,黃琳,葛松筠,蔣文蓓 等
撰文:唐藍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